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哲學大師的倫理學邀請:過更好的生活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34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8/07/11
這本書是作者費南多‧薩巴特寫給他十五歲兒子的「一封長信」,他認為一位中學生應當觸及有關倫理學的議題。費南多以輕鬆的語氣、詼諧的譬喻,間又夾雜簡單易瞭的故事,帶領讀者一步步深入倫理學的內涵。在看完之後,猛然發現倫理學並不像以往想像的那般艱深、死板,反而充滿了人性。費南多教我們要有信心:「要相信有一種智慧能使你活得比現在更好,要相信有一種本能能使你贏得愛的幸福陪伴。」(P.14)在論及倫理學的起源時,作者告訴我們要分辨好與壞,但是在關於生存問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無法在所有觀點上達成一致的意見。人與其他生物不同處在於:「人有自由的意志去選擇」(P.27)但是,自由並非可以做一切的事。相對的,人在選擇了他的自由意志時,也等於放其了選擇其他行動的自由。在討論倫理與道德時,作者認為倫理與道德的含義並不相同,道德是一種補變接受行為的總和,但倫理是對道德的比較與思索。(P.71)費南多主張「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排除一切外在因素,從自己的意志出發,思考對錯、好壞、善惡、是非與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要區分是否對自己的人生有益。費南多舉了以掃用繼承權交換雅各紅豆湯的故事,告訴我們為了一時口欲而讓整個人生境遇發生改變的可能。費南多認為給自己一份更好的生活,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之先決條件。要是所做之事不能讓自己更好,就不算是一種有意義的自由選擇。在讓自己更好之後,要有「自由的責任」,就是不要成為自私的人。要讓別人用人的態度對待自己,就要有人的尊嚴。去同情別人、理解別人、適度地幫助別人,「用人的態度對待別人」(P.154),別人才會可能用人的態度對待你。世界並非都在有秩序、理性的狀態下運轉,種族主義、帝國主義、自私的政客都充斥在我們四周,倫理學的問題: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生活等都無時無刻面臨挑戰。在讀完這本寫給十五歲中學生的書後,我豁然開通:挑戰教條、面對自我、重視群體、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是人生當中重要的意義與目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1/10/12
薩巴特這本廣為流傳的倫理學小書,不僅作為父予子的貼心告白,事實上,適用的年齡層可至普羅大眾。作者輕鬆導引倫理學的幾個命題,先將自由的概念釐清,思考如何妥善運用自由,從而深刻認識自由的侷限及困境,繼之於內心體會同理,闡明眾人之命運共繫一身,No Man Is an Island,末尾因此點出一全人類無法迴避、迫切急待解決的政治問題:人權。

作者名之倫理學為一 「生活的藝術」,先行卸下理論的面甲,使得人們得以第一時間敞開心防(房),窺視與探觸這門學科。在一連串大哉問 「為什麼這樣選擇?」、「為什麼運用如此的自由對我(或他人)較妥適?」 後,真正要做的,是將選擇的行動付諸生活上的實踐(自我或與他者的場域),唯有如此方可進一步檢視論證的合理及適用性,因而開啟自我人生修正與微調的可能,那既不是生活倫理,也非生活理論,而是活生生的倫理生活。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