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的十字架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24
5 /5
30位讀者評分
5
70%
4
3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0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2/09/21
劇透警告
空洞的十字架、死刑的終極罰
這是一篇有點沉重、探討死刑制度的社會派小說,嚴格來說不算推理解謎類。作者擅長描寫看似不相關的故事角色,其實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很難猜測故事的發展及結果。
愛女遭到無期徒刑假釋的前科慣犯殺害的主角中原,無法走出喪女之痛而與前妻小夜子協議離婚。法庭審理期間對家屬無疑是二次傷害,罪證確鑿的事實,都被輕描淡寫成沒有預謀、沒有致死的意圖等,換取較輕的刑度,甚至以精神障礙開脫。兇手雖然伏法但卻沒有辦法讓愛女死而復生,更令人髮指的是對方毫無悔意,像是接受了命運的安排,而非對於行兇後罪刑的懺悔,似乎在嘲弄受害者遺族一樣。因此中原轉往舅舅經營的寵物喪葬事業、小夜子則投入出版事業、藉採訪及研究法律的同時,打算編纂成冊出書,呼籲「殺人者應處以死刑」,主張這對受害者家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更提出數據佐證若假釋或服刑期滿再犯率過半、遺族需提心吊膽且忍受兇手愜意活著的痛苦。殊不知喪女之痛及滿腔熱血的個性,引來了殺身之禍。兇手自首強盜殺人恐因此逃過死刑,前親家及警察因此找上中原問話,而透過小夜子留下的蛛絲馬跡,陸續拼湊出弔詭懸疑的事件始末。
〈以下內容涉及據透,請謹慎閱讀。〉

史也是小兒科醫師,岳父就是殺小夜子的兇手,在日本輿論社會的高壓下,因此連累母親、妹妹及尚在幼稚園的兒子,數度被逼走向離婚的道路。但反常的是史也非但袒護妻子、照顧被揭穿身分的非自己親身骨肉小孩、還高薪聘請律師替岳父辯護;罕見的是一般都是兇手遺族的父母寫道歉信爭取受害者家屬的諒解及法官的輕判,此案卻是身為兇手女婿的醫生寫道歉信願為此事負責,使得中原察覺事有蹊蹺,決定一探究竟。
小夜子的訪查包含了當初替殺害愛女兇手辯護的律師、前案殺人僅判無期徒刑的原因、裁判的標準及法制的漏洞等。可能因為倖存者偏差的關係,僅看到被放大檢視的極端案件,或是被大肆渲染的再犯案件,逐漸走火入魔,繼續支持「六法全書、唯一死刑。」逝者已逝、來者未已,報復不能帶來寬慰,字裡行間透露出更深的無力感。調查偷竊癖的過程中,暗中發掘了另起殺人案件的可能性,唯有如此才可以幫助該當事人走回正軌人生,雖發自內心的好意及正直,但卻讓自己走上了黃泉的不歸路。
死刑的懲治,不僅是對受害者遺族的交代,還包括法治的成效彰顯、社會的安全運作,須考慮到一切的情狀後個案實施。如同書中提及結果同樣是死刑,但是造成法官這樣判的過程對每個被告都不一樣。像是經典的《空中監獄》,保護家人而不得已殺害對方該被判死刑嗎?台灣的真實案例保護孕妻而勒斃入室行竊兇嫌就該被判死刑嗎?(雖然此案有防衛過當及二次行兇爭議)。長期照顧植物人數十年而悶死他、大義滅親殺害不肖子就該被判死刑嗎?
書中並沒有特別針對構成要件的主觀與客觀性、可罰違法性、罪責性部分做進一步探討,所以小夜子就掉入殺人就該償命的死胡同,就像是不經世事的溫室花朵。她打算揭露21年前學生時代殺害甫出生嬰兒的兇手,嚷嚷著本該受到應有的制裁,卻忽略了當事人為此反而投入小兒科醫學及罕見病例、並挽救了無數性命,連老婆及肚中胎兒也因此獲救;生母則渾噩度日、虛擲人生,受到了折磨與懲罰不比牢獄輕鬆。反觀事不關己、放棄上訴的愛女兇手,斃了他卻未因此得到救贖。諷刺的是最後真相揭曉,反成了殺害小夜子兇手脫罪及逃死的事實,違背了前親家的心願,但或多或少填補了遺憾,至少知道不是單純強盜殺人而被殺,襯托出標題《空洞的十字架》及再次反思死刑的必要性。

