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公因數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52
4.5 /5
9位讀者評分
5
44%
4
45%
3
11%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3/05/31
《寂寞的公因數》故事基調簡單,但深入探索帶出的問題卻複雜難清。閱\讀間在認同的當下有種苦澀在心中蔓延。究竟,我們是社會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孤寂,難道就是改變過後必要付出的代價?

故事從一名因紐特人尤利克代表被列入世界人類遺產的部落,來到克卜隆吶克人的世界擔任大使開始。他被邀請登上媒體向民眾介紹他的部落文化與生活。然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摩擦和衝擊在他的身邊引發了一連串的火花。作者採取了相對兩面的探索,一方面以現代人的眼光思考尤利克演說中的傳統生活,讓現代人了解在地球的另一端還有人們以傳統方式在條件嚴苛的環境下努力生存;另一方面則藉由尤利克的眼光,探討這一世紀西方女性在思想和行為上的轉變,以及隨之而來男女關係的變革。

此外,傳統部族文化消失的前兆也出現。一封來自家鄉的信發現,承繼先祖文化的使命抵不過現實需求,當族人死亡對先進醫療的需求出現;當獵槍的便利快速為人發現便再也無法禁絕人的欲望。回首歷史,會發現教育和醫療正是改變原始文明的最有效途徑!臺灣的原住民不也曾經歷過這一段;如今,有些東西一旦失去了,就得用雙倍、甚至百倍的力氣才能尋回。仔細想想,這些種種情形不也是傳統消失的公因數嗎!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5/28
不論是貫穿全書的孤獨百講,或是現代男女的心靈空巢,藉著尤利克狀若樸拙直擊的答辯,讓讀者戴上粗獷眼鏡,目睹都會男女形形色色的怪現狀,詼諧中帶點傷感,藍調夾雜小步舞曲。有時沙文,有時過於男性觀點。

尤利克之發想,猶如一波波的浪潮,打入習以為常的視角,因為太習慣,以至於忘了事情有多麼荒謬。

形於外的隻身一人,不等於內在的孤寂。兩個人依偎,未必就能拉近心的距離。有人孤獨而自在寧和,有人在陪伴下枯\萎。

閱\讀這本《寂寞的公因數》很妙,不只被逗笑,時時有娛樂,章章富趣味,你不見得同意書中觀點,也曾拍膝叫絕,間或吐槽無限,即使腹誹及意見重重,依然可以閱\讀愉悅,附議v.s.抗議,同樣大快人心。
展開
user-img
4.0
|
2013/05/25
法國作家弗杭蘇瓦‧樂洛赫在《寂寞的公因數》中以一個屬於原本活在舊時代之中習慣群居度日的因紐特人走進了現代都會生活中一窺男女間隨著時代變遷下而展開的各種互動,或是各種疏離。代表舊時代的觀念與行為的尤利克在文化衝突與情感衝擊下,以「傳統」的眼界一睹近代社會中男女在情感之中生理與心理的各種樣貌,揭開了現在與過往間男女來往模式的衝突與反差,在內心渴望與現實需求之間不時懸盪著矛盾與衝突,導致不少人無法屈居於次等或是劣質的愛情關係,或是在比較死會與單身帶來的好壞而往往選擇了後者的生活模式。孤獨成了時代變遷下人們不得不承受的產物之一,一個必須學著如何與之共存的一種情感。不只身為作家更有著精神科醫師身分的樂洛赫,以書中各個角色的往來與應對呈現出兩性感情上的細微面貌與既有癥結,沒有說教方式而是給讀者有空間反思這可能是你我曾經或是將來得面對的,關於愛情與孤獨兩者對人們帶來的影響。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5/24
不論是貫穿全書的孤獨百講,或是現代男女的心靈空巢,藉著尤利克狀若樸拙直擊的答辯,讓讀者戴上粗獷眼鏡,目睹都會男女形形色色的怪現狀,詼諧中帶點傷感,藍調夾雜小步舞曲。有時沙文,有時過於男性觀點。

