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88
4.5 /5
21位讀者評分
5
67%
4
19%
3
0%
2
9%
1
5%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1/05/13
劇透警告
對於家人之間的描述有另一種角度,有點體悟人生有點哀傷,有點無奈
,又有點立志,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阿只能一個人走....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6/26
《目送》讓我重新認識龍應台、親情以及人際關係;「珍惜」,是本書讓我重新體驗的人生課題!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1/25
全書充滿子女對父母的孺慕之情.以及面對母親逐漸凋零的不捨.
自己也有相似的狀況.所以更感同身受.推薦!
展開
user-img
1.0
|
2013/01/06
作者不斷賣弄國學知識,不停的引用他人的文字。讓我想起小學寫作文時,老師要我們多引用成語。~可惜。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2/26
此書透露出許\多人生的無奈,為人父母或子女的辛酸,好多好多,因為成長而失去的東西,在這本書裡深刻的體會到,隨著年紀的增長,每一次看這本書的心情皆不同,一開始沒什麼感覺,再來是感到茫然,接著是很深很深的無奈感,也許\最後走到人生的盡頭後,體會到的會是更不一樣的心情吧,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阿,只能一個人走...\"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愛上它。
展開
user-img
5.0
|
2011/08/02
記得當初\"目送\"只是我們的共讀書,當我只讀了2頁時,就已經被龍應台細膩的文筆給吸引住了,所以後來我自己買一本回家,因為我覺得這是本值得買回家的好書,\"目送\"這本書,啟發我很多,也讓我對龍應台的書更加喜歡~
展開
user-img
5.0
|
2011/04/17
如果人到中年都會面臨到親人的離去與孩子的獨立,
請問你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寫下的每一句每一字,都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那是對親人的不捨,對孩子的愛!
生命在時間中消逝,失去的很難再恢復!
我們心中都有無限的愛,在來得及愛時請不要遲疑!
因為時間是沙漏,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及你所愛的人的沙漏有多長?
愛要及時!
展開
user-img
5.0
|
2011/01/28
這本書很感人, 有對母親的依戀, 對兒子漸遠的不捨.
值得一看!
展開
user-img
5.0
|
2010/11/01
好像已經有很久了,很久不曾看一本書看到眼匡泛淚\。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完目送這一篇,便忍不住哭了,一種不捨油然而生,父母慢慢的、慢慢的老去,而我們也慢慢的改變,變的不再似從前那般和父母親近,這是件多殘忍的事實呀!

筆者和父母處的並不算好,所以感觸特別的深,在筆者沒有察覺的情況下,父母的頭髮漸漸白了、走路漸漸慢了。看完目送後,筆者不經感到汗顏,多久不曾關心過父母了?

人生呀,不過短短數十載,何不好好把握這份親情?別再讓父母關讀的看著己身的背影漸漸消是在他們的人生中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7/27
  這本書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龍應台的文字,向來都是以犀利冷峻聞名。相信看過『野火集』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吧!不過野火集我很久~~~~~~以前當學生的時候看過,現在早就忘得差不多了。看『目送』這本書的書名,就覺得很有可能是本不如預期的著作。畢竟人年紀大了,和數十年前的自己,有時往往可以判若兩人。看看你身邊的家人、朋友,哪一個不是隨著歲月增加而有所改變,哪 一個不是愈來愈保守、愈來愈趨於穩定的生活?因些這本書一直被排到最近才看完,看到一半我就發現…

  我錯了。

  裏頭的文字可說是台灣著作裏少有的高水準。就算是只看其文字排列,不管其內容,都一再地表示著,此書作者寫作功\力極其高深。先前看『砂之器』時,知道日本人對於作者松本清張,作出“不能沒有清張!“的評價。而我在這裏也要說一下…

  “台灣人不能沒有龍應台!“

  能夠中外文化並習,且能將之融合並將之強力地發揮,且思想又能獨然於其外者,在台灣裏這種人物可說是極為稀少。這本『目送』雖說是作者在三代間當餅乾夾心的散文故事,但其中所令人深思的許\多絕妙觀點、令人鼻酸的感人情節,都是相當值得一看的。作者不僅在工作上有專業表現,在私底下上對父母、下對子女的無私付出,在在地顯露出對於生命的尊重及熱愛。

  很久沒看過如此棒的文章了!書中用了幾十篇地散文來述說著,三代之間觀念的變化及落差。當初為人兒女時思考的方向,如今在為人母時才能體會父母當初的慈愛,所以作者便更加地了解親情的轉變,始終和不斷流去的歲月和持續增加的經歷息息相關。有些事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不趁健在時好好陪伴著,以後就再也見不著了。