其實,我國對於死刑的加重及減輕另有規定,像是劇中的學生時期殺害剛出生的嬰兒,適用生母殺嬰罪,實務承認到五天以內符合要件,刑度上限相當於過失致死罪的五年,可以規避死刑及無期徒刑,而生父若是主張幫助犯還能躲過一般殺人罪的共謀共同正犯,且高中未成年還有受刑能力及責任能力的考量。上面講述到顯可宥恕的殺人情狀,也會用刑法57及59條雙重酌科量刑,從有期徒刑10年減為2年半。
一直有聲浪傳出死刑並不能有效遏止犯罪行為,但廢除死刑也同樣不能遏止,還拿兩大公約當擋箭牌。參照日本「永山基準」的台灣「吳燦基準」是死刑量刑基準的學說,簡單說就是以兇手為中心的客觀評估人格背景、成長條件、價值觀、經濟能力、精神狀態等做全方面通盤考量。另一細思極恐的事實,我國民眾支持死刑的比率比相信司法的人多,而國民法官的參審制也陸續上路,這會不會又是另一起外行指導內行、理盲濫情一窩蜂的體現呢?
死刑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在「隔離」而非用國家力量殺人,不然逝去的親人不會回來、受到的創傷無法撫平,兇嫌是死是活與我何干?廢死主要是避免冤案的可能,而不是成為殺一兩個人,不會被判死的藉口。世界各國很多保留死刑卻不簽署執行,但也沒有配套措施,變相使得法院輕判避免監獄爆滿,或丟給司法精神醫學處理,有點本末倒置。若能創造《關鍵報告》精神禁錮監獄或在虛擬空間壓縮時間服刑,無非也是一種給予教化、反省,並且保護社會的一種方式。本作未先入為主的支持或反對死刑下定見,給予讀者省思的空間。
展開
user-img
4.0
|
2022/09/21
劇透警告
空洞的十字架、死刑的終極罰
這是一篇有點沉重、探討死刑制度的社會派小說,嚴格來說不算推理解謎類。作者擅長描寫看似不相關的故事角色,其實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很難猜測故事的發展及結果。
愛女遭到無期徒刑假釋的前科慣犯殺害的主角中原,無法走出喪女之痛而與前妻小夜子協議離婚。法庭審理期間對家屬無疑是二次傷害,罪證確鑿的事實,都被輕描淡寫成沒有預謀、沒有致死的意圖等,換取較輕的刑度,甚至以精神障礙開脫。兇手雖然伏法但卻沒有辦法讓愛女死而復生,更令人髮指的是對方毫無悔意,像是接受了命運的安排,而非對於行兇後罪刑的懺悔,似乎在嘲弄受害者遺族一樣。因此中原轉往舅舅經營的寵物喪葬事業、小夜子則投入出版事業、藉採訪及研究法律的同時,打算編纂成冊出書,呼籲「殺人者應處以死刑」,主張這對受害者家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更提出數據佐證若假釋或服刑期滿再犯率過半、遺族需提心吊膽且忍受兇手愜意活著的痛苦。殊不知喪女之痛及滿腔熱血的個性,引來了殺身之禍。兇手自首強盜殺人恐因此逃過死刑,前親家及警察因此找上中原問話,而透過小夜子留下的蛛絲馬跡,陸續拼湊出弔詭懸疑的事件始末。
〈以下內容涉及據透,請謹慎閱讀。〉