有女性聲音假翻案,「只要有精液就夠了,我們不需要提供精液的動物。」下一刻又被打槍,透過書中幾位女性角色及「艾德琳的願望」,顯示她們口口聲聲不需要愛,骨子裡極度渴愛,好像城市中的怨女,全都躺在床上等待年輕尤利克的偉岸身軀大駕光臨似的。

男性也好不到哪裡去,終歸都在文明社會中扭曲變形,他們搞不懂女人,只會說女人想太多,個人以為,尤利克既然花時間觀察白種人的孤獨,也應該花些時間觀察偽成熟人格的幼稚。

尤利克終將明白,傳統倫理崩解,孤獨襲捲而至,阻遏不了性別覺醒,這是幾世紀前的女性所無法奢望的自主。無論男女,都回不去,也未必樂意回去。

尤利克之發想,猶如一波波的浪潮,打入習以為常的視角,因為太習慣,以至於忘了事情有多麼荒謬。尤利克若能多待一會兒,看到咱們不打漁,有人在遊戲裡養雞種菜,有人在虛擬空間渴愛找愛,卻在真實世界見光死,還有人在辦公室種香菇真療癒,可能又有更多的「他明白了」。

男耕女織的瓦解,男強女弱的重組,男人可以女人也行的世界,若是一種相對於傳統綱常的失序,那麼,寧可失序,情願孤獨,也不樂意回去屋子裡編織漁網、生孩子、洗鍋子、刷排油煙機。那是男性思維未必體會的荒漠,比孤獨更其恐怖。

形於外的隻身一人,不等於內在的孤寂。兩個人依偎,未必就能拉近心的距離。有人孤獨而自在寧和,有人在陪伴下枯\萎。

閱\讀這本《寂寞的公因數》很妙,不只被逗笑,時時有娛樂,章章富趣味,你不見得同意書中觀點,也曾拍膝叫絕,間或吐槽無限,即使腹誹及意見重重,依然可以閱\讀愉悅,附議v.s.抗議,同樣大快人心。
節自: http://tw.myblog.yahoo.com/camille-tsai/article?mid=74954&prev=75214&next=74734&l=f&fid=36/
展開
user-img
4.0
|
2013/05/24
公因數是指兩個以上的數共同擁有的因數。套用在人類世界上,寂寞的公因數指的是造成寂寞的共同想法,或者是指現代人即便具有多重身份,在複雜喧嘩的人際連結網下,本質都是孤單寂寞的?不管答案是哪一個都脫離不了孤獨這件事,這也是本書主要探討的兩性議題。尤克利認為孤獨是文明世界的特有產物,之所以感到孤獨最大主因來自單身,因紐特人可從不會感到孤單,族人透過完全分享,兩性之間也會藉由互愛互惠的交換機制來維繫快樂。

在尤克利接觸的文明男女裡,有因為丈夫外遇獨力照顧兒女的單親娘;有篤信事業比男人可靠的不婚女;有看破愛情自認不只無害反而有助婚姻幸褔的交際花,有從無魚蝦也好到寧缺勿爛,不想再勉強自己牽就愛情的覺醒女。也有苦於找不到甘於田園生活伴侶的想婚男,還有為了不斷嘗鮮享愛的外遇男,總之清一色全是單身個案,而尤克利將他們全與孤單劃上等號,讓我納悶的是這些人排解孤獨的管道如出一轍,這實在太詭異了。

我們也曾經歷如同因紐特人的兩性價值觀及分工單純分明的世代,但我們回不去了,而且那也不適用在兩性意識抬頭的現代。現代社會給自由賦予價值,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卻也因為過多的自由及選擇讓兩性漸漸喪失維繫情感需要的挫折忍受力,不再珍惜自己當初的選擇,一旦伴侶與自己的期待有落差,誰也不想委曲自己去牽就對方,講好聽是看得開,但我總覺得有時率性大過理性,過於強調本位主義,缺少了份責任感。

