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405
4.5 /5
21位讀者評分
5
62%
4
14%
3
9%
2
5%
1
1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1.0
|
2023/06/12
不是很嚴謹的傳記,更像是廣蒐材料的大雜燴,表面看來花團錦簇,實際上並不是精燴細饌。
看得我憋扭到不行。
展開
user-img
5.0
|
2022/11/10
劇透警告
受到過往所學以及影視宣傳影響,對慈禧的負面觀感讓我一直沒有興趣好好去理解她。偶然拾起此書,卻難以釋卷,欲罷不能;又時而廢書以歎,陷入沉思。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有別於原本主流的觀史視野與歷史評價。

張戎用流暢平易的筆墨,以慈禧為本位去書寫她。考量到過往史記總有意無意地被沾染上傳統士大夫「女人不得干政」(同時是清朝祖訓)的價值觀,史家眼中的慈禧,基本是動輒得咎。而張戎女士在爬梳群籍之後實際用史料告訴我們,慈禧在當時群臣百姓心中,有著清末其他皇帝所沒有的人望、能力與擔當。當時,曾有外國記者形容慈禧是「紫禁城裡唯一的男子漢」,而張戎用本書證明了這一點。儘管一些史料詮釋的偏頗乃至錯誤讓這本傳記受到爭議,但爭議本身證明了它已成功從其他眾多慈禧傳記中跳脫出來。

即使我們,包括張戎女士,都清楚慈禧有缺點,有過錯,不完美。她的醜聞我們已聽了太多太多。但是,同樣重要而鮮能看到的是,有誰真正把慈禧當作一位需要被尊重的「人」、「女人」,去好好理解她、書寫她呢?

有,張戎的筆觸真誠。書中的慈禧有骨有血,有狠厲,有柔情,有篤志堅忍,有辛酸暗泣,栩栩如生,歷歷目前。

書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光緒軟弱無能的揭露,以及對康有為的記載與評價。以往歷史中的康氏都是正面人物,是有理想、有思想的改革派大將。書中卻指出康氏實是一名妄想做皇帝,甚至不惜與日本做交易出賣中國的急功近利的偽君子。「保皇」之名不過是因為光緒好控制而已。今天有關慈禧的負面故事,據悉很多都是康氏利用他為自己在國際上塑造的改革派形象,而捏造給記者報導出來的。張戎持續用史料向我們證明,慈禧才是晚清中國改革開放的主導者。雖然大多時候她只能作為太后垂簾,藏在皇帝後面。

讀竟此書,益感歷史書寫的複雜性。客觀的歷史畢竟是不存在的。我們自然不能天真的以為這本張戎的慈禧史就是完全的真相。但至少,她詳實有據的提供了我們一個「從新」看待慈禧的可貴視角。我願意用五星向所有渴望瞭解慈禧,以及晚清帝制如何過渡到民國共和的讀者推薦它。已有一定認識的讀者亦然。差異在思想中激盪畢竟令人享受。
展開
user-img
3.0
|
2021/10/06
這本書讓人更深入了解慈禧一些相關歷史故事, 讓人印象深刻. 也讓人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過去在歷史課本所讀到的知識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4/20
傳播媒體散播訊息的風向,會影響大眾對該訊息的看法。就如同歷史人物往往會因歷史書籍的呈現內容,留給後人正面或是負面的評價。

對「慈禧太后」的認知大多來自於求學階段所讀的歷史課本,或是從影視媒體中看到的歷史劇,大多是以陰暗面、負面居多。因此,在閱讀此書之前,我對她老人家的印象不太好。

能在博客來的歷史書籍中,同時有雙位數的會員評鑑,以及超過兩千個讚,讓我好奇地買了這本大作,讓我重新認識慈禧,嗯~印象大大的改變,對她老人家轉而肅然起敬。

書內刊載的照片,除了有看起來較嚴肅的封面照外,也有慈禧較輕鬆的一面。特別一提的是,書中收集了大量外國文件,用「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慈禧,顛覆我對慈禧的印象。此書不是在講她的功或是過,而是記錄她講了什麼?做了什麼?值得閱讀的大作。
展開
user-img
5.0
|
2020/10/11
本書揭露的真實的歷史,也就是本書中的慈禧與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慈禧是大不相同的。當然隨著時間有越來越多史料問世,且史學家偏見的減少,我相信本書的「正確性」遠高過那個還在抄襲部編版的高中歷史,特別是光緒的部分,國高中歷史寫光緒要改革結果被軟禁,沒想到光緒卻是個極右派,而且還是連甲午戰爭敗仗都扛不起來的一位失敗的帝王。
我必須要說國高中清代史的部分不算少,有好好讀的人對慈禧肯定也會沒什麼好感,正因如此,本書絕對是所有台灣人都必讀的書。