史也是小兒科醫師,岳父就是殺小夜子的兇手,在日本輿論社會的高壓下,因此連累母親、妹妹及尚在幼稚園的兒子,數度被逼走向離婚的道路。但反常的是史也非但袒護妻子、照顧被揭穿身分的非自己親身骨肉小孩、還高薪聘請律師替岳父辯護;罕見的是一般都是兇手遺族的父母寫道歉信爭取受害者家屬的諒解及法官的輕判,此案卻是身為兇手女婿的醫生寫道歉信願為此事負責,使得中原察覺事有蹊蹺,決定一探究竟。
小夜子的訪查包含了當初替殺害愛女兇手辯護的律師、前案殺人僅判無期徒刑的原因、裁判的標準及法制的漏洞等。可能因為倖存者偏差的關係,僅看到被放大檢視的極端案件,或是被大肆渲染的再犯案件,逐漸走火入魔,繼續支持「六法全書、唯一死刑。」逝者已逝、來者未已,報復不能帶來寬慰,字裡行間透露出更深的無力感。調查偷竊癖的過程中,暗中發掘了另起殺人案件的可能性,唯有如此才可以幫助該當事人走回正軌人生,雖發自內心的好意及正直,但卻讓自己走上了黃泉的不歸路。
死刑的懲治,不僅是對受害者遺族的交代,還包括法治的成效彰顯、社會的安全運作,須考慮到一切的情狀後個案實施。如同書中提及結果同樣是死刑,但是造成法官這樣判的過程對每個被告都不一樣。像是經典的《空中監獄》,保護家人而不得已殺害對方該被判死刑嗎?台灣的真實案例保護孕妻而勒斃入室行竊兇嫌就該被判死刑嗎?(雖然此案有防衛過當及二次行兇爭議)。長期照顧植物人數十年而悶死他、大義滅親殺害不肖子就該被判死刑嗎?
書中並沒有特別針對構成要件的主觀與客觀性、可罰違法性、罪責性部分做進一步探討,所以小夜子就掉入殺人就該償命的死胡同,就像是不經世事的溫室花朵。她打算揭露21年前學生時代殺害甫出生嬰兒的兇手,嚷嚷著本該受到應有的制裁,卻忽略了當事人為此反而投入小兒科醫學及罕見病例、並挽救了無數性命,連老婆及肚中胎兒也因此獲救;生母則渾噩度日、虛擲人生,受到了折磨與懲罰不比牢獄輕鬆。反觀事不關己、放棄上訴的愛女兇手,斃了他卻未因此得到救贖。諷刺的是最後真相揭曉,反成了殺害小夜子兇手脫罪及逃死的事實,違背了前親家的心願,但或多或少填補了遺憾,至少知道不是單純強盜殺人而被殺,襯托出標題《空洞的十字架》及再次反思死刑的必要性。

其實,我國對於死刑的加重及減輕另有規定,像是劇中的學生時期殺害剛出生的嬰兒,適用生母殺嬰罪,實務承認到五天以內符合要件,刑度上限相當於過失致死罪的五年,可以規避死刑及無期徒刑,而生父若是主張幫助犯還能躲過一般殺人罪的共謀共同正犯,且高中未成年還有受刑能力及責任能力的考量。上面講述到顯可宥恕的殺人情狀,也會用刑法57及59條雙重酌科量刑,從有期徒刑10年減為2年半。
一直有聲浪傳出死刑並不能有效遏止犯罪行為,但廢除死刑也同樣不能遏止,還拿兩大公約當擋箭牌。參照日本「永山基準」的台灣「吳燦基準」是死刑量刑基準的學說,簡單說就是以兇手為中心的客觀評估人格背景、成長條件、價值觀、經濟能力、精神狀態等做全方面通盤考量。另一細思極恐的事實,我國民眾支持死刑的比率比相信司法的人多,而國民法官的參審制也陸續上路,這會不會又是另一起外行指導內行、理盲濫情一窩蜂的體現呢?
死刑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在「隔離」而非用國家力量殺人,不然逝去的親人不會回來、受到的創傷無法撫平,兇嫌是死是活與我何干?廢死主要是避免冤案的可能,而不是成為殺一兩個人,不會被判死的藉口。世界各國很多保留死刑卻不簽署執行,但也沒有配套措施,變相使得法院輕判避免監獄爆滿,或丟給司法精神醫學處理,有點本末倒置。若能創造《關鍵報告》精神禁錮監獄或在虛擬空間壓縮時間服刑,無非也是一種給予教化、反省,並且保護社會的一種方式。本作未先入為主的支持或反對死刑下定見,給予讀者省思的空間。
展開
user-img
3.5
|
2021/10/27
東野圭吾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繫絆描述,算是當今作家中數ㄧ數二的吧!就算是在討論殺人事件,每個是牽涉其中的人物,內在拿捏的掙扎,都讓人很能投入自身的情感而嘆息著。另外,我也覺得東野對女性在日本社會中的壓抑和不易有著同情,他筆下不管是女性被害人或加害人,總是圍繞著細膩的情感拉扯,讓人心中充滿著深深的惋惜而難以忘記。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02
劇透警告
在閱讀完本書後,毅然地把這本書納於收藏,在眾多東野的作品中,這本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閱讀完後還長時間的沉浸在書中的內容,久久不能自我。

