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70
3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0%
3
10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0
|
2012/02/14
這本書是由法國的記者芙蘿倫斯在金融海嘯時期,從巴黎匿名到康城尋求工作的故事。她保留了身分、姓名、證件和一張高中文憑去登記失業,且稱和同居的二十多年男友分手,由於這段時間都由她供養,所以沒有辦法提供工作證明。她打定主意,當她拿到長期合約的那一刻,就是結束這段旅程的時候。

這本書讓我好奇的是法國的底層工作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因為印象中的法國總是浪漫、悠閒的喝著咖啡,但真實的現況是否如此呢?

但從書裡面敘述的過程當中,名為沒有工作經驗且年紀有一把的芙蘿倫斯,尋找一份長期的工作是相當困難的。為了最開始有基本的謀生開銷,必須先接受就業中心的安排培訓,再看是否有機會能先拿到短期的工作合約。

在金融海嘯的那段時期,每個人都對工作和政府充滿了恐慌與抱怨,在恐慌的氣氛當中,企業開始裁員讓就業中心湧入大量的失業人潮,不為別的,只求一份溫飽的工作。而在金融海嘯的法國也沒有想像中的優雅,當人陷入恐慌的時候,不同的人種都只會有相同的人性,就是不安。

而書裡的芙蘿倫斯,是一個積極尋找工作的失業人,不論是工作環境和業主的令人不舒服,為了維繫一份工作只能放棄一些堅持,只想努力的將工作完成拿到微薄的工資。一天只做一兩份工作,而這份清潔工作時間只有一小時,但是通勤開車的來回時間卻要兩小時。好幾次看到書裡面敘述的場景,都會試問自己若這樣的工作條件與工資,是否會如芙蘿倫斯般的態度。

於是看這本書的心情總是會泛起一陣的灰,對於勞工階層的工作和心情總是會有些迫於現實的無奈。最終芙蘿倫斯經歷了六個月的過程,拿到了長期合約,也代表著她可以脫離這個環境回到真正的記者身分。是否因為她的真實身分是記者,所以他並沒有真正悲觀的想法,因為最終還是可以用自己的專業賴以維生,而真正的清潔工還是依舊在原本的工作崗位上。

檢視下,我著想法是有些狹隘。是否清潔工就是不好呢?記者就是好呢? 這是以一般用金錢和社會關來衡量的價值觀。那工作的目的又是什麼?

應該是要以『快樂』來衡量工作的價值,但是快樂又必須在生活基本需求無慮下建構。那生活的基本需求來自哪呢?還是來自於工作上的報酬,若工作上又不快樂呢?又違背了要以快樂來衡量工作的定義。

這一循環好像又是無解的答案!

追根究底之下,只能依照每個人對生活的方式與哲學,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方式,尋找屬於自己心靈上或是物質最大的滿足點,得到最大快樂。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