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全新增訂版>

中文書
藝術設計
9折$ 351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0/07/25
《築人間》是建築大師漢寶德先生的回憶錄,他不只是一位建築大家,也是懂得建築人生的前輩啊! 他也是一位台灣文化教育的重要舵手,不遺餘力地推廣美學。漢先生的生平,儼然台灣文化教育的進步史。我想對建築領域多一點認識,特別是從台灣的視角檢視,因此這本書成為不二之選。閱讀完畢後,心裡感到非常扎實,因為這本書讓我”從頭”認識台灣社會的演進歷史,特別在台灣建築領域的發展,漢先生可說是影響了當代台灣整體的文化地景。

1934年出生在中國山東,當時中國即將邁入八年抗戰,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共內戰接著爆發,因此他全部的童年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一下子在縣城,一下子被送去寄宿學校,然後情勢惡化,又隨著家人撤退到上海,搭上船來到左營,又輾轉隨軍來到澎湖馬公,在那裏上高中。漢先生的爸爸是一位藥師,就算家裡情況拮据,他最重視的即兒女的教育,不管如何都不能被耽誤,想盡辦法讓漢寶德接受教育。

漢先生也是一位能人,就算在如此動盪的環境,他仍然成功的考上台南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成大建築系。漢先生回憶他在青少年時期因為輾轉各地,唯一的樂趣就是讀閒書,其實文人本性就愛思考,耳濡目之下他對文學產生了熱情,最初考大學,他預計是要就讀文學院,不過礙於家庭情況,工學院是經濟上比較踏實的出路,加上家裡還有好幾個弟妹需要扶養,最終就報考工學院了,最後莫名的被分配到建築系,既來之則安之,最初還有些抗拒,但大二逐漸愛上了建築,就成了一輩子的志業。呵呵,讀越多回憶錄,就真的發現人的際遇和志業往往都是隨遇而安的,我們只能做好份內的事,命運要帶領我們去哪裡,也是無法預測的事。

漢先生在就學期間也發行了與建築相關的雜誌,並且努力學習英語和研讀西方最新潮的建築理論。畢業後在東海和幾間大專院校擔任講師,在一次難得的機遇下,前輩鼓勵他到美國進修,他成功的申請到哈佛建築所的碩士入學許可,在獎學金的幫助下就直接前往異國他鄉了。漢先生分享了這段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如何開啟他更廣闊的建築視野。當年的所長正是包浩斯的奠基者Gropius,美國的建築學也漸漸張開羽翼,如雛鳥離巢,大鵬展翅,飛離了傳統歐陸的建築視域,開創屬於北美大陸建築的新時代。在這種新舊交替的時代,漢先生躬逢其盛,完成哈佛碩士後,前輩鼓勵他往普林斯頓念博士。但因為一些普大內部的人事鬥爭,指導教授被迫退休,漢先生也沒能完成博士學位,不過在普大的這段時間,倒是獲得一個美術史碩士的學位,並且接觸了一些都市設計的概念。

當年台灣是一個破敗的荒蕪小島,菁英都是以留在美國為目標。畢業後,漢先生開始考慮去留,在留學期間認識並交往的女友最終成了他的老婆,老婆希望留在美國,漢先生則搖擺不定。在美國政府都市計畫處工作一小段時間後,東海的領導人向他遞出橄欖枝,希望他回國擔任東海建築系的教授。就這樣,漢先生回到了台灣。在回台之前,與夫人一同拜訪歐洲大陸,親自走訪一趟現代建築的起源地。

民國56年開始,他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將在西方的所學轉化成教材,設立了台灣系統化的建築教育框架,也培育了一些目前活耀相關領域的建築師(姚仁祿、姚仁喜兄弟;登琨豔先生…),漢先生在書中分享了他辦學的理念和經驗,教育實在需要遠見,非一朝一夕可促成。辦學之餘,漢先生也勤奮的在報章媒體上寫文章,甚至自己辦雜誌,推廣建築文化,難怪他被稱呼為台灣建築領域的啟蒙者,實至名歸。

學者身分以外,他也是一位執業的建築師。參與了諸如板橋林家花園的修復、救國團青年中心的設計…等等眾多建築案件,讀者可以從他第一手的經歷,觀察到一位建築師如何將理論與現實接合,很多學術的概念過於理想,忽略了實際層面的應用,漢先生的建築理念也是隨著閱歷而變化,他越來越重視建築的普世價值,就是建築存在的意義應該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能夠與大眾起共鳴的建築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只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

秉持著這種推廣文化美學的抱負,他也積極的貢獻社會,參與籌建了台灣第一座國際水準的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目前也是台灣每年僅次於故宮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他擔任館長兼籌備處主任長達12年時間,以打造一座推廣博雅教育的場館為志,並盡心盡力。書中分享了建館過程的各種挑戰,最重要且最棘手的挑戰是如何與公務體系打交道。

當年還是一個威權政府,弊端叢生,衙門深深深幾許,充斥各種見不得光的勾當。漢先生也是鞠躬盡瘁啊,一般人誰願意扛這種吃力不討好的重擔呢…所幸也有很多政府要員重視文化的傳承,協力完成場館的修建。科博館的籌建告一段落,漢先生又被邀請在南台灣設立一座頂尖的藝術學院,就是今天的台南藝術大學,如何從無到有,在偏僻的烏山頭創立一間一流的藝術學府呢? 且聽漢先生娓娓道來,真的太痴狂了!

我讀的《築人間》版本是舊版,故事到此告一段落,漢先生決定退休,頤養天年。可是誨人不倦的啟蒙者如他,怎麼可能真正的引退呢? 後來又接任了世界宗教博物館長的職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一連串的職務,只能脫帽致敬了。

身為一個讀者,這種書就屬於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作者的文筆當然很好,但書中的故事才是精華。我這一年常常跟女友去爬台北四周的郊山,從各個角度觀賞台北城市的全貌,很難想像只不過一代人的時間,就從一片荒蕪變成星羅棋布的都會地貌。這種變化如果用縮時攝影播放,一定令人嘆為觀止。

閱讀這種開創者的回憶錄,能夠讓我一窺那些已經消失的時代光影,釐清我身處的時代如何與過去接軌,歷史的脈絡分明,只差有心人去抽絲剝解。”建設台灣”是一個永遠不間斷的課題,歷史為基石,在未來如何堆砌才能繼續堅若磐石,勢必困擾每一代的人吧~我很開心讀了這本書,讓我對腳下的這塊土地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順帶一提,近來我也在探索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出版品,其中有三本書叫Maker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Vol 1~3,作者Martin Filler是一位優秀的建築評論家,這一系列的書收錄他的建築評論,瞄一眼目錄就令人興奮,像是大補帖,蒐羅了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群像,讓我對建築的認識可以跳脫四位當代大師(萊特、密斯凡德羅、柯比錫、路易斯康)的範疇,更深入的理解當代建築的演變,強化我對於各種空間的感官體驗。以往粗淺的閱讀建築相關的書籍,看來還是有回報,在漢寶德的書中提及的一些概念,不會感到特別陌生。既然都有基礎了,一定得進一步深入了解才行,希望今年結束前有時間讀完第一冊,搭配Youtube欣賞一下當代大師的設計,看看能否讓自己對所謂的”美感”,產生另一種層次的感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