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70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4/04/13
  七年級生的我,從接觸到的第一份印刷物開始,看到的版面就是電腦排版的乾淨俐落;當我出了社會、進入編輯部工作,開始學習排版印刷的業務時,以為「排版」就是一手按著shift、另一手點下滑鼠左鍵,不到五秒就能完成的一件事,也以為天地版型、行距、字距甚至是更細微的避頭點等編輯手法,都不過是Indesign的面板上的數據微調……。直到今天拿到了《活字》這本書,才知道所謂的版型、行距、字距以及那些被排入版面中的字句,曾經都是如此扎實地必須靠人手親力親為完成的實物。這一刻,才明白一本書是這樣「活」過來的,而且活得如此有重量。

  《活字》是一本記憶活字印刷術的小書,也是一本試著為已式微的活字印刷找到新的出路與應用的小書。

  第一部〈職人的記憶〉,不只完整記錄了老職人們對於活字印刷的全程工序,以保存這項影響人類文明至深的百年技藝,更為我們這些年輕的編輯找到了我們未曾經歷過的經驗傳承之道,如本書編輯團隊試圖告知的:「在平版印刷和電腦排版出現前,人們如何製作書籍?鑄字、檢字、排版、印刷,每個環節如何製作出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出版品?……試著以一個完整的流程呈現一個產業。」

  聽著老職人們平淡地談論著他們堅守一生的職務,我們感受到的是「字」與「句」那得來不易的分量。一顆字起源於它的母胎銅模,再以鑄字機重生,像是細胞繁殖,衍生出好幾組相同的個體;再經由補字員的歸類、檢字師傅根據文稿的排列,字累積成句,句累積成文,一篇文章的形體才能夠一層一層地堆疊而出。而所謂的排版,是靠著師傅精準的數理換算,使用厚薄長短不一的木條或鉛塊,隔出讓視覺舒爽的天地與行距。所以,為何這個置入文字到版面上的動作要叫排版?本書化解了我多年的疑問──因為真的是在用手「排」出一塊塊的「版」。

  而在這幾個環節當中,字確實是像活著一樣,它有溫度,如同補字員說的,拿到剛鑄好的字是溫熱的;它很脆弱,如果在運送的過程中不小心磕碰到,很容易產生缺角;它也是善變的,即使經過了三校甚至打好了最後的校樣、即將要上機印刷了,但還是可能會因為人為的傳遞而出現字體的缺漏或顛倒,直到最後一刻都大意不得。然而,就是因為工序如此真實與繁複,一本書的生成才那麼值得人們珍惜,一如它所承載的知識與作家們的心血。這樣的重量感,絕不似如今的輕薄,可以任一個外行人說改就改,或是因為沒有經過審慎的市場評估,而使得這些因跟風而產生的成品在倉庫中孤寂地蒙塵。

  我希望自己可以藉由體會那些曾經的不易,而更珍重現在科技進步下所帶來的便易,並試著運用更好而便捷的資源製作出品質更優的書。

  當然,這本小書不只停留在懷舊,更希望為活字排版找到一條「活路」,因此第二部〈活著的樣貌──創新、活用與保存〉一如現在最提倡的古蹟活化的概念,讓這些活字印刷技術可以再次運用於需求仍舊不減的文化產品上,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其中不但列舉了最基本的方向──書籍重新使用活字印刷來印製的案例,還有許多或在我們期望中、或讓人意想不到的多元文創發想,樣樣都令人嚮往,更對活字印刷產生了新的認知與接觸的動力。

  而對我來說,活字的特性富含「手寫」的個性與質感,跳脫了電腦字體的標準性與冷硬方正的觸感,所以很希望這套保存鉛字的字體庫可以開放,讓我們以圖的概念運用在適合的設計上,並向那凡事力求手作的年代致敬。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