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70
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4/03/22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福瓊的故事,他如何來到中國,如何偷茶種。
書非常的精彩,雖然有些小瑕疵(比方說歐洲人為何改喝紅茶,應該不是因為福瓊看到有人把茶葉著色的關係,因為年代對不上),
但整體很好看、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9/28
以前上【歷史社會學】的時候,老師曾明確說過:「人類因為追求奢侈品帶來的高利潤,所以鋌而走險,間接帶動商業的繁盛與交流。」甚至為了在東西亞間尋找交易得媒介也是煞費苦心,不過早在那時便可證明、即便是在亙古久遠的以前,語言或者種族不同人們為了相互溝通而努力不懈的痕跡。

這本書便是典型「奢侈品帶動社會進步」的明證,某方面也帶點「以小見大」的微觀歷史學手法...,事實上也若非奢侈品,也未必吸引故事的主人翁福鈞(Robert Fortune)三番四次深入清朝內地冒險犯難。

這本書很有意思的是能取第一線的英國人觀點寫下對中國清代平民的田野調查,也許充滿歧見,但一想到在兩百多年前,福鈞本身不黯各地方言且對中國文化所知甚少的情況下,膽敢深入封閉及洋溢仇洋的環境盜取茶樹,非常人能為!盜取固然不值得嘉許但我確實敬佩他的勇氣。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1/27
買這本書起因於我是個愛茶者
也很好奇 何為植物獵人
更不知道用盜這個字來形容的原因
開始翻開本書之後
被作者描敘栩栩如生的場景
讓我彷彿置身於主人翁旅行之中

原來茶葉原本是壟斷世界市場的一個產品
而且壟斷它的國家竟是大清朝
這真是令人訝異
更讓我覺得自己對於世界歷史知識的匱乏在於
原來大英帝國不只以鴉片征服全世界
更是以貿易茶葉為他最重要的國民日常所需
直到看到這本書 我才知道英國聞名遐邇的下午茶是因為這樣來的
也讓我開始好奇大英帝國當年稱霸權世界的歷史

相比較現在全世界產茶區有很多國家
作者描述150年前的大清國和其百姓民族性的敘說
再跟150年後的現在比較
真的挺讓人覺得很有趣
中國茶區的風景和故事
也讓我相當嚮往能去一探究竟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7/19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並非我的經濟學背景讓我有如此的認知,而是現實歷史上所發生的重大變革、戰役、政治事件,都脫離不了經濟運轉的本質。攤開中國近代史,有關於中英第一次戰爭(又稱鴉片戰爭)的描述,教科書或許多書籍所提到或所討論的不外乎英國帝國主義的野心、不外乎清朝朝政的腐敗、戰爭的前因後果與過程、天津條約的內容、林則徐的道德世界觀.....

但幾乎很少論及戰爭發生的背景和真正起因:貿易逆差。

鴉片只是戰爭成因的其中的一個因素罷了,主因在於茶葉,英國從十七世紀開始便開始飲用茶,然而當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生產茶葉且唯一的出口國,為了滿足英國人民日益廣泛飲用的茶葉,英國持續增加對中國的進口,長年累月的逆差造成白銀的短缺(當時國際貿易多半以白銀來結算),且英國稅收有五分之一以上來自茶葉關稅,再加上因為英國人喝紅茶習慣加糖,也讓英國在美洲殖民地所種植的甘蔗免於滯銷。

英國大量輸入茶葉,改善了國民健康,由於英國人有飲用茶的習慣,大家都知道泡茶需要滾燙的開水,英國國民因此避免飲用生水而染到大量傳染病,進而大大改善國民健康,當年歐洲列強不斷地從事全球化的帝國主義擴張活動,但全球化不免也會將其他世界的病毒細菌傳進國內,英國的茶飲習慣降低生飲水的風險,也讓英國的國民健當相較於西班牙、法國與德國來得好,間接增強了英國的國力。

換句話說,當時大英帝國的經濟甚至國民健康咽喉被中國的茶葉牢牢掐住,一如今天美國對亞洲國家的鉅額貿易逆差,然而兩三百年前的中國經濟仍屬於自給自足的鎖國狀況,中國對英國乃至於全世界並沒有太多進口的需求,英國為了改善長年累月之貿易逆差所造成白銀流失的窘狀,於是英國將中亞殖民地所生產的鴉片大量輸入中國。

