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之秋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410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9/09/13
太平天國耳熟能詳眾人皆知,在我依稀存有記憶的中學教科書裡,他們不過是一群假基督信仰之名行叛亂之實的暴徒而已。但隨年歲漸長,逐漸知道在中國的官方說法裡,他們反而是革命的先鋒,是共產黨歌頌農民革命的榜樣。這兩種認知衝突反映了兩岸對同一件歷史事件的詮釋天差地遠。片面地對歷史的解釋當然也不算不誠實,但隱晦的那一面也許更為龐大,影響也更為深遠。

這本<太平天國之秋>卻異於國府和共產黨的說法,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從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作為在清廷與太平天國對抗的過程之中的重要角色,為了龐大的商業利益成為支點在衝突雙方平衡槓桿。究竟支持清廷或是太平天國對英國何者能帶來最大的商業利益?英國對中政策最終在倫敦吵鬧不休的議會中反覆不定,英軍在華司令卻因為天高皇帝遠而自行其事,最終英國國內的新聞輿論逐漸偏向清廷,進而導致了英國國會支持清廷。太平天國的覆滅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英國的轉向。太平天國某方面來說也許是比清廷更好的政府,至少在南京城裡有秩序,百姓尚可溫飽,但最終如果英國人在英國報紙上發表支持太平天國的言論,可能會被視為異類。

太平天國裡負責涉外的人物洪仁玕成為本書要角,因為自小跟隨洪秀全學習,他有天王的十足信認,後來又在香港跟隨傳教士學習基督教義及英文,也開拓了眼界。自從到達太平天國首都南京知道,他被洪秀全封為「干王」。他既是太平天國裡的對外政策制定者也是對外樣板,要面對外國對清廷與天國之間的外交政策轉變,更要面對國外傳教士對太平天國拜上帝教與傳統西方基督教的矛盾之處。在內部,他面對質疑並改變許多太平天國將領對外國人的敵視態度,更借鑑西方規劃了一套完整的新政<資政新篇 >,這也許是中國最早提倡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全方面學習西方的建議書。

當然從事後之明來看,我們當然知道一切都是徒勞無功:英國自以為幫助清廷能幫助他們獲得最大的貿易利益始終沒有到來,對清朝的貿易額在太平天國覆滅之後始終沒有成長,甚至還下降了許多年。太平天國在轉眼之間盛而衰即塌不過短短兩三年內,幹部們皆死像悽慘,許多將軍甚至被凌遲除死。清朝平定叛亂後迎來短暫的同治中興,但不過數十寒暑卻在從小聽著太平天國老兵講故事影響之下的孫文所推翻。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不過從中擷取片段,以各自的解釋,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做事的法則及道理。

本書十分好看,輕鬆易讀,作者以人為主角描寫本書,有別於傳統整理史料圖書的枯燥,讀起來就像是一本小說。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8/24
國中歷史課本裡的太平天國很平面,好像是一場遠古的戰爭,僅剩下年代、人名與地域名詞的粗糙輪廓,讓我們這些生在太平時代的孩子誤以為這場戰爭就像那些不太真實的中國畫一樣,只有遠方硝煙,不見血與肉,不痛不癢。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頗大,如果攝影技術在那時更獲得普及,應該會留下比日軍在南京屠殺更震撼的戰爭畫面下來,因為誠如作者與研究太平天國史的人所言,這是人類史上最具破壞力的大規模內戰。不只破壞國家的制度與建設,更毀壞了人性。
作者建築在史實根據的歷史想像視角分別在太平軍、清廷、湘軍、在華洋人、西方輿論界中打轉,因此大開我們眼界,體悟到這不只是一場中國人自己的內戰,而是足以牽動全球貿易體系的現代戰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點,第一是作者運用大量當時的媒體新聞與輿論評論,反覆不斷進行正反面論點的辯論輪迴,雖然龐雜冗長,但確實令讀者深陷於彼時的氛圍,那種臨場感也讓我們如墜霧中,即使已知答案,卻不知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答案,可想而知當代人對這場內戰所感到的徬徨絕望。
第二是作者貼近書寫湘軍的統領曾國藩的內心狀態,在權力集身、冷血殘暴的形象底下,是一個衰老疲憊、充滿暮氣的老人之心,看得出這場內戰已打得雙方身心俱疲,即使已到了1892年,離南京被破的前兩年,湘軍仍與太平軍勢均力敵,不分上下,令曾國藩鎮日憂愁,可見湘軍也並非鋼鐵之軍,而太平天國的厚實基礎與實力更幾乎可推動改朝換代的引擎,但它最後依然被滅,而清朝仍屹立了五十年,直讓人驚訝。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愕太多了,總而言之,中國啊,你真是亂得令人想哭泣。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