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88
5 /5
4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0/06/19
好幾次忍不住眼框裡打轉的淚\水,停下閱\讀,喘口氣。我很願意重複這個故事,一般在心得裡,我很少這樣佔用幾乎全部的篇幅介紹一本書,因為我希望更多人了解這個真實故事,知道三杯茶的來龍去脈。

摩頓森在1993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峰時發生意外,在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獲救,他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所學校,他創立中亞協會,十六年來蓋\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目前學生人數五萬八千人,多數是女孩(這在伊斯蘭教地區很不尋常),他的政策是「盡頭優先」,在路的盡頭、世界的盡頭蓋\學校,在最偏遠、赤貧、宗教極端主義、戰爭肆虐的地區,這些地方鮮為世人所知,幾乎不會有外人到訪。我們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

1999年,在高海拔的阿富汗邊境興都庫什山,他們遇見從帕米爾高原遠道而來的吉爾吉斯騎兵隊,羅素.可汗引述父親說的話:

對我來說,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過著這樣的生活。我們只有少許\糧食、粗劣的房屋、也沒有學校。我們知道你在巴基斯坦蓋\學校,你是否願意到阿富汗來幫我們?我們會捐出土地、石頭和勞力,你要的我們都能辦到。來與我們過冬,做我們的客人。讓我們一起喝茶。我們會宰殺最肥美的羊,好好討論,規劃建校。

1999年底以前,吉爾吉斯人所在的瓦罕走廊東部沒有一所學校、醫院、藥房、警察局、商場、獸醫院、郵局或診所,阿富汗的生活已經夠艱苦,但相較之下,瓦罕吉爾吉斯人的生活卻更顯絕望。這群遊牧民族深受飢饉之苦和疾病威脅,2008到2009年那個漫長的冬季,終於讓吉爾吉斯人瀕臨崩潰邊緣,死亡人數達到新高。阿都.拉希德召集族人說:我們生活在世界的邊緣,既然沒有人和援助會到來,我們沒有選擇,只好自己來。


摩頓森說:這個承諾在10年後,2009年09月28日星期一實現了,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131所中亞協會的學校,沒有一所比吉爾吉斯人的學校更偏遠、海拔更高、更貼近我的心,因為沒有一所學校像這一所一樣,對於人性尊嚴和自我價值刻畫得如此深刻、如此令人難以辯駁。這一群貧困的遊牧民族在他們國度最高聳、最遙遠的角落,完成比建設學校更偉大的任務,他們燃起希望之火,照亮了自己──這裡的孩童渴望讀書。

現在所有阿富汗人民看著帕米爾高原,都會想起一群衣衫襤褸的騎馬人翻山越嶺找尋某人能夠幫他們建校的傳奇故事,他們靠著自己的雙手去完成。


我曾經在新疆流浪一個月,在烏魯木齊、天山、北疆邊境的喀納斯、古代流放的終點伊犁、西遊記裡吐魯番窪地的火焰山等地打轉,交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朋友,也遇見全中國最少的民族──圖瓦族,只有2000多人,他們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也忘記自己從哪邊來,一般說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留下的傷兵。書裡說的吉爾吉斯人,在中國稱柯爾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生活在帕米爾高原,我真的知道他們生活的辛苦。旅途最後我崩潰了,一個人不敢挑戰帕米爾高原,不敢去喀什,雖然日後很後悔。

看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時,看得時候流淚\,寫心得時流淚\。在最黑暗的地方,我們仍然看得到星星,改變世界不難,從有一份心開始,當願意伸出雙手傳遞手心的溫度時,世界已經改變了。我誠摯地推薦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請你看看他們的故事。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6/14
《三杯茶》是一個關於愛與承諾的紀實故事。故事緣於1993年葛瑞格為了紀念早逝的妹妹,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遇到山難,命在旦夕之際幸運獲救。因為被科爾飛村民的善良所感動及有感於當地孩子因為沒錢聘請老師,只能用樹枝在泥土上寫課文,於是許\下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蓋\學校。葛瑞格沒有食言,回到美國後他放棄白天的工作,省吃儉用,並陸續寄出580封信給參議員與明星等名人,終於募得12000美元。於1996年實現承諾,在科爾飛村蓋\了第一所學校。爾後摩頓森與他成立的中亞協會,以「盡頭優先」的建校宗旨,挺進武力衝突和宗教極端主義禁地,不畏回教輿論反對及坦利班等極權分子威脅,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總共蓋\了131所學校,目前學生人數五萬八千名,而且多數是女孩。

《石頭變學校》是《三杯茶》的續集,以第一人稱書寫方式,從2003年開始談起,除了繼續在巴基斯坦的努力過程外,更紀錄中亞協會在阿富汗帕米爾深處,創立的另一個奇蹟學校。1999年十月,來自帕米爾高原深處的吉爾吉斯騎兵帶著可汗的口信來到阿富汗邊境的祖德可汗村找到摩頓森。「對我來說,困苦的生活一點都不是問題。可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過著這樣的生活,你是否願意到阿富汗來幫我們蓋\學校?我們捐出土地、石塊與努力,你要的我們都辦得到。來與我們過冬、做我們的客人,讓我們一起喝茶。」摩頓森應許\了,並於10年後實現承諾,在海拔12480英尺,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達波札貢拜點燃希望之火。
看到吉爾吉斯可汗的口信,讓我想到《三杯茶》一書裡,村長哈吉阿里說:「我不識字。這是我這一生中最大的悲哀。我願意做任何事,讓我村裡的孩子永遠不要知道這種感覺。我會付出任何代價,讓他們能夠擁有他們應得的教育。」同樣為了改善下一代的生活,認同教育的重要性,令我深受感動。

