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橘子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34
4.5 /5
4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7/06/30
我們從一無所有的出身,到認知「自我」的存在,道了解世界的運作、法律、倫理......等等,其實也是按照這世界給我們的認知去演變的,就像電腦程是一樣,其實我們只是世界的產品──沒有靈魂。情感什麼的也一樣......,其實我、全人類,也都只是小說中「上帝上了發條的橘子」。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8/31

它(他)就是經典。

其實應該給4.5,但既然不能,我就──無條件進位吧!

要說書評我可以說一大串,但那去看唐諾為這本書寫的伴讀就好了,一如紀往的好,我就就不再這邊獻醜。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3/07
當科技的理論發展與實際應用日新月異之時,人類對自身人性的了解依舊如瞎子摸象般的自圓其說。

自古以來,性善性惡說各有其主。性善說者希望能持續維持善性,性惡說者藉各種方法導正本性,但人性到底是性善、性惡、兼有之或是其他則莫衷一是,令人疑惑不已。

\"發條橘子\"始於將一個犯下滔天大罪、十惡不赦的青少年送入監獄,故事至此是順天應人的因果報應。但接下來的發展卻又掀起一陣高潮迭起驚駭與塵埃落定的迷思,高潮起於政府應用科技以人為改造技術施行人性導正的人體試驗,塵埃落定於故事的主角最終也想結婚生子,然後向他的兒子訴說自己的故事,但是他的兒子想聽嗎?

\"發條橘子\"讓我們思考人為惡的本質,是人本身就是惡的,還是僅有部份人是天生的壞蛋,抑或是壞蛋是後天養成的。面對壞蛋,我們要如何看待善惡的標準?善惡有辦法以人為方式改造嗎?人發自內心所展現出來的東西到底該如何看待?

或許\我們應該往自己心裏去找屬於自己的那塊純潔無瑕的本性,而不是變成別人的發條橘子玩具,任由他人耍弄操控。
展開
user-img
4.0
|
2011/10/12
伯吉斯的這本「概念小說」《發條橘子》所以能夠長紅,很大一部分是受益於名導演Stanley Kubrick根據美國版本改編的同名影作,但作者對這兒事的心態實則曖昧,既愛且恨,畢竟其他地區的版本皆終於英國原版,不刪不改,而美國版卻硬生生、惡狠狠被砍掉完結的末章(小說的第三部分,二十一章,結局),任何作者想必應該很難接受如此弔詭的成名(作品暢銷了,卻非忠於原著),本書再版引言部分,作者對這件出版業的歷史公案,大吐苦水,清楚說明事件來龍去脈,極力為自己辯護。

「發條橘子」為一metaphor,根據作者自己的原意:「它代表了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事實上這本烏托邦/反烏托邦式的寓言類屬,其命題即回應寓意: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選擇究竟能否轉曲扭正!?直白地說,善惡本是天賦的道德選擇能力(無論是性本善性本惡),或說權利(力),它能隨意被政府機構、制度規章、法律條文等侵擾、干涉,甚至逕行剝奪之實嗎?可憐的小說主角亞歷克斯(第一人稱敘事者),即慘遭「非人哉」式的毒手—隸屬於國家的研究單位透過藥物注射,並採取巴甫洛夫制約(Pavlovian conditioning)及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對其腦袋瓜生吞活剝、鯨吞蠶食,最終導致他只要一有惡的念頭,就會噁心嘔吐,全身動彈不得,徹底喪失做惡能力。諷刺的是,改造前的他,至少具備思索、辯證和對話的能力,改造後,這些原初可有效質疑命題的能力,漸次拱手予監獄牧師、研究人員、內政部長、小說作家(作者自己的化身),為之代勞演繹。

唐諾先生在伴讀部分提及惡在我們身上並非由專職器官或某一部分負責,是故,視如「腫瘤」(也非真的腫瘤)般祛除的確難以了結。另一點提到,許\多時空錯置的特定歷史時刻,善行惡行的性質實難以有效區隔、界定、劃分,那是時代背景無以名狀的紊亂之下,個人不由自主的倒形逆施。接續唐諾的第二點,筆者欲提供一思路及引線,此為我平日進行多元思考時的必備方法,其思考基礎是立基於四象限,運用至此可為:善意是否造成善行(++)、惡意是否造成善行(-+)、善意是否造成惡行(+-)、惡意是否造成惡行(--)。即便吾人刻意將善惡化約等同於「好壞」,也請謹記李小龍的一句名言:「智慧並非是如何嘗試將好的由壞的中搶取來。卻是學習著如何駕御他們。」。

小說讀來通暢,是部與《麥田捕手》風格近似的skaz(史卡茲或譯死侃,源於俄語,指以第一人稱、口語為特色的傳統或民間口述文學),加上作品中運用一些黑話俚語—俄式英文—納查奇(nadsat,俄語表青少年的後綴詞尾)語,及部分倫敦方言俚語,透過這些略帶「草根」的語言,讀者即能迅速快穿作者所營造的英倫地方圖景,感染空氣中些微瀰漫「無政府」瘴癘之氣的社會氛圍,於是,青少年惡勢力的蠢蠢欲動,即刻在你/妳心中蔓延。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