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5折$ 238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2/08/16
作者吉見俊哉來自日本的社會學教授,此書於 2007 年以日文出版,分為六個主要章節,中文版更獲陳光興作序。書中回顧日本在近代與美國的關係,如何構成不同時代對美國有不同的幻想,由軍事政制到消費享樂,視美國為征服者、解放者、社會典範。

首先,作者提出日本對美國的兩個面向,由上而下、也由下而上的兩股對美國的現代性追求,。一方面自黑船叩關後,當時的日本精英視美國為現代性和「自由的聖地」,尤其是大正時期,美國大眾文化和民主對日本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在作為天皇制和日本民族主義對立面,日本又曾批判「惡魔英美」。同時,吉見氏引用內閣府數據說明日本民眾對美國的親切感,自 1978 年至 2000 年一直維持在七成左右,雖然據其他民調顯示可能因為伊拉克戰爭傾向厭美。

其次,自二戰比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打敗後,隨後的美國軍事佔領日本,走入冷戰時期的美日同盟。時間上,麥克阿瑟於 1945 年來日與昭和天皇會面,成為標誌性事件;地理上,包括銀座、六本木、原宿都曾成為美軍基地,後來延續其美式大眾文化、消費主義。因此作者認為美國於 1970 年代,已內化成為日本秩序的一部份,甚至乎將日本「他者化」。再者,日本女性角色也受到如何的政治經濟所影響,由美軍基地的攀攀女郎 (pan pan girls),到摩登女郎式的消費娛樂至上,直到想像美式生活,塑造家庭主婦成為居家電器用家。

此外,「反美」串連了共產黨、在日朝鮮人、美基地周邊農民,作者更引用小熊英二、清水幾太郎、鶴見俊輔、鶴見真行對上世紀的越戰討論,說明美國不是外在,越戰也與美日同盟有切身關係。最後,推薦讀者可平衡閱讀吉見氏的另一著作《後戰後社會》,補充此書沒有的日本經濟社會民生面向。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