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88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8/01/17
本書記者為前日本朝日新聞台灣分社長,對於兩岸三地有深入的了解,
他花了五年的時間,採訪了超過100名相關人士,也花了不少時間做各種調查,
完成了這本深入且有趣的紀實文學,將兩岸文化中一個微妙的主題呈現給讀者。

因為他是從日本人的角度敘事,看待故宮的歷史相對會客觀一點,
故宮博物館,一個在北京,一個在台北,歷史因素使它的命運有了不同語境,
關於故宮,每個人都多少能說出一些國寶遷徙的故事,國共內戰,中華文物顛沛流離,
最後來到台北外雙溪落腳,60幾年過去了,一些恩怨情仇似乎還糾纏不清。

這本書有滿詳盡政治在故宮歷史上扮演的角色,中國傳統中,文化與政治是緊密相關的,
有人認為蔣介石以這些國寶支持自己為中華文化的正統,而北京方面則認為他是偷國寶的盜賊...
作者還記錄了故宮"身分"的認同,前總統陳水扁任期中,希望"去中華化",
把故官轉變為亞洲文化的博物館,不局限於中華文化。
不過第二次政黨輪替後,一些"改革"又停滯了,甚至恢復原本的狀態,

當然其中牽涉許多政治的理念、操作、算計,作者滿客觀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思索,
作者還有寫出許多有趣的故事~總之故宮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奇妙的份量,
雖然書名是"兩個故宮的離合",我覺得台北故宮反而是主角~
喜歡文化類書籍的讀者,應該都會對本書有興趣。
展開
user-img
5.0
|
2012/08/01
在朋友的介紹下 忙碌之餘 我幾乎是利用睡前的時間 搭捷運的時間 手不釋卷
的讀完這本書

也許\是旁觀者清 深為日本人的作者 看帶兩岸事情卻有一種第三者的超然

貫通這本書的中心概念是\"中華\"這兩個字

作者在第39頁提到\"對世界及中國大陸的人民最早提出中華一詞的 是中國革命
之父孫中山 孫中山為對抗西歐列強侵略中國 運用中華的概念 將實際是多民族
的中國人 整合成一個新國家的基礎 所謂的中華民族的人或民族 其實原本並不
存在 這是為了定義革命所誕生的新共同體 而編織出來的政治概念\"

類似西方民族國家的\"中華民族\"的概念隨著清朝的落幕而被需要著
然而 中華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對結束君主專制卻又繼承大清多民族的廣袤領地
的中華民國而言 故宮所集結的歷朝文物 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代表

所謂\"睹物思情\" 物是人情感的依附媒介
看到文天祥玉帶生硯 蘇東坡的寒食帖 看到這些書本上的歷史人物曾經活生生
的存在過的實物證據 情感是不同於一般的 這也正是文物的價值

什麼是中華? 故宮文物的集合 提供了清末民初的那個時代的一個最好的解答

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 故宮文物的流轉 如同樹的年輪一樣 記述著近代中國的興
衰起落 當日本入侵時 文物南遷 西遷 當國共內戰時 文物部分隨著國民黨到了
台灣 當中國崛起時 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在愛國主義下又開始回流中國

作者在書中也展露了對時代人物的同理心 例如第87頁寫到\"即使在世界上治安
數一數二的日本 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時 也曾經發生小規模的掠奪行
為......溥儀身邊的人等待的是一個黑暗的未來 能夠偷多少就拿多少 這種反
應從人性的角度是可以想像的\" 這樣的觀點是很難得的

此外 作者在第214頁用男女關係來比喻兩岸人民的心態 雖然未必會被其他人認
為是貼切 但卻可說是非常生動

當政治的需求改變 曾經被人定義出來的\"民族\" 也隨著時代的浪潮而轉向 這也
是我們身處台灣所能感受到的 身為記者的作者對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兩位院長
的訪問 可以說是這本書特別的價值所在

對於中國愛國主義所聚焦的為1860年英法聯軍所奪去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
(成龍今年年底的電影十二生肖 也許\也是這股浪潮的一部分)
作者也引用另外的解讀 指出有研究人員在1930年所拍到的照片中仍有獸首的存
在 意味著獸首的散失至少與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無直接關係
這也再次點出了文物再次在情感上被利用的可能

最後 我讀這本書的心得是
認同實際上是極為重要的事
因為認同意味著負擔共同的責任 分享共同的果實
講起來很虛無 但與個人本身的利害其實息息相關 也影響到他人對你的看法與態度

雖然有所謂的\"想像的共同體\"的論點
但實際上 認同的劃分無時無刻不在歷史的每一個角落中上演
即使那在百年前 今日 以及未來都難以自圓其說

文物做為認同的象徵是很危險的 至少對文物本身而言
當政治上認為要破舊的時候 文物就被無情的摧毀
但其實那都是現代人的爭執 文物又何辜? 被毀壞的文物亦不可復得

我認為 無論認同如何轉換
文物都是歷史的一部分 值得我們保護
分享給後代的子子孫孫 以及世界上的每一個想要認是人類歷史與人性的人

至於認同 是各方政治勢力各顯神通去爭取的 而不應該是一種強迫的東西
在我們擁有自己的認同的時候 也能夠尊重他人的認同
國家裡可以有多民族 民族中可以有多元文化
在全球化的時代 單一民族 單一文化 單一國家已屬舊思維
(即使是歐洲亦有前民族國家的時代)
面對未來 我們當以更開闊的胸襟去看待甚至欣賞兩岸故宮的存在
這計是這本書給我的啟發

在此引用作者在第260頁寫到 \"透過歷史 接受各種異國文化而形成台灣人的寬
大與包容力 這是台灣最值得驕傲的無形資產\" 做為這篇心得的總結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