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剩時代:失控全球化後,治好世界經濟焦慮的成長解答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351
2.5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0%
3
10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2.5
|
2020/02/14
本書提出一套很有趣的論點,如同書名《大過剩時代》,作者認為,現今全球的貿易失衡,乃肇因於「供給過剩」與「資金過剩」。這些過剩從哪裡來的呢,便是新興國家如中國或其他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供給了非常豐沛且廉價的勞動力,製造了大量廉價產品賣往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而賺到的錢又借回美國 (透過購買美國公債),支撐了美國人舉債過度消費的行為。作者聲稱,這種美國過度消費、新興市場過度供給的情況,是種無法長期延續的扭曲現象。次貸風暴的重創使得需求重挫,但過度供給的情況仍不變,這種失衡將使得美國陷入難以復甦的長期衰退。而當年美國採取的行動,如量化寬鬆或財政刺激方案,作者認為成效不彰,便是沒有針對這根本原因下手。而歐洲採取的撙節政策更是受到作者毫不留情地大肆批評。作者認為,針對需求不足的解決方法,需要投注大幅資金於基礎建設,美國的許多大型基礎建設如橋梁、公路、地鐵系統都相當老舊,投資於這些基建可以大幅增加就業機會來刺激需求。而對於來自新興市場的供給與資金過剩,則建議參考當年凱因斯提出的「國際清算聯盟」,針對順差國強制其升值、並對貿易盈餘課稅。作者大聲疾呼,現在應該放棄無謂的意識形態之爭,並針對正視過度供給造成的貿易失衡,展現破釜沉舟的決心來加以解決,否則將陷入長期的衰退之中,從此一蹶不振。

這本書的原文初版於2013年,從結果來看,作者的預言沒有成真。美國並沒有採用本書建議的處方,但經濟已回正軌,並且失業率創下新低。追根究柢,作者並非正統的經濟學家,而是一名投資銀行家,其經濟邏輯比較非正統。當然,作者許多觀察都是正確的,但許多推論是挺奇怪的。例如,認為量化寬鬆的主要目標是提高通貨膨脹,由通膨造成的效果來解決衰退。但量化寬鬆刺激借貸與投資的效果應該是直接的 (若有效果的話),作者似乎把通膨當成「中介變項」,非常詭異。而且聯準會反而不希望通膨過高,通常會維持1-2%的低度水準。另外,作者也聲稱次貸風暴後美國一直處於通縮中,但查閱經濟數據,只有2009當年有通縮。或者聲稱房價僵固,但房價指數明明就有大幅變動。最大的問題便是「過度供給」這個概念本身,作者聲稱新興市場過多的勞動力讓美國中小企業沒有誘因蓋工廠、雇勞工,私部門幫不上忙所以要靠公部門的基礎建設投資。但詳查美國的貿易逆差,在次貸風暴前只佔整個經濟體的一小部分 (約5%),要說新興市場供給過剩的勞動力破壞美國經濟,是非常牽強的說法,確實有很多廉價中國製品進入美國,但絕大多數經濟活動都還是本國自產自銷,製造業不能代表整體的美國經濟。最後再提一點,本書的翻譯也挺有問題,許多翻譯的語意有誤,閱讀上很容易造成誤解,也有直接翻錯的情形,例如把英國拒絕加入歐元區翻成拒絕加入歐盟。整體來說,這本書許多論述不是很直觀、翻譯也有問題、論述也已過時,雖然也有不錯的觀念提出,不過閱讀價值仍不高。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