茶是因,鴉片是果,鴉片的輸入又導致中國白銀的大量外出,為了銀子,中國有了禁煙運動。茶、銀、鴉片的循環,最終引發鴉片戰爭。以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經濟背景,然而本書並不是談論鴉片戰爭


站在英國立場,無論如何總不能每次爭端都得依賴戰爭來解決,所以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與英國當局計畫在她的殖民地-印度,嘗試種植茶樹,但一開始進展得十分不順利,於是東印度公司找了本書故事的主角-羅伯.福鈞(Robert Fortune),擔任到中國盜採茶樹與茶樹種子的植物獵人任務。於是福鈞在1848年踏上中國領土,展開為期三年的茶葉獵人之旅。

1848年6月20日福鈞從南安普敦出發前往香港,再伺機潛入內陸。福鈞接受的指令任務:

一、須從茶葉產地,挑選出最好的茶樹和茶樹種子。

二、將茶樹和茶樹種子秘密運送到加爾各答,再運到喜馬拉雅山(印度阿薩姆省)試驗區。

三、盡一切努力,招聘經驗的種茶人和製茶師傅。


閱讀的樂趣在於增廣見聞,深為重度閱讀癮的我,看了幾十年的書,雖然談不上飽讀經典,但起碼自認在有關經濟或歷史的各種議題與常識上,沒有什麼不明瞭的事物,但本書卻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茶葉這種經濟作法竟然有如此曲折複雜的歷史。

十七世紀以後進入全球化的浪潮,第一個全球化就是植物尤其是經濟作物的移植,大家都知道歐洲從中南美洲發現玉米番薯等作物之後,大量引進歐洲與其他地方,造成了全球糧食供應的大爆發,造就了人口大量成長;但中國的茶葉與製茶技術,對歐洲人依舊是個謎團,本書主角福鈞身負重任展開了到中國福建武夷山尋找並盜取真正頂級茶樹。

中國當時是個封閉體系,而種茶與製茶的技術更是茶農茶商絕不外傳的秘方,一個西方白種人如何突破種種困難深入當時更為封閉的中國內陸?並如何將茶樹樹苗與種子大量從武夷山內陸地區飄洋過海,一路從泉州-香港-印度,運到印度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這趟宛如商業間諜的冒險旅行除了扭轉中國乃至全球的命運,也透過福鈞的旅程了解到當時中國內陸地區的部份風貌。

三年之間,福鈞除了成功地盜取大量茶樹種子與樹苗,也成功地運用當時的園藝技術安然地將種子與樹苗送到印度大吉嶺,更重要的是,由於真正深入產茶中心-武夷山,也招募了好幾位具有真正種茶與製茶技術的茶農到印度,幾年後,印度大吉嶺的茶葉產量超越中國,從印度出口到英國乃至全球的茶葉數量超越中國,中國也因此減損大量的外貿盈餘,造成清朝末期的國力空虛,從此喪失擺脫弱國的契機。撇開民族意識的角度,幾萬顆茶葉種子竟然扭轉了全球幾大國家的命運,不得不讓人再度服膺:經濟活動乃是歷史運轉的最重要因素。

本書也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英國人只喝紅茶不喝綠茶的原因,當然這個答案依舊是在福鈞的這趟三年之旅當中。

福鈞的事蹟鮮少被人傳頌,或許他只是歷史的必然,就算當時他的任務失敗,英國遲早還是會取得中國茶葉的關鍵技術,但歷史或許就是如此,英國要是晚個十幾二十年才取得茶葉技術,或許中國還可以維持貿易順差一段時間,多少還可以挽救或延遲消退的國力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也說不定。

這本書雖然是西方人撰寫(作者是美國人),但撰寫的內容並不會偏重在政治經濟層面,而是以福鈞為主角寫出他來到中國三年盜取茶樹的冒險故事,以人物傳記小說體的方式來開展茶葉獵人的生平事蹟,不說教、不以政治為論述中心,以查探茶樹產地的冒險事蹟為主,以經濟角度的思考為輔,除了茶葉以外,還提到中國內陸地區的風土民情,順便也提到當年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模式、植物學發展、英國人實事求是的追求科學的精神等等。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