總結:本書重要到若有人要我推薦一本史書給他,我會毫不猶豫的推薦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5/17
這本書的史料從日記、檔案、新聞、回憶錄等出發,重構了一個新面目的慈禧。對讀教科書成長的我來說,這本書可說是讓我對歷史人物的對焦更清晰了。由於史論見仁見智,即使作者對慈禧的正面評價遠多於負面評價,但她大致給了一套完整且前後一致的慈禧性格描述。相對地,關於李鴻章、張之洞、康有為等人的事蹟也圍繞著慈禧的性格與行事發展。以往,慈禧都是被歷史事件帶出來的,例如:戊戌變法是光緒主導,慈禧反對才發動戊戌政變。但在本書的敘述中,慈禧在戊戌變法中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甚至,清季後其的改革中,無法避開慈禧的身影。說她是保守派的說法,絕對是犯了過度評價的錯誤。書中說到慈禧發動義和團之役,引發八國聯軍是她的過失,但東南各省與西方簽訂互保章程則是她授意下的結果。這些種種與以往不同的說法甚多,對我們的歷史思辨可說有甚大的助益;由於運用不同的史料,產生不同的史觀與敘述,讓我們對歷史人物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就好像書中第一張彩色照片,照片上的慈禧已經七十歲了,但看起來只有四十歲。藉由此書,我們能看清楚慈禧的樣貌,但切記她距離真實的慈禧還是有一段距離。
展開
user-img
4.0
|
2020/05/01
历史是胜利者的日记。由于慈禧是失败者,所以国共两党都会批评慈禧。但人物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慈禧作为中国统治五十年的领导人,不可能没有做任何有利于国家的事情。
展開
user-img
5.0
|
2018/10/07
本書作者張戎從中外官方與私人文件中爬梳,刻畫出世人未知的慈禧。但也並沒有一味為其"翻案",很誠實的帶我們回到當時的現場,了解她為什麼會做出那些錯誤的決策,讓我認識跟歷史課本幾乎完全不一樣的她。
早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的她,25歲發動政變,除了三個主事者死亡,沒有造成流血和動亂,帶來的動盪比不上換一個部門。
實際掌權之後,在重重幃幕之後她發出了一道道指令,一反她丈夫之前的鎖國逃避,甚至聘用洋人訓練中國軍隊,也向外國人學習務實不務虛的精神、大量提拔漢人官員。廢掉許多不人道的刑罰,例如凌遲;解放婦女纏足、鼓勵女子接受教育;後期還推動君主立憲、國會選舉,讓新聞自由發展。
(書評全文請搜尋”如識我聞”)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24
慈禧首次垂簾聽政是在1861年,也是中國邁向近代化的開始。但是,在臺灣的教科書中,關於慈禧對於近代化的貢獻是空白的。教科書千篇一律都會提到她挪用北洋艦隊的經費,導致中日甲午戰爭海戰失利的過失,到底真相如何呢?書中提到,從1889年到1864年,慈禧每年從海軍衙門拿走30萬兩,這筆修建費在海軍全部經費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
張戎利用諭旨、奏折和日記、信件、箚記、回憶錄、外交檔案等文件書寫慈禧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一個與腦海中不一樣的慈禧,一個鮮活、有生命力的慈禧。由於解讀不同,書中所導出的許多見解就與我們一般的觀念有狠的出入。在後現代、多元文化的時代裡,正需要這樣的書籍,打破我們對歷史陳腐的見解。
慈禧真的是守舊派嗎?戊戌變法的失敗,難道就是因為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極力反對所導致的結果嗎?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不斷湧出的疑問,遂想從書中的蛛絲馬跡中找到長久以來的疑惑。在讀完之後,竟產生一股為慈禧平反的樂趣,對之前摯信不疑的史事也開始產生一探究竟的慾望,反而對歷史增加了更多的興趣。
慈禧在十一歲時就已經協助解決家中遭遇的大事,順利將父親從大牢中解救出來,可以看出其能力不在一般男子之下。慈禧在被選入宮成為貴人,太平天國之亂已經發生兩年了,慈禧的父親不久就病逝了,她想要協助咸豐解決困境,卻因「女人不許干政」的祖訓而不得其門而入。從書名「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就可以知道書中必定要探討當時中國面臨的困境。鴉片戰爭後,大清帝國並未有所行動。亞羅號傳事件發生於,慈禧剛好生了兒子,在宮中的地位開始逐漸穩固,卻逐漸邁向英法聯軍之役的戰禍中。在此戰禍中,卻發生了一場改變中國命運的政變,慈禧開始垂簾聽政。
慈禧改變了過去咸豐斷絕與外人接觸的政策,從蒐集的資料中迅速了解西方,也倚靠外人的軍隊打敗了太平天國、建立一個高效率且連結的海關。慈禧主政時,正是恭親王執行自強運動之際。若沒有慈禧在背後的支持,自強運動應無法順利推動。例如,慈禧堅持同仁館的辦學方向、派遣臣下到歐洲旅行、派遣使節出使西方各國。從另一個角度看,二十多歲的女性中國領導人,史無前例地帶領中國邁向近代化,其重要性應不下於當時已四十多歲的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
展開
本書雖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
歷史總是男人寫的,這是第一本明確的敘述滿清末期的局勢變化,以及我們不曾瞭解過、且被過度妖魔化的慈禧。
展開
user-img
2.0
|
2016/02/18
以一本歷史書籍而言,本作寫得相當表面,頂多能算介紹書而非研究書
對於清朝官場政治操作、鬥爭,理解非常貧乏
舉例來說,第二章引用丁寶禎「中興之隆,軼唐邁宋」稱許慈禧成績超越唐宋盛事
問題是,丁寶禎身為地方大員,對慈禧發表這種言論,很顯然是極為常見的官場辭令,
怎可當真?
只要對清朝官場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可能犯此種錯誤