該怎麼說我對這本書的感覺呢?作者提出的兩性觀點有些是老生常談,有些我無法認同,有些也頗令人納悶。男人與女人在一起就比較快樂,而單身就一定得付出孤獨代價。這是從故事裡不斷接收到的訊息,可我不以為然。不管是雙人枕頭或獨享大床,基本上都是選擇問題,不能否認當中有人是被迫成為單身,但古今中外的真實案例當中,可以肯定的是結了婚未必等同拿到幸褔保證書,單身也不一定就註定是場悲劇,我以為孤獨是所有人都需面對的課題,無關乎結婚否,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單身也好,結婚也罷,選定了就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概括承受所有的好與不好,坐一山望一山說穿了是自找麻煩,即便是孤獨也能烹調出絕妙好料理。
展開
user-img
5.0
|
2013/05/23

寂寞是怎麼回事?孤獨又有何樣貌?兩者經常被並列討論是同形的變體。只是本質究竟為何?小說透過一個「邊緣」人(愛斯基摩人)之眼,審視現代男女角色的認定、觀點的差異、如何看待婚姻價值、愛的樣貌、甚至也溯及公司(或者該說工作)文化!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論調,只是透過故事、另種方式揭露,潛移默化中增加了厚度和深度且鏗鏘有力。
主線以四位不同類型女人(是否意味現今社會女性生活樣貌型態?),闡述選擇單身的肇始:甲帶著兒女生活,因丈夫出軌為年輕女子拋妻棄子;乙是大企業要將,雙親離異教她醒悟,女人獨立非常重要!丙為潦倒的畫家男友,獻身畫商謀出路,他卻佯裝未知,教她心死對愛情倒胃,有錢男子維持肉體關係,看似援交,其實只是單純喜歡這樣的男女關係。丁寫《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書,真相是找不到需要自己的人。這也是妳選擇單身的原因?
在愛斯基摩人的國度,女人單身意味有缺陷、個性不好、沒能力照顧好丈夫,在現代社會未必是女子單身的原因卻依然難脫嫌疑。這類男女對生活、工作、婚姻、家庭等歧異的觀點,幾乎全寫入書裡卻不見針鋒相對、劍拔弩張的煙硝氣味,透過邊緣人疑問的探詢,也教人冷靜思索自我,真是這樣看待異性?追求自己的家庭、婚姻、工作以及愛?單身意味孤獨或寂寞?也許\只是更愛獨處的自在!無論是否單身都是一種選擇;得到一些失去一些,是自然法則裡的和諧平衡。
展開
user-img
4.0
|
2013/05/23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看了《愛蜜莉的異想世界》這部電影,夢幻的女主角愛蜜莉夢幻地站在屋頂上,看著夢幻的巴黎說:「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正在高潮」,百分百吻合了一般人對於巴黎夢幻又浪漫的想像。

然而,現實中的巴黎在《寂寞的公因數》一書中想問的是:「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是孤獨的?」事實上是,在主角尤利克的眼中看來,這個文明帶給了我們自由與選擇的權利,並賦予這些權利極大的價值,然而卻也為現代城市人帶來更無法忍受的孤獨。

儘管孤獨的確存在著,書中詮釋的原因也算合理,但我認為書中探討孤獨對於男人和女人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卻是有待商榷。特別是書中所出現的孤獨女人們,讓一開始以為是被石油公司與西方世界利用、消費的尤利克,轉身一變成為性關係上的利用者(當然是誰在利用誰或許\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展現了種族以及性別中互相影響與牽制的交互關係。

然而有時候我會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只是簡化成為書中「交換禮物」,也就是各取所需的概念,未免又有點太簡化,也太現實了。我寧可相信,在這個城市裡,人們為了愛,還是沒有失去原始本能中忍耐挫折的能力,只是人畢竟是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演進,於是在這個大歷史環境下的人們也發展出一套適應的生存法則;或許\真愛難尋,但它依然沒有消失。