本書主在探討死刑的爭議,可以簡單分成三個事件來探究。藉由第一個主要事件鋪陳出本書要探討的議題方向,描繪了一般人對於殺人犯必得賦予死刑的寄望與信念。

接著透過第二個事件,慢慢地讓讀者了解作者一開始導入的故事伏筆。針對整個事件逐步的抽絲剝繭後,終於將所有故事串為一體,豁然開朗。

在故事的最後,伴隨著真相的推演,思考死刑真的是所謂最終的解決方式嗎? 死刑是否真的能夠讓犯罪者懺悔、達到重新反省自我的效果?

看完本作後,相信你也會有不一樣的體悟,並且感嘆東野令人佩服的敘事功力與手法,真心推薦。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5/08
死刑畢竟仍是個充滿爭議的問題,
東野圭吾選擇細膩的描寫了各個人物之間
的心境與矛盾,讓人了解每個動作之後的
意義,甚至施予同情之心,是部發人深省之作
展開
user-img
4.5
|
2021/05/05
細膩的描繪每位與這件事的人物心境,讓我們一窺他們的心路歷程。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理解甚至同情他們所走的每一步,作者也持開放的結尾讓讀者有足夠的思考空間。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4/28
這本故事真的很好看,很推薦,再加上有配合到一些時事議題,雖然看完心情會很沈重,內容真的能讓人思考很多
展開
user-img
5.0
|
2020/04/27
東野圭吾在《空洞的十字架》,深刻坦討了許多事件相關人等的心態,過去、現在和未來,強烈地將讀者帶入書中情境中。除了死刑本身存在與否的問題以外,東野圭吾還在書中探討了『何謂殺人?』------除了明目張膽地將某個人殺害其生命謂之殺人,那,青少女偷偷墮胎算不算殺人?需不需要也背負著終身的悔悟去度過自己未來漫長的人生?

總之,《空洞的十字架》充滿對人生的各種體悟和認知,在書中,讀者會讀到各式各樣不同的人生際遇,有人遇見幸福,也有人卻始終在痛苦深淵中掙扎。無關乎對或錯,只是一種人生、一種人生的過程,和讀者讀到每一個人生命歷程不同而發出的喟嘆。

五顆星的完美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19/10/09
《空洞的十字架》探討死刑這個議題。
故事一開始描述著一名小女童遭到假釋犯殺害,文字裡表達出父母的悲痛、憤怒。
事情已經發生,那犯人又會如何處置?
死刑?一個罪人對被害人的影響會有多大?
就算判死刑也挽救不了小女童的性命,女童的父母就算過了在多年,也忘不了那一天,他們怪罪自己,但已經無力訴說,只放在心裡的最深處。
展開
user-img
5.0
|
2018/03/28
對人物的描寫相當細膩。
看到前面判案的過程時,我就彷彿親自站在法庭上一樣。然後看到兇手的辯詞,就覺得,唉!原來日本也會跟台灣一樣啊。