1970年代初期,阿富汗都會女性享有相當程度的個人自由及自治權,然而就在塔利班的魔爪伸入喀布爾那一刻起,硬是剝奪婦女在當地享有的所有特權,尤其是受教權,所有女性被迫就此與教育無緣或終生成為文盲,受教變成一種遙不可及的奢侈夢想。反觀在台灣我們擁有良善自由的教育環境,不分性別同樣享有受教權,我們真的該好好珍惜現有。非洲有句諺語「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足以說明女子教育的重要。誠如摩頓森所言,或許\教育並不能保證母親一定會拒絕認同暴力聖戰,但它絕對能讓那些男人招架不住。沒錯!我完全認同這個觀點,教育是脫離貧窮,改造人生最佳途徑,而婦女教育絕對是提升社會的根本。不幸的是,直到今天全球尚有一億兩千萬學齡兒童因為性別歧視、貧窮、非法剝削、宗教極端主義和政府腐敗仍然無法享有受教權。
摩頓森與被他暱稱為決死突擊隊成員,一群來自不同種族,世人眼中的非菁英份子,堅信唯有提升婦女教育才是改造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最佳方式。憑著一股對教育的熱情,冒死深入險區,面對官僚體制、金援物資缺乏、交通不便、自然災害、宗教狂熱份子的打壓,甚至是來自家族男性成員的舊思維等等阻礙,用生命在文明的邊陲散播知識的種子。當決死突擊隊的成員,沙爾拉法茲與瓦奇爾說出計畫用15或20年的時間,在阿富汗境內從瓦罕、 喀布爾到塔利班的發源地,築一條婦女識字的萬里長城,包圍塔利班和蓋\達組織時,讓我跟著拍手叫好!
猶記得閱\讀《三杯茶》時數度熱淚\盈眶,一股充滿感動及感恩的悸動,久久不散。而延續《三杯茶》的感動,《石頭變學校》讓我再次動容。如果你曾經被三杯茶感動,不消我多說,你一定會續杯,如果你未曾飲過葛瑞格的三杯茶,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幸褔的茶味兒,看看葛瑞格及決死突擊隊成員如何用生命讓石頭變學校,用生命喚起世人對女子教育的重視。《三杯茶》絕對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5/22
一毛錢能點燃多少能量;一分愛能傳遞幾重高山。阿富汗一詞在古波斯語中是「山上人」的意思,這個篤信回教的多民族國家,先後經歷了波斯帝國、孔雀王朝、貴霜王朝、成吉思汗、亞歷山大、大英帝國之統治,過去該地區一直處於政權分裂,戰亂更迭之下,使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她仍舊就是全世界最赤貧的國家之一。

1980年後期蘇聯軍隊被美國與當地回教組織合力擊退之後,當地的聖戰者隨即陷入內戰之中,美蘇兩大勢力卻冷眼旁觀,在《哭泣的阿富汗》故事中席琳戈兒說的就是這動盪頻仍、屍橫遍野的地區。伊斯蘭文化是最嚴謹的教派之一,由於太過強調「聖戰」,因此往往成為擴張者美名的重要藉口。又因為起源於沙漠文化,基於保護婦女而對其服裝、室外活動與生活作息等進行嚴格限制的同時,也拘泥和束縛了更多婦女的地位及權利。

1993年登山客又是護士的摩頓森攀登世界第二高峰「殺人峰」K2失敗,在生死存亡之際被科爾飛村民搭救,摩頓森發現,當地沒有老師沒有學校,小孩只能坐在戶外的泥地上上課,於是摩頓森允諾了他們一個雲霧間的學校……。如果沒看過《三杯茶》就不知道摩頓森對當地的貢獻,原本只是一個為了完成科爾飛校舍的願望,最後成立了『中亞協會』,宗旨是促進並提供地方社區教育機會的非營利組織,重心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偏遠山區的女子教育。如果沒看過《三杯茶》就不知道摩頓森當年為了實現諾言吃盡苦頭,最後為這片土地造橋鋪路,蓋\婦女職訓中心,以及協助聯合國等組織達成「2015年掃除全球文盲」的目標。

每一個承諾都充滿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滿足了受教育的願望,每一個願望都實現了為家鄉貢獻的理想。也許\我們無法想像文盲的滋味,我們也無從體會為了求學需面對暴力與恐嚇的威脅,甚至更難以理解塔利班屠殺手無寸鐵的老師與女學生,摩頓森衷心信仰他在坦尚尼亞聽到的諺語:「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則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教育是百年大計,他盼望藉著興辦學校,給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山區的失學少女,有一個掌握自己人生的機會,有足夠的力量走出壓迫女性的守舊思想,並為自己的國家和社會更康樂更富足而努力。

