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故事 再見,東京【肆】

中文書
影視偶像
9折$ 225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4/04/14
四年前的夏天,無意在書店見到此書第一集。
閱讀完畢之後,我心迫切的渴望後續。

這故事的年代,是我認為台灣歷史裡最難忘、最複雜、最悲傷的區間。
或許是對奶奶的第一印象是她用日語唱著桃太郎,
也可能是外公至今不批評任何政治。

此書相當寫實,不論是同性之間戀情的為難及甜蜜,當時政治的可怕,及傳統社會的人情。

幾天前,與友人聊天時聊到最印象深刻描寫同志的故事,讓我突然想到這個故事。
甚至腦中馬上浮現的畫面,
是那對戀人,在他們的房子裡,抱著他們的女兒。

希望有機會還能看到第二部。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3/04
  若要問我對這部書的喜愛程度,我會毫不猶豫給五顆星。這段半個月的閱讀旅程,比起《迷霧之子》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算是普通的速度,然而這半個月我卻覺得過得異常緩慢。因為精神完全躁動不安,對這部書的亢奮、期待與不耐,耗掉了書寫自己的作品應該具備的鎮定、冷靜還有自信。

  一直希望這個故事趕快結束,但真要結束時,卻是滿心不忍地跟裡頭的人物以及那個時候的台灣說再見。回頭再看自己作的筆記,看自己那段時間在噗浪上留下的狂語,凌亂不堪,好像陷在戀情中的人似的,顫抖地說著每句喜歡對方的話。說了,讓人見笑,不說不喊悶在心裡,簡直折磨自己。

  記得作者明毓屏女士曾在噗上說過一段話:修稿的時候,要禁絕所有好故事。這句話用在她精心編織的故事上,完全吻合──《再見,東京》是部會讓人甘願沉淪的精采小說,我甚至有點後悔,不該在寫稿的時候閱讀它。

  用一段同志的禁忌戀情作為觀看史實的視角,尤其是看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這段在教課書上幾乎被真空、或是僅被濃縮成「二二八事件」的台灣,實在是一個大膽而新穎的做法。

  如今的台灣,說到族群、說到二二八,似乎都不免沾染上政治的色彩,一旦染上了顏色,史實的公平性、正確性,便蕩然無存。但作者利用兩位男主角兒玉京智與薛東興的深刻戀情,在激情的潤滑下,以當時的庶民以及戰敗者完全客觀的立場,成功地消化了這段生硬、嚴肅甚至被許多人視為忌諱的歷史,並且為我們這般普通的讀者敲開了窗扇,讓彼此真正站上一個公正的角度,認識了台灣這段模糊不清的過去。

  在第一集時,整個故事的臨場感便已讓我非常驚艷,讀著作者的每一個文字,隨時都厭惡地想起國中課本裡那段對台灣光復歌功頌德的慶典般的描述,如此虛偽粗糙,而更驚訝自己到如今才完全明白真實。故事開頭從日本戰敗為起點,藉由日本海軍如何將旗下所屬資源移交給接手的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在台灣,開始一步步踏出紋路精細、抹滅不得的歷史腳印。每一件我們所熟知、也可能完全沒有耳聞的史實,被作者巧妙的包裹在日常感之中,盡數融入了人物角色們苦度的生活裡。我們跟著閱讀,彷如跟著他們過日子,歷史在此成為人生路過必經的風景,過程中鮮少有咀嚼史料的費力與生澀之感,足見作者在這方面所下的苦功。而作者對當時時政、主政者之心,所下的註解精闢尖銳,也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隨處指點迷津,令人受益匪淺。

  除了將歷史還原為當時的日常生活之事,為骨架填充血肉,這部故事能如此成功地將台灣那四年中的苦痛如此刻骨銘心地帶入讀者心中,更重要的功臣還是歸功於這兩位在非常時期愛得異常艱苦的男主角。由戰爭為起始,再一路擴及民族、省籍、群體與個人,還有兩性間的探討等課題,都藉由這段細膩的同志情感一路順暢耙梳解題。

  作者的文筆有一特色,便是特別繞,但是這種繞法,在處理京智與薛東興的感情上,卻異常的合適,反而更能將這段禁忌之戀在那段非常時期下所生起的得失心寫得輾轉迴繞,教人覺得意味深長、餘韻不止。而且這段戀情看不膩的原因,更由於他們不同於一般已陷入刻板印象的男女關係,規定男人一定要強,女人一定要弱,一方是守護,一方是被保護,一旦反了,便是驚天動地。京智與薛東興在亂世中建立起的關係裡,沒有一方是固定的施與受。

  他們都是男人,以男人的自尊與力量保護彼此。然而他們也都是女人,藏著一顆比女人還軟、還渴望穩定戀情以及一個家的心,所以依賴彼此,也隨時展現著戀愛時特有的歇斯底里,但一切理所當然,無可置疑的深植我心。愛的施受立場隨時跟著時事調動變換,使彼此的牽絆更加濃重,兩者的感情強中有弱,軟中有硬,形成了極有深度的層次變化。

  而有在看我的噗浪的人,大概都知道,那半個月我幾乎是為兒玉京智這個角色痴狂到只差沒把他從書裡頭拉出來的地步。打從作者讓他穿著潔白的海軍軍服、踢著穩重優雅的正步走進薛東興的生活、走進我的眼裡,他便完全將我迷住。他身上的氣質,喚醒我小時候從《螢火蟲之墓》中所生起的對日本海軍的憧憬──一種悲涼感(年代已遠,此悲涼感之來源已無從考究)。真正的勇者,是心懷大慈悲的仁者,且掌握殺權卻選擇不殺,京智正是這樣的定位。他同時具備陰柔的嫵媚還有陽剛的堅毅,又存有自己的理想以及不擇手段的心機,使他的形象塑造比薛東興的陽光天真還要多元深層,自然表現什麼都比對方還要搶眼。

  在第一集中,他被排斥在厭懼日本人的台灣人、中國人之外,又在同儕中被視為格格不入的孤高反叛者,找不到安穩港口稍作休息的他,被壓榨,被踐踏,然後染上了孤寂、滄桑卻是淒美至極的顏色。那時看到的他,是一顆寶石,本可以在太平盛世中亮著璀璨的光,卻在戰爭中被濫用,在時代的輪替中被犧牲。他的光芒消失,卻也留下了一襲蒼涼的美感,讓人印象極為深刻。那種感動,就像我初識金瓜石時一樣憾人。

  但作者不甘給他如此單純的樣貌,到了第二集,他是一個被愛情滋潤的「美麗」男人,本著一種母鳥護巢的本能,使他又成為一個在亂世中衝鋒陷陣的戰士。而第三集,因為意外的查獲而遭到遣返不得入境台灣的待遇,與情人和女兒分隔兩地,又使他徹底呈現出一種狼子野心的形象,為了回去,不顧一切,甚至有玉石俱焚的打算。然而同時,作者又以他心急寫就的封封書信輾轉道出了他獨自面對孤獨的無助。剛猛的心機,與癱軟的無助穿插在一起,造成極巨大的反差效果,更使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節節升高。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角色在我心中,台灣的苦痛便能如此具體的存在?

  如此,不論第二部何時寫成,我都勢必要繼續等下去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