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直木賞得獎作)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88
4 /5
8位讀者評分
5
25%
4
37%
3
38%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8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0/05/31
|
電子書
有需要那麼界意別人的眼光嗎?




這種感覺就很像我在看現在台灣地區家長為了孩子考基測、學測、統測,應該如何如何比例之類的,希望自己小孩能進入明星高中、大學一樣。

對我來說,人生還很久,高中、大學、碩士班、甚至進入人人稱羨的大公司又如何,人生總有些不可知的轉角或陷阱,在下一刻等著你,如果輕易被打敗了,那其實也沒關係,真的,人生就只是這樣,『海海比較好過』。

你會是somebady或anybady或nobady?

等人生真的走到某個年齡,當你發現人生其實還有更多更多的『難』之後。過去的這一切,也就沒人特別在意的笑一笑就過去了。
展開
user-img
3.0
|
2018/12/25
「何者」一書巧妙的描述了同儕團體之間初入社會找尋工作彼此較勁,那種心理的小劇場。會讓人想起以前學生時代,考試的時候,同學之間都會問說讀的怎麼樣,準備的如何,成績非常優異的同學往往都是說準備的soso,然後考出來成績又非常的高,真是氣死人。有時候朋友會一起找工作,好朋友之間也是表面上說不在意,私底下其實也是在偷偷比較,書中將各種不同個性跟求職的 企圖心的不同,彼此之間做了一些很微妙的比較,我覺得他描寫內心裡的轉折,那種尋找同溫層或者是說明明自己想要做最出色最出眾的那一個,卻又要裝做其實跟大家都是差不多程度的樣子,這個部分描述的非常微妙。往往最心機的人,不一定最終會得到最好結果,但即便醜陋即便不入流,可是那種 用盡一切想要得到的那個企圖心其實是很有力量的。
展開
user-img
4.0
|
2018/08/22
A得過直木賞的作家都是有保證的,芥川賞容易出現「作品非常好而作者普通」的情形,但直木賞作家通常都會長紅。

B這本書的介紹有點誤導人,《何者》並不是在闡述求職的艱辛,求職只是一個素材罷了,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年輕人想要成為某個不平凡的人的心情」,年少時期總有理想,總是以為自己是(或者會成為)某個不平凡的人,因而裝模作樣,擺出一副超然的姿態嘲笑或是看不起正在努力向上攀爬的其他人。

C上述的這個主旨伴隨著日本常見的「人際關係的黑暗面」、「表面功夫」等等議題出現。

D《何者》所使用的敘事技巧大量重複,老實說看得有點煩。比如說先跳到未來/結果,然後再補上其中的過程/緣由。

E但還是有驚喜的地方,儘管敘事性詭計很老套,但是效果仍然很好(至少在我身上是這樣)。先前讀者被敘事者的觀點所引導,最後才來推翻敘事者。

F《何者》首尾連貫,讀起來很輕快,最後有意想不到的發展,是值得一讀的書。
展開
user-img
3.0
|
2018/07/11
可能是因為對於日本求職文化不是很清楚,也可能是因為已經過了求職階段,對於這本書的內容覺得有些平淡、最後結局有說教的意味;剛畢業準備求職的人看可能會比較有共鳴。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2/27
《何者》寫的是五個fresh grad的求職故事。主角包括冷靜、擅於分析的拓人、吊兒郎當的樂隊主唱光太郎、號稱不屑求職的freelancer隆良、文靜乖巧的瑞月,以及行動力強的理香。他們組成「求職小組」,以理香及隆良的窩居為基地,互相借鑑CV、分享面試技巧、交流求職資訊,一面振奮求職,一面在網上世界積極發言,一如你我般經營自己的網絡身份。故事藉由五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過程以及他們在推特上的發文,展現年輕一代在現實及虛擬世界的偽善與矛盾,以及求職的競爭與窺探、迷惘與徬徨、自卑與嫉妒。

第一次讀《何者》,是大四的春天。剛巧是求職時期,讀起來相當感觸。作者朝井遼於2013年以23歲之齡憑《何者》獲得直木賞,是新世代備受注目的日本作者之一。20代的他把年青人求職時期的所思所感、在求職路上那種既合作又競爭、既鼓勵又猜忌的心態與角力寫得寫實精準,到書末「何者」的出現,更是大大的一記當頭棒喝,非常精采。故事並非旨在發掘人性的殘酷黑暗,而是揭示潛藏在各人內心深處的偽善與醜陋。我們都渴望成為somebody,但不論在臉書、履歷上寫得如何冠冕堂皇,再華麗的文字也不能掩飾我們渺少而且虛有其表的本質。網絡世界看似熱鬧,現實卻是無比寂寞,只是沒有人會誠實地把它道出罷了。

《何者》薄薄一本小說,卻涵蓋甚多——求職、社交媒體、個人成長等。大學生/出身不久的人應該讀得很有共鳴。
展開
user-img
4.0
|
2014/06/03
重要的是之外的《何者》