  本書我看到了龍應台在人生舞台的另一面。

  一個絕對令人動容的一面。一個五十多歲的人,還是持續地照顧、陪伴年逾八旬的雙親,這時我不禁思考著,要是自己五十歲了還能像作這樣地付出嗎?在書中可以了解作者絕對不是個可以閒下來的人,永遠有她可以忙碌的工作、計畫。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她始終堅持要打電話、定期地下南部探視雙親,也許\是先前有好一陣子都在國外授課、工作,想趁還有機會時好好彌補親情。但能夠在人生有這麼一番成就之時,還能如此放下身段地照顧年邁的父母,現在的社會是極其難得的。

  俗話說“久病無孝子“,這句話曾經深深地令我感到無力。但有幸如我,在看到了這本書中令人感動的親情故事,讓我對這世界的一切不禁又激發出了另一番新的觀點,對生命又思考到了其他無限的可能。在人生的路上,若沒有這些陪伴自己一路走過來的親人、朋友,只有自己一個人又如何能夠獨活?就算要吐槽也得要找得到人吧?就算要炫耀也得找得到人吧?就算…

  本書可算是作者關於寫作一事,達到爐火純青之作。喜好閱\讀的朋友千萬不可錯過,趕快拿起本書,好好地讓日漸冷寒的人心,再次溫暖、燃燒起來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2/13
很深沉的感動

每篇字數不多,卻抓緊主題

簡單的文字下埋藏細膩的情感

全書大概在寫 \"親情\"

有的結尾像母親的叮嚀、有的又似乎帶點禪味

每篇看完,心中是久久算不去的感動,很深沉。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1/05
近來從野火集開始一路看下來,明顯可見龍應台女士由早期的掙脫桎梏、吶喊自由,到德國後對中國人安靜不語的批判,最近的作品則是側重於家庭及親情,其心態之轉變似有跡可循
這是一本寫兩代親情及人生變幻的集子,藉由自述、小說、散文與圖片等方式娓娓道來,讀來頗為舒服,而且整本書幾乎緊扣書名<目送>兩字,那種感動都讓人喟嘆,更奇妙的是竟在書中看到作者引述佛經內容,真讓人詫異
或許\古代中國人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有所順序,但實際上卻往往並非如此,多少叱仛風雲的英雄霸者,反而歸於平淡,著重自省,這絕非僅是鳳毛麟角,而是比比皆是
這本書讀來不像早期作品那般洶湧澎湃,但是卻有溫婉柔軟的感覺,讀來雲淡風輕卻讓人更多思索,很值得一讀的書,會讓人有更多想法
展開
user-img
4.0
|
2009/09/11
我們常說某某世代的人,如今正處在三明治般上下夾擊的尷尬情況,對上要侍奉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拔大的年邁父母,待下則要承受空巢時期突發其來的寂寞感受。在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讀者透過作者的文筆,輕鬆的體驗到子女蛻變成熟後,為人父母那種想要與子女親暱如往昔,而又不得其門而入的感慨。如今,〝目送〞一書,龍應台把自己對於父母的關愛與思念之情,化成娟娟文字,娓娓道出,幾分惆悵,些許\無奈,猶如天上點點繁星。

此外,省籍化分,或許\會隨著世代推移與全球公民意識的逐漸完備,慢慢成為歷史學者手中的研究文獻,當然偶而也會被政客握在手中,當作利劍來濫用。當所謂的〝本省人〞在仇視〝外省人〞之際,是否可曾理解過對方的內心世界,透過龍應台對於自己父親的描述,讀者當能從其中獲得幾分領略。

讀過了〝親愛的安德烈〞與〝目送〞二本書之後,對於龍應台與子女和父母間的相處模式、情感互動,都有了幾分理解。現在,我開始期待她寫自己的男女感情世界了 XD ... 不曉得會不會出書喔?如果有出,我會列入必敗 list 裡。

龍應台的文字,對我有種特殊的魔力,她的用字遣詞除了引經據典外,還會旁徵博引。這樣的文章,也許\在閱\讀上困難了點,但咀嚼起來比較有味道。我想生命中的許\多經歷與淬煉,讓龍應台在情感描述上,有了一種別致的風韻,給我一種朱志清〝背影〞一文的感受。而她那女性、母親的角色,也讓筆下文字多了一股溫柔、敦厚的溫馨感覺。

當然,看了龍應台的一系列作品,我覺的,那份知識份子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慷慨激昂,已經慢慢的被歲月流逝之慨以及溫敦親情所取代。但是,無論是怎樣的龍應台,她的文字,總是與我們貼近卻又陌生。

