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2版1刷)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15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4/01
日本時代對台灣南島民族(註1)的描述,我之前只讀過<日治時期在臺日本警察的原住民書寫:以重要個案為分析對象>(註2),該書以第一線執法人員與台灣山地的南島民族接觸的紀錄,比起博物學家、探險家的觀察紀錄,日本理番警察的視角為研究主題讓我感到新鮮,不過,這是對山地的南島民族的描寫。日本統治初期,台灣還有「平埔蕃」,所謂的居住在台灣平地的南島民族(文中以平埔族稱呼)。

對平埔族的概念,大部分人的觀念,停留在以前歷史課本的印象:「平埔族早已消失、漢化」,民族認同都認為自己是漢人,似乎不在意自己的根是什麼。
隨著考古與史料的挖掘,現今的台灣地名、台語以及日常生活習慣都還是有平埔族的痕跡。 加上基因DNA的研究,有些研究驗證台灣人大部分其實都是平埔族的後裔。激起我的想像: 會不會我們都是平埔族? 那麼台灣人要如何找回自己的根?

雖然讀過荷蘭統治台灣對台灣人(平埔族)的描述 (註3)但是經過東寧王國與清帝國200多年的統治後,台灣人(平埔族)的漢化程度變得如何? 他們保有自身文化的程度又如何? 讓我不禁好奇著。所幸有伊能嘉矩的訪查紀錄,讓人一窺究竟。

雖然本書的內容僅有北台灣紀錄,但是記錄的內容與提出的觀點值得發人省思:
1.平埔族有部分組成是外來移民,自稱因船難或是搭船漂流而到台灣的口述不少,如果順著洋流與季風而來,平埔族來源有可能從爪哇、琉球群島、日本或中國來的,甚至西方航海者都有可能,這成為平埔族文化演變的動力。外來移居者來台被原本的南島文化同化,這樣的角度看來,台灣人的血統組成確實是複雜的,那麼,「漢人血統」又是甚麼?
2.平埔族並無地理與方位概念,所以口述的"唐山過台灣"或是自稱從哪裡移居過來的說法,這可能是一種"外國"、"異地"的概念,而非實際上的中國或是中國省份,而且以前的漢人也無國家的概念,「中國」為主權國家的概念,也是清帝國晚期才確定。所以,台灣人真的祖先從中國來? 這恐怕得需要重新考究甚麼是”唐山”。
3. 原本的蕃社名稱有自己的意思,譬如取自當地地形、特殊習俗或物產。漢文翻譯成我們熟知的地名,只是扭曲原本的平埔族的地名,我們是否能將台灣的地名都恢復成原先南島民族的稱呼?
4. 根據伊能記錄的口訪,許多平埔族經清帝國統治,漢名姓氏是被賜與的。所以很多台灣人自稱有姓氏、族譜、祖籍,真的是漢人?
5.在清帝國統治時期,賦予平埔族地主的地位、漢人需要承租土地。不過漢人巧取豪奪,而逐漸失去土地,那怕清帝國以公權力介入試圖制止,也無法阻止。原因在於平埔族本身缺乏文字與書寫系統,不懂漢文,而得以被漢人得逞。而台灣西部因為有荷蘭教授的新港文書,因此得以製訂契約而減少自身的損失。由此可知,擁有自身文字語書寫系統的重要性。
6. 平埔族喜歡祭祖、相信靈魂不滅、也能藉由祈禱與占卜與靈界溝通。對照現今台灣人喜歡立廟、拜拜、求神問卜的現象,是不是平埔族文化的遺留,而非漢人的習俗?

綜合伊能嘉矩的紀錄,他認為「平埔蕃今日已成為漢化的新人種了」。那麼,隨著DNA、考古、語言學、宗教學與外國來台的觀察紀錄出版,台灣人有沒有辦法復興平埔族的文化呢? 將理所當然的「漢文化」、「都是來自中國傳入」的概念做翻轉,形成台灣的文藝復興?

這是讓我感到好奇的地方,如果要抵禦或對抗中國文化統戰與滲透,台灣人勢必得想辦法從文化上脫亞入歐,拋棄或重新詮釋漢文化,視南島文化為台灣主體。
如果台灣人能拋棄原本南島民族的「不懂文明的制度與法律」、「懶散」、「迷信」、「缺乏自身語言系統」以及漢人「貪生怕死」、「貪小便宜」、「貪戀權勢」的缺點,或許台灣有機會成為「揉合歐洲理性主義再南島化的新民族」了。

伊能嘉矩的思考與整理很有意思,我想推薦給讀者也來研究平埔族文化。

註1: 台灣官方稱"原住民族",我基於<帝國棄民>的論點,不願意使用這種殖民政府帶有文化差別式的統治定義來稱呼
註2: 曾在2018/06/10在博客來撰寫此書的讀後心得,但是現在無法點進連結,盼能修復
註3: 指讀過的<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
展開
user-img
4.0
|
2020/10/14
對於作者與相關提供資訊的族人來說, 無疑是大方且長時間而收益低的分享, 讀著如我能進行的協助非常有限~~ 僅就早期人類遷徙+海島生態環境(珊瑚白化與藻礁生物)提出陪襯式的圖文以共振之! 日本與北美的Inuits(伊奴特族)也是長年來僅能關注的一小部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