另外,本書目的在翻案,卻為翻案而翻案,立場失之偏頗
對慈禧之優點大書特書,缺點則幾筆帶過
最明顯之處,在於第六章君主立憲
本書對所謂慈禧立憲大為推崇,以多頁篇幅描述立憲之種種優良設計
(實際歷史上,這些都未成真)
然而對於大受古今中外抨擊的「皇族內閣」(即慈禧提出之內閣成員大多為滿人貴族),
則以幾行輕輕帶過,無法提出任何答辯


平心而論,慈禧當然並非昏庸之輩,否則她也不可能於險惡之清廷長期掌權
然而若說慈禧為「東方之維多利亞女王」云云,純屬過譽之詞


關於慈禧的研究,建議還是要看高陽寫的作品(歷史研究專書,非小說),較為中肯
光是參考引用的奏章、史料,就比本書多出十倍不只
其對清朝官場之了解,更較本書深入許多,讀來甚有說服力
例如本書也有提到的罷免恭親王、斬殺小安子,高陽都充分詳細的解釋背後原因
絕非如本書一般,幾乎僅只於表面事實陳述


本書也並非毫無長處,其主要優點在於引用較多外國史料,可以多方了解當時外人對清之看法
因此給予兩顆星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2/26
  如果要用一句話能包含此書的內容,「翻轉慈禧」我想是再適合也不過了。本書以慈禧的相關史料、事蹟與研究成果重新用時序架構排列,借此切入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的重要大事,將中國近代史中最受到爭議的角色-慈禧太后的形象完全重新塑造。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幾個地方。首先是在作者在處理同光年間慈禧的角色變化。當時中國正是自強運動的開端,何以在1880年代之後中國的新政卻慢慢停止了呢?不同於一般對於慈禧「耽於逸樂」的攻擊,作者巧妙溫和的提醒讀者們1889年曾經就已經出現了「光緒親政」的事蹟,而「百日維新」其實已經是之後慈禧再次給與光緒的最後機會。
  依此,作者順便也解釋了甲午戰爭中清朝軍隊表現為何搖擺不定,這是因為中國中央已經陷入權力的混亂,光緒不希望慈禧掌權卻壓不住日本的野心,而慈禧是被迫出面主持大局。中日戰爭的停戰則非慈禧刻意求和,而是底下李鴻章等要臣運作的結果,不得不然也,這點讓戰後李鴻章遭到慈禧嚴厲的整肅。
  戰後慈禧倦勤,在瓜分風潮時期僅就外交事務處罰有通敵嫌疑的大臣,基本上再度歸政光緒,這種矛盾持續到戊戌變法;而關於戊戌變法的部分,作者也提醒了許多目前被人忽略的部分,也就是日本的角色。日本在甲午戰後對中國的野心是大家知道的,但是日本如何滲透維新改革派人士,企圖影響中國政治;誅殺改革派人士其實非慈禧所願意,實在是為了維護光緒皇帝本人,隱藏皇帝與日本的過從甚密有關;而這這也是作者書中的重要論點:慈禧並不會隨變殺人。
  書中其他關於慈禧的翻案論述還有很多,筆者不想變成「爆雷」的罪人,介紹僅止於此;關於書中的論點,也因為閱讀時間有限,筆者也還沒有時間去做查找,不過本書內容的順暢以及對於時序、史料的處理,讓筆者深信,這絕對是一本適合推薦給高中生以及一般歷史愛好者的「史普」讀本。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1/24