展開
user-img
5.0
|
2009/05/24
\"目送\"這本書在剛出版時封面寫到:
\"所謂的人生,不過就意謂著你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就深深打動我的心
裡面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龍應台女士的個人經驗
透過沈鍊的文字 分析文化間 親子間的種種糾結
而如今我已打算再看第二次
這是一本你翻開第一頁 就會被深深感動並且想一次看完的書
看完後仍意猶未盡
值得推薦給您!!!
展開
user-img
5.0
|
2009/04/29
看了下面的讀者寫的書評
我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雖然才二十幾歲
但卻深深被這本書給打動
書中用了很多細膩的手法寫出對父親.母親的深情
也寫出些許\的懊悔
對應自己與孩子的互動
更顯得滄桑與落寞
每每讓我想起自己的父親
是本難能可貴的書.值得知性的讀者一看
展開
user-img
2.0
|
2009/04/26
98.4.15厚厚的ㄧ本書,好看的約在前三分ㄓㄧ,可以讓我思索另ㄧ種,人在面對人生時的想法,目送是ㄧ個因素,但卻又覺得太悲哀,正面的想法比較少,雖然也可以算是生死書的ㄧ種,但充滿了外省情結,從文字中可以斟酌到作者生在交替的年代,接續上代流離失所的情感,卻又漂浮的不知落根何處,只能說,出生在台灣的我,對此...感覺很淡,仍喜歡正面的面對人生,即便走到尾聲,許\多哀戚中還是有值得傳承的意義,即時行孝,不應該以我太忙,我有工作,去敷衍,就像在照顧孩子身上,父母有時也得像照顧自己孩子ㄧ樣照顧,因為人都會老,退化的沒有安全感,但存在的價值,有時就是彼此的扶助~

書本的中段,像在寫文學摘要般,思緒有點亂,很難看出作者要表達的意義,結尾是以自己父親過世前的那段心路歷程做書寫...但,找不到可取之處,因為,經歷生死是很個人的,如果沒有反芻,以我目前三十歲出頭的年紀,真的無法體會~不過喪父喪母的椎心之痛,我想都是很難彌補的缺口,我想讀者需要的是另ㄧ扇窗,而不是重新經歷陌生人的生死!
展開
user-img
5.0
|
2008/12/26
關於這本書我是在我爺爺過世的那段期間看的
我有很深很深感觸
對於我媽媽對於我爺爺
這本書我想搭配上親愛的安德烈看了之後會更有感觸
看看龍應台這個筆鋒辛辣的評論家
在面對老老少少的家人的時後
有多溫柔
展開
user-img
4.0
|
2008/09/18
我相信所有的外省第二代在閱\讀龍應台女士的目送時鮮少有不動容掉淚\的,我們父母輩在大時代悲劇中的顛沛流離思鄉之苦,似乎已成了烙印在心中難以言宣的沉靜傷痛,即使數十載的分離後政策上已開放探親,白髮蒼蒼的歸鄉人畫面仍時時揪扯著晚輩們的良心,心理上總覺得,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補償一些他們所受的苦難,要為他們做些甚麼,才能讓自己不要再看到這些畫面時感到莫名的哀傷.目送中第一及第三部分一篇篇的散文,是將這種感覺以最精簡的文字推到了極致,很可以想像作者寫下這些文字時的椎心之痛,藉著不著痕跡得自責之情,完完全全展現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這樣的遺憾是否可以預防?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情況,父母親仍健在的我,可不可以克服空間、時間、距離、相處的種種困難,真正的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以免重蹈龍女士在書中天天電話問候但終究仍於事無補的覆轍呢?我仔細想過,沒有辦法,我的心,還不是那樣柔軟到完全包容的地步,我還沒有真正失去過,我還不知道要盡全力去珍惜,我還不能將相處的衝突完全美化,我還………,我不知道是否作者也經歷過這樣的時期,她藉著文字,提醒著我們,珍惜啊珍惜啊!而我,還是只能在電話的這頭對著幾乎聽不清楚的爸爸大聲嘶吼:\"你聽得到嗎?吃過飯了沒?今天還好嗎?”也依然對著電話那頭媽媽的絮絮叨叨深感不耐。
我不禁問自己,那麼,文字帶給我的感動有甚麼用呢?
另外在書中,我又再一次感受到龍女士自”親愛的安德烈”以來呈現出的孤獨,雖不至於落寞,總令人替她有點心慌,沒有孤獨,也許\她就不會創造出如此出色的作品,但是這孤獨去除了文字的美感,化為實際生活的時時刻刻後,總是有點淒涼。
此外還是要說一下,第二部分關於城市的散文又有點太過雕琢的痕跡,我想,是寫親情的部分,使這本書得到崇高的評價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08/09/06
反覆看了兩遍
作者的寫作能力真的令人佩服
簡單生動的詞句描述 卻給人深刻的省思與感動
我是外省人第三代
書中有很多的感同身受

外省人的確是難民 離開了生長的土地與家人來到島國
當歲月流逝 年華老去
心中總反覆思念著那個童年生長的家鄉
別太苛責
思鄉不就是人之常情嗎


展開
user-img
2.0
|
2008/09/04
身為母親的我是一開始是給目送的題目吸引,讀完後覺得很失望,作者都在賣弄她的文字,賣弄她的高貴及很有地位的朋友身份,友情在她的筆下就跟有跟身份一樣高貴,那真正的友愛價值完全看不到.
很失望,對內容及作者所看到的一切,並沒有很深刻的觀點.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