摩頓森認為,在日趨兩極化與暴力的世界,只有教育才是上策,世上最困難的課題在於貧窮與無知,這些都是滋生仇恨的引信。由於貧窮的父母親會把小孩留在家裡照料家事,等孩子長大了把小孩送出去工作,人們在一個沒有文化,沒有是非判斷能力的家庭長大,容易產生挫折感與憤怒之心,也更容易被打著聖戰旗號的團體所愚弄。與其說摩頓森的教育願景是為了對抗塔利班政權,倒不如說是為了山區的人道事業而對抗無知與迫害。

2005年的克什米爾大地震,無疑是對這貧瘠的土地與人民雪上加霜,落寞與哀鴻必須找到出口,法爾札娜的課桌建議、阿蜜拉募集的跳繩和黃土上的遊戲場,都是愛的衍生;沙爾法拉茲抱病仍為孩童建校奔走、瓦奇爾為教育所付出的努力、阿都‧拉希德臨死前仍對學校興建念茲在茲、還有費瑟為了誤觸地雷的兒子自願賣掉土地在家鄉附近清除地雷,也顯見平凡中的偉大;尤其岡狄皮蘭學校的地震後七名罹難女學生,以頭朝黑板的方向安葬走廊水泥地正中央時,我不爭氣的眼淚\霧了視線;當摩頓森驚訝兒子開伯爾會唸書,並明瞭自己錯過孩子成長的喜悅時,我也淚\眼汪汪頓失焦聚。所有、所有的一文錢,所有、所有的愛心,都將化身幸福,飛越萬巒高山。

不管是《三杯茶》或《石頭變學校》,摩頓森都不是好大喜功\之人,正如他在第一章開誠佈公所說,自己的父親致力於「吉力馬扎羅山基督教醫學中心」的願景,期許\醫院每個主管都是坦尚尼亞人,雖然父親死前不知自己的鴻願已獲得證實,但這大業之心卻令人起而效尤。摩頓森雖然錯失自己小孩成長中的許\多第一次,但就在他自肅自策,滿足於其他小孩的夢想和願望時,或許\並未發現,無形之中早已潛移默化,開伯爾有朝一日,將會如父親珍視祖父的大願與高尚情操,上行下效摩頓森愛的言教與身教。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5/19
  一場歷經十六年,且仍持續下去的真實故事,隨著作者喝了一杯又一杯的茶,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我的眼淚\也隨之落下。

  作者摩頓森原是登山家,1993年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時發生意外,被巴基斯坦的偏僻小村落的村民救起,事後了解到當地小孩沒辦法接受到正常教育,因此摩頓森承諾一定會回來蓋\學校,經過千辛萬苦後,達成了承諾,並成立了中亞協會,故事則是延著上一本《三杯茶》,訴說著在巴基斯坦的努力與擴展至阿富汗所面臨的挑戰,而這十六年的奮鬥,在兩國間共蓋\了一百三十一所學校,且大幅提升了女子受教育的比例。

  阿富汗是個戰爭不斷的國家,經歷宗教狂熱的極端組織塔利班的摧殘,及美國派兵入境鎮壓的炮火攻擊下,使得人民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生活貧窮困苦,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阿富汗的女性飽受歧視,更別提受教育的機會微乎其微,但這不代表她們不想求知、不想進步,相反的,只要有機會,她們會比我們一般人更珍惜、更能有一番作為,給予這些阿富汗女性機會的人,正是摩頓森及他的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但這背後所要付出的心血,卻是超乎常人所能想像的。

  當我透過作者了解到地球另一端的人們過著艱苦的生活,心裡滿是不捨,當摩頓森與中亞協會的同仁、12位決死突擊隊的成員在面對困難時,總是勇往直前,是信念、是勇氣、是無私的愛,為的都是是孩子的笑容,人民的期望。「教育是信仰各種宗教的美國人和穆斯林共享的許\多基本價值之一」,讓不帶有色彩的教育代替戰爭,背後的加乘作用遠超過一顆炮彈,教育本身具有長遠的感化作用,教導他們獨立思考,不是一昧的接受極端思想,同時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而實質的益處就是提升就業機會,改變生活,幫助有需要的人,不管是執教教導孩子,抑或是完成母嬰醫療課程,貢獻自己的專業,這些都再再顯示教育的重要,而摩頓森也用時間證明了這一切。

  三杯茶不只侷限在與村落領袖們建立關係,而是一種毅力不撓的精神,面對政府官員的漠然、穆斯林家庭反對婦女受教育、天災帶來的挫折與難關、堅持「盡頭優先」的信念、真正去了解伊斯蘭教對人民深植的影響,摩頓森都盡全力去克服,即使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也要遵守承諾,就是這樣的堅持與精神,才能感動無數人,包括那些身在戰場的軍人,與抱持武力鎮壓動亂的官員,當輪軸開始轉動,改變已是勢在必然,相信在未來一定能看到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浴火重生的蛻變,而身為讀者的我,慶幸自己能透過這本書去見證這一切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