不管是歷史課本的慈禧,還是邱淑貞演的慈禧(?),慈禧大概從來沒有給後人好印象過。但我們不禁疑惑,若慈禧真這麼守舊,清末西化運動怎麼能有所進展,張之洞早就被革職了吧?若慈禧不允許維新,光緒連百日變法亦不可得啊!有沒有可能是:康有為等逃亡海外者(政敵)的醜化,以及後一朝代(民國)對前一朝代的詆毀?看完書之後,我開始對我的歷史觀產生迷惘,這就是一本好書的威力,翻案的力道足以翻過你的腦袋。

這本書引述了很多當時西方人的看法以及民間的態度,讓我們看到從沒想像過的慈禧太后另一面,試想,掌權多年穩居權力頂峰如武則天者,豈是西晉賈后一流可比?或許,慈禧對於大清帝國確有其正面的價值吧,尤其書末暗示她對改朝換代之必然所做的人事安排,尤令人沉思再三。

可惜這本書對光緒的刻畫略嫌少了點,對慈禧的溢美似乎又多了點,作者立場有為慈禧美言之嫌。瑕不掩瑜,仍然是五顆星等級的歷史大作。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1/20
老佛爺終於沉冤得雪——《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


慈禧,長年來被詆毀為既頑固守舊又殘忍邪惡,禍國殃民的荒淫老虔婆,若真是如此,那她到底有何本領能讓眾男性大臣服氣?又如何在內憂外患下統治中國近五十年?


慈禧生於滿族的顯赫世家,17 歲進入紫禁城,21 歲生了咸豐的獨子同治,25 歲發動一場僅三人死亡的政變,成為中國的實質統治者。此後 47 年間,她建設現代化軍隊和軍事工業,建立現代海關、外交和外貿,任用外籍人士,改革司法、幣制,引進鐵路、電力、電報、電話和西醫藥,廢除科舉制度,提倡女權,在最後的日子更推動君主立憲和國會選舉。


然而,慈禧的功績卻很少獲得承認(或被歸功於身邊的男性官員),史書上總強調她的過失和鐵腕,例如義和團之亂和毒死光緒,而被康有為、梁啟超謊言影響的史家甚至連海軍毀滅、甲午戰敗,和自強運動失敗都算在慈禧頭上。


黑鍋 1:慈禧為了修建頤和園,挪用海軍經費,導致海軍毀滅,甲午戰敗

「從 1889 至 1894 年工程停工為止,慈禧每年從海軍衙門經費拿走的錢是 30 萬兩。這筆修建費,在海軍全部經費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清史專家認為,這筆錢對『海軍建設影響不大』,『頤和園工程挪借海軍經費對北洋海軍的建設不可能發生根本性地影響。』」(p. 174)

1899 年慈禧歸政光緒前夕,制定了海軍「逐漸擴充(最新裝備),歷久不懈」的方針。但是,光緒和翁同龢不信任李鴻章,而李鴻章為了保住官位,在和平時期總報喜不報憂,因此日本致力擴張軍備時,中國竟停止購買先進艦艇,致使北洋海軍落後於日本。