以這樣短短一本不到250頁的小說而言,若只是作為一本討論愛情的小說有點可惜,它其實是探討了國際化氛圍下,不同面向的性別社會權力關係,更發人深省:我們以為的社會常態,其實從來就不曾是理所當然。
展開
user-img
4.0
|
2013/05/23
本書揭示的是一種文化衝擊,也是人格的變化與社會的變遷。

書裡對於孤獨有很優美的描述,也對現代社會製造出來的疏離有了很跟脆的解釋。本書書名就叫「寂寞的公因數」。我們組成了整個社會,但我們只是因數,某方面來說,我是自己就是一個尊嚴的自我,不再分割,但說穿了,我們不過是社會的公因數,而且是孤獨的公因數,因為當我們努力維持自我的同時,我們也無法在分割給別人了。

當然,這本書去解讀,對於愛情似乎有點悲觀,不過在這個速食愛情的年代,似乎真是如此。

也許\,作者就是希望大家多一點這種反省吧!
展開
user-img
3.0
|
2013/05/23
因紐特人屬於愛斯基摩人的一支,也是故事的男主角,他漂流過海為的是當故鄉的代言人,以及成為和石油公司、因紐特人對外世界溝通的橋樑,他必須將屬於他們這群人的故事說出來,讓世界為之傾聽。。



年輕的因紐特人為著愛情孤身來到了喀卜隆吶克人的國度,在這裡他是一名稀有種族的化身,每個人都想要聽他說有關愛斯基摩人生活的一切,想要知道在冰雪世界裡裡獵食和生命傳承是如何進行,但是這個陌生國度充滿了無法想像的繁華和熱鬧,卻讓他在其中感受到孤獨感,特別是在自己獨自處於一間房間之際,那樣的孤獨感就像是道枷鎖一般,提醒他是一個人,這是他在皚皚白雪的世界裡從來沒有擁有的時刻,那裡也許\冰冷,但是無時無刻都有人陪伴,疏離人群的法則是不會在冰雪世界裡出現的。



不過這名因紐特人實在太不喜歡孤寂感,他的身份和長相在這個陌生國度裡吸引到許\多女人的注目,讓他幾乎是和眾多女人都有過關係,不論是出於排除寂寞或是撫慰女性的用意,他的性生活總是熱鬧非凡,但是也因為如此,他看到這個繁華國度裡的女人真實生活,他不能理解為何這個國家的女性都能夠勇敢地面對孤獨、承擔和男人一樣的養家責任、為何男人和女人都能夠維持在單身狀況…這個世界的法則似乎讓愛和性成為脫離他認知中的共生共榮原則,成了一種不相交平行線的狀態。



在這個世界裡,除了女人之外,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名心理醫師,從傾聽他對女人的觀感到對比因紐特人生活的疑惑,他給了因紐特人很多的意見和建議,只是身為心理醫師的他,在這片都市叢林裡,也為了自身的愛情迷失,彷彿這是座迷失森林,置身於其中的人,總是在尋覓著可以滿足自己的事物,然後在發現自己的心依舊空虛地無法填滿的同時,又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尋找下一個可以滿足自己的事物,人心永遠無法被填滿,而這也是因紐特人在這個世界裡察覺到的,滿足是個很難想像的詞,每個人都在呼喊著需要更多的剌激來感受自己的存在,只是過多的剌激和放縱後的失落,讓每個人都無法得到想要的,只能無奈地放手讓事物從自己的手上流失,然後再得而復失,形成一個永遠找不到出口的迷宮世界。



闔上書才發現《寂寞的公因數》不是一本單純的小說,它談論的是種族文化的衝擊、兩個世界對於愛的定義、科技文化入侵蠻荒的發展以及面對孤獨的勇氣,特別是在這個世界中,有多少的人會靜下心傾聽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後朝著渴望的目標前進,又有多少的人會迷失在無止盡的誘惑之中,無法自拔,書中的故事成了一種隱形的幽默,調侃了我們對於生命的迷失和無止盡的尋覓逃離,最終真正落在我們手心的又會是什麼呢?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