看完《何者》後,讓我心驚膽戰的不是社群網站有多可怕,或是人際關係因此變得多扭曲,而是讀者(尤其是我)有多容易被敘事者牽著鼻子走。

讀者很好騙,因為讀者只能由敘事者描述的內容來理解其他角色以及發生的事件。《何者》的敘事者是正在求職的畢業生「拓人」,他冷靜地觀察身邊也在求職的人、分析他們的言行,然後形成自己的見解。於是,我們由拓人的視角理解了他的室友、前樂團主唱「光太郎」,出國留學回來的「瑞月」和「理香」,理香的同居男友「隆良」,拓人打工地方的前輩「澤學長」,還有故事中從未現身的、跟拓人鬧翻的「銀二」。

拓人覺得光太郎是個吊兒郎當的人,隆良跟銀二一樣都是只會說漂亮話的人,理香是個好像不提自己的頭銜就沒什麼好說的人,瑞月嘛,則是因為拓人喜歡她的關係,所以看不到什麼可憎之處。因為拓人覺得他們是這樣的人,所以讀者很容易也覺得他們的確如此。

但是,重要的不是敘事者拓人告訴我們了哪些,而是他沒說的那些。澤學長曾對拓人說,

「簡訊、推特、臉書流行之後,大家開始用簡短的句子自我介紹、與別人交流;正因如此,才會覺得選擇了什麼樣的詞會是很重要的事。我覺得那是錯的。因為,如果必須簡潔地表現自己,那麼沒有被選擇的用語會遠遠多於被選擇的用語。所以我想,沒有被選擇的用語一定會相當程度地表現出那個人。」

雖然他討論的是社群網站上的文字,但這其實也適用於敘事者選擇告訴我們的訊息。就像我們在社群網站上選擇用語來表現自己,敘事者——無論自覺與否——的敘事也同樣是被選擇過的。如果沒有被選擇的字句會相當程度地表現出使用者,那麼那些敘事之外的,是不是也同樣會相當程度地呈現故事?

我在閱讀時不知不覺地從拓人的視角理解故事,認同了他的分析,同時也具有他的盲點,所以後來「何者」出現時才人有「咦,是這樣啊」的驚嘆。

不過,換個角度想,要是讀者太精明,不管劇情如何發展都嚇不倒,又或是太有想像力,結果想像的發展比劇情還精彩,不僅閱讀樂趣會大打折扣,作者(應該)也會大受挫折。所以,我還是繼續當個容易上當的讀者吧。
展開
user-img
3.0
|
2014/05/10
本書的架構與出發點相當吸引人:日本大學畢業生或準畢業生求職的辛酸過程與困境,加上本書獲得2012年第148回直木賞大獎的殊榮,的確引起我的高度好奇。



近幾年來,日本的小說越來越走所謂的「小確幸」或「小瑣碎」風格,格局越來越小,故事越來越狹隘,漸漸鑽進雞毛蒜事的小胡同中,開大路走大道的作品越來越罕見。



本書自然也不例外,將青年失業、大學生面對未來的徬徨這種應該很好發揮的題材,寫成鬆散結構的大學生極為瑣碎的流水帳日記,並沒有深入描繪面對低度就業與覓職困難的情境,雖然書中有提到幾個主角從就職活動的資料填寫到網路筆試測驗到實際的企業面談的經過,但重心依舊失衡的偏重在學生之間的關係,充其量只是本學生生活的YA作品。



這也許是作者的生活歷練不足所致吧!我總認為一個只當過學生不曾有其他工作或社會歷練的作者,很難一開始就有能力寫出刻劃人性絲絲入扣的寫實作品。



找工作與就業並非學生生活的延續,而是殘酷現實且截然不同的世界,更非高中升大學、大學生變成研究生的過程所能比擬,如果把覓職與就業寫成單純的青春YA生活的延續,我只能說,作者朝井遼太小看與輕忽現實世界,這本書能夠得到直木賞,只能說那些評審老人不了解現代網路的真實面,而被推特、LINE給唬住了,作者也太快拿到直木賞(23歲),對朝井遼的創作歷練而言希望不是「少年得志大不幸」。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2/08
您是誰?或許誰也不是…

敘述日本的學生在結束求學階段前,
一連串關於求職過程的故事,
是部和時代走在一起的故事。
時下年輕人的流行趨勢、青春結束前的擔憂與焦慮、繁瑣又千篇一律的求職準備、虛張聲勢的自我吹捧…

淡淡的灰色調,
把心頭染上淺淺的藍,
再逐漸擴大成 揮之不去的深色,
這些熟悉的故事場景,
彷彿讓心頭被重重一擊,
被記載的,其實就是您我的生活。

如果,您覺得自己是年輕人,我想 何者 很適何您。
如果,您覺得自己是成年人,我想 您很適合 何者。

讀讀吧~
希望他能帶給我們一些成長,
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好。

---

我並不特別想推薦他,
但如果您有興趣的話,
請去買一本收藏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