黑鍋 2:慈禧使自強運動夭折

「慈禧和康有為在變法問題上沒有矛盾,她沒有阻撓康有為搞改革。兩人之爭,是權力之爭。」(p. 233-234)

「慈禧抓人殺人,不是為了阻止這些人搞改革,而是因為他們要殺她,康有為要奪權。」(p. 247-248)

「為了推翻慈禧,身居海外的康有為由梁啟超協助,在採訪、演說、著述中不遺餘力地製造有關慈禧的不實之詞,從毒死慈安、氣死同治,到逼同治的皇后吞金自盡;從『男妾無數』,到令太監『裝為狎客,與相淫樂』。說慈禧把建海軍的全部款項三千萬兩銀子拿去修頤和園,導致甲午戰敗,就是康有為的宣傳。」(p. 248)


那麼,為什麼慈禧要在臨死前毒死光緒?張戎也提出合理的解釋,不過在此當然要賣個關子囉。


除了政治事件,本書也描繪慈禧私下的一面:她喜歡穿戴美麗,喜歡花草,熱愛戲劇和繪畫,既是出色的業餘畫家、促成中國現代舞的推手,更是把京劇改造成中國國劇的重要人物。此外,慈禧並非一般認為的半文盲,「太醫院的大夫、有學問的太監是她的老師,在午休和晚上就寢前上課。....慈禧手捧儒家經典或詩集,聽講、跟讀,直到睡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據後來官員的記載和她閱讀的書單,她的文化水準達到了可觀的程度。」(p. 66)


本書以直白易讀的文字,佐以大量中外官方檔案、私人文件與學術著作,不僅刻劃出鮮為人知的慈禧一生,也還給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一個公道。雖然批評者認為本書對慈禧的讚譽太多(某些解讀有過度合理化之嫌),可還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而非漫天亂墜。再說,抹黑慈禧的史書實在太過氾濫,世人對慈禧的評價也極度不公,有這本書來稍作平衡,對老佛爺、一般讀者和學界來說都是美事一樁,值得大力推廣。
展開
看完這本書後,開始去思考以前不懂的慈禧的點,像是慈禧明明就是個女人,一個連前朝都沒有踏進去過的女人,為什麼能掌控......不止後宮,而是整個大清朝這麼久?
以前看電視電影,大多是貶她較多,卻也因此更加疑點重重,一個只有缺點,沒有優點的女人,如何能讓前朝的男人們一一拜服?是不是還有其他能性?例如:她其實很有才華!
古往今來,很多年輕皇帝上位時,都是處於劣勢,但只要好好做,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可以在短短兩個月之內,鬥倒權傾一時的魏公公,康熙能搞定鰲拜......
看完這本書後,突然有解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4/11/09
以前念歷史課本總會特別注意慈禧的畫像

想知道這個全傾一時的女人到底是何模樣與個性

看了相片無法解決疑惑而且更納悶相片中那些外國人是何來歷

如果你也跟我有一樣的疑問

請你一定要看這本書

它讓你對慈禧有更深的認識

或許打破你對他的想法喔!
展開
user-img
3.0
|
2014/10/11
這本書寫的還算不錯,觀點也挺特別的,顛覆以往我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不過,作者說慈安與慈禧一同入宮選秀女,慈安封貞嬪,而慈禧封貴人,事實上,慈安在咸豐潛邸時就是妾了,咸豐即位後,她才封貞嬪…

除了這點小誤之外,其他大致上沒有什麼錯誤,是可以買回家看的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14/10/04
內容節錄:

  「慈禧和康有為在變法問題上沒有矛盾,她沒有阻撓康有為搞改革。兩人之爭,是權力之爭。實際上慈禧賞識康有為,提拔康有為,但是她絕不把權力交給康有為。康有為要大權在握,只有除掉慈禧。」(頁233﹣234)

  「為了推翻慈禧,身居海外的康有為由梁啓超協助,在採訪、演說、著述中不遺餘力地製造有關慈禧的不實之詞,從毒死慈安、氣死同治,到逼同治的皇后吞金自盡;從『男妾無數』,到令太監『裝為狎客,與相淫樂』。說慈禧把建海軍的全部款項三千萬兩銀子拿去修頤和園,導致甲午戰敗,就是康有為的宣傳。」(頁248)

