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愛的藝術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135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佛洛姆(1900-1980)是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與心精神分析學派的治療師,擅長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心理與行為,如此層層分析,由廣而深,本本著作總讓人驚嘆不已。

以這本廣為人知的《愛的藝術》來說,佛洛姆將愛分成:兄弟愛、母愛、情愛、自愛、對神的愛等五類。這些型式的愛都和個人的心理成熟度有關。對佛洛姆而言,愛是不分對象的。一個人不可能不愛自己,卻能愛人,一個人也不可能只愛特定的人,卻不愛周遭其他的人。

他認為,愛首先是一種給予,那能給出越多的人越富有,而非擁有多的人。而愛的活動可以消除人的孤獨與隔離感,因為愛是一種穿透,讓我們能夠與另一個人結合,卻仍保有自身。若以內涵來說,愛則是照顧、責任與尊重。佛洛姆認為,當代的愛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原則下的市場行為,現代人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變成了一種貨品,失去了獨立性。我們自以為的自由,不過是跟隨大眾媒體或市場廣告的浮泛口味。我們發明更新更快的機器節省了時間,但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又必須想方設法把它浪費掉。而所謂的娛樂,就是指更多的消耗,不管是酒精、旅行、書本、香菸、電影、還是商品。

這些現代社會用來掩蓋個人疏離與孤獨感的商品跟方式,只會讓人與同類或自然疏遠,而愛也因此與這樣的社會性格相應,成為一種交換的手段。

這豈不是最大的荒謬?

當我們嚮往個人的休閒時間,嚮往自由的生活時,絕大多數的時刻裡,我們是不懂如何擁有這份自由的。我們會想方設法「殺時間」,不管是划手機還是抽香菸,哪怕任一個你可以與自己單獨相處的時刻,都使你困擾不已。閒不下來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特色,而這樣忙亂的背後反映著深層的孤寂感。所以我們需要用手機紀錄每個時刻,打卡、拍照、然後追蹤自己的留言得到了幾個讚。

本書的精彩之處不僅在佛洛姆對現代社會的深刻觀察,更在他的論理精密。從對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與母親無條件的愛、到父親所代表的社會化要求,反映的是當時心理動力理論對客體關係研究的新發展。對東西方宗教與哲學的差異(著名的困思邏輯),佛洛姆也指出它對「神」的概念的重大差異及個人心理發展程度的高低。

這當中需要特別提出來說明的,是猶太教因此發展出的神祕主義卡巴拉。佛洛姆認為,對於終極的真相我們只能用否定的方式來說明,以表明上帝的概念無法用思惟的方式來獲得,因此卡巴拉用En Sof(絕對的無)來象徵之。所以對上帝的愛不是「信」,而是「行」。愛上帝的意念與對上帝的了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與上帝合而為一的親身體驗。前者導致了教條,後者則導致了寬容。

這是我第三次讀《愛的藝術》了。此刻已不再是似懂非懂的學生年紀,而開始能對他所說的話及闡述用的理論背景(不管是心理學、宗教學還是社會學的)有更深的體悟跟了解。這本1956年面世的小書已經出版了超過半世紀,但它所揭櫫的課題仍沒有過時。愛,是人類生存問題的解答。我們需要它的引領,直到人類世界終了的那一刻。

愛智者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