  過去,我們對清朝末年的歷史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康有為、梁啓超及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影響,對慈禧太后的評價相當負面,現在該是傾聽不同聲音的時候了。歷史學者常說「歷史是勝利者所寫的」,這句話常常被誤以為是勝利者主導了歷史的寫作,然而,真正主導一切的是寫作歷史的人,寫了歷史的人才能算是勝利者。雖然康、梁輸了一時,卻贏得千秋美名,著實委屈了慈禧,揹負千古罵名,被視為中國最狠毒的皇太后之一。

  《慈禧》這本書讓我們明白看見歷史的「彈性」,原來我們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歷史,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所有的歷史都不該被輕易當真,因為客觀的歷史並不存在,歷史只是一個思考的契機──我們如何思考歷史,同時就表示,我們如何思考自己的存在。
展開
user-img
1.0
|
2014/10/03
本書擷取及詮釋史料的方式令我一頭霧水。
且舉書摘中的這一段為例:

『慈禧的話不算數。決策的男人──光緒、恭親王和其他軍機大臣──都不想再戰,寧願接受日本的任何條件。他們怕的是日本攻進北京,推翻清王朝。……慈禧被迫同意派李鴻章去日本。她要軍機大臣叫李先來北京「請訓」。恭親王生怕慈禧給李交代條件,使談判破裂,插嘴說皇上的意思是「不令來京,如此恐與早間所奉諭旨不符」。慈禧生氣地說:你們不是問我的意見嗎?那麼「我可作一半主張」。
李鴻章來了。二月二十五日,他和恭親王一道覲見慈禧,告訴她日本的條件是一定要割地:「非有讓地之權者不必派來」,而光緒已經決定在這個前提下派李鴻章前去。』
(引自內容連載〈慈禧,紫禁城唯一的男子漢〉第2頁前6行)

上述這段裡引用了《翁同龢日記》的內容,
以下把翁同龢日記裡的前後文引述得更完整:

翁同龢日記(光緒21年乙未正月十八日):
「皇太后召見樞臣、慶邸於養性殿。起居畢,諭今日強起,肝氣作疼,左體不舒,筋起作塊。論軍事,即及田貝信所指自是李某,即著伊去,一切開復,即令來京請訓。恭邸以上意不令來京,如此恐與早間所奉諭旨不符。諭云我自面商,既請旨,我可作一半主張也。」(摘自中華書局1997年版本)

其中提到的田貝是當時美國駐華公使,翁同龢在兩天前(正月十六日)的日記裡,提及田貝將日本的意思代為傳達給清廷:「田貝得信,須另派十足全權、曾辦大事、名位最尊、素有聲望者方能開講。張、邵不准駐彼境中。」

綜合兩段來看,也就是清廷派出的兩位談判代表張蔭桓、邵友濂,不被日本承認,且被要求離境,日本要清朝另派更高層級、能做決定的人選來議和。
而慈禧太后在召見樞臣時,談到軍事,說田貝描述的人選條件指的當然是李鴻章,就派他去,開復他的處分,叫他立刻來京請訓。
此時恭親王插嘴說,先前皇上不要李鴻章來京,如此一來怕與先前皇上的諭旨不符(李鴻章之前被光緒皇帝處分拔三眼花翎、革職留任,派為全權代表赴日是否妥當?)
慈禧就不高興了:「你們既然向我請旨,我就可以拿一半的主意。」

就在作者張戎採用了的這段資料裡,前一句就寫著慈禧認為日本要的人選是李鴻章,慈禧並接著說就派李鴻章去,賞還他翎頂、開復對他的一切處分(此時根本尚未與光緒帝商量過)。
真的無法了解,是如何詮釋成書中所寫的「慈禧被迫同意派李鴻章去日本」?
還是明明同一段史料,只擷取合己意的部分,其他就視而不見?
這符合對於傳記應當信而有徵的期待嗎?
展開
user-img
5.0
|
2014/09/29
精彩豐富的傳記,令人欲罷不能,作者引用有憑有據的文獻資料,把歷史重新呈現,文筆簡易好讀,對於場景描述細膩,仿佛能看到當時景象。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