願這樣的事能越來越少。
展開
user-img
5.0
|
2018/03/06
|
電子書
東野圭吾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這本書一打開看就會無法停下來直到最後一頁,一邊看一邊思考究竟發生什麼事,而結局一如作者的風格安排得精緻又環環相扣得人揪心,閱讀的過程中內心覺得很沉重,探討的話題也是台灣一直不斷有兩派的爭論,無解但非受害者家屬無法百分之百的體會那種碎裂,每個腳色都仔細帶出如何因過往的捏塑而成今日的傷痕纍纍,看完會一再回味的思考,不是只是看完一本懸疑小說,而是深沉的思考這個議題。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7/24
看完本書後,思緒一直圍繞在作者傳遞的主題,到底一個人要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受到什麼樣的懲罰?不管是什麼樣的出發點犯下的錯誤,是否都應該在法律面前受到同樣標準的審判。
不止於此,東野圭吾先生也期望藉由此書討論死刑;書中出現的第一個死者,幼齡的小學生,即是受到剛出獄假釋犯的殺害,如果這個假釋犯沒有獲得假釋,早就該在幾年前為犯下的殺人取財罪受死,但因在審理期間表現悔意,而免去死罪,還能獲得假釋機會,但沒想到假釋出獄後沒多久,即又因為入屋行竊而殺了無辜的小女童;如果這個假釋犯因第一條罪行而處死刑,小女童也不會無辜地成了第二起犯罪的受害者,還讓父母活在自責和痛苦的陰影中、進而離異,因為「看到對方的每一天都會勾起痛苦的回憶」,這種錐心之痛消磨了活著親屬的每一天,生活和工作難免會像脫離了原本的軌道一樣,即使運行著也只是憑著本能而已。
第二個角度敘述的故事,則讓我聯想到<嫌疑犯X的獻身>,一對年輕的情侶在以愛為前提的交往,卻在不知不覺間鑄下錯誤,進而影響了兩個人的一生,即使經過十幾年,卻沒有一天忘記過犯的錯誤,但卻已經無法開口承認或討論,只能深深埋在心裡,讓自己在生活中承受更多的苦,當做對自己的懲罰,以減輕心中無時無刻的罪惡感。
前半段作者花了比較多的篇幅闡述死刑廢除的各方論點,進入後半段後就比較是讀者熟悉的東野圭吾敘述風格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7/23
是一個用故事去討論死刑與法律的故事。其實怎麼樣也找不出最好的答案,就社會成本來說死刑的成本可能比較高,受害者家屬也不會因為兇手的死得到平靜。但是好像也不知道怎麼樣才會讓犯人得到該有的懲罰。而需要法律的時候,本來就是從一個不合理開始,要要求合理的結束好像有些困難。
-
十字架指的是法律的制裁,曾經有人跟我說:不要緊張,法院會有合理的判決;有另一位朋友說: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兩者沒有衝突,但前者只是理想,後者才是現實。
-
這本書的設計很漂亮,外面有一層白色的書皮,封面下面以森林的底超美。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6/25
這是一本看完會心痛的書,書中各人的命運都是不能回頭的結果,作者間接地帶出許多社會的問題,使讀者反思,值得推介的小說。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5/14
死刑對於受害者的家屬最終也是很無力,其實任何刑罰可能都很無力,只要犯罪者不悔改,只是死刑更向極端的報復傾斜。東野設計了三具屍體來討論死刑的意義,其實也在探討罪對於犯罪者產生的行為,從全然地虛無而放棄上訴、用往後的生命贖罪、被罪捆綁和以罪贖罪等四種狀態,也是值得讀者思索的。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2/02
一開始看封面以為是和重松青的十字架是同個議題,但看到書的簡介才知道是在探討罪與罰的本意。書中的女主角指出了刑罰制度的缺點,提出死刑對遺族只是個歇腳站,也總結死刑的最大用途只是讓這個人無法再去傷害他人,僅此而已。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25
這是我第一次讀東野圭吾的小說,起初被書名及簡潔莊嚴的封面吸引,
看了簡介知道是探討死刑主題的書。

一讀便陷入劇情,隨著書中人物糾結...
主角痛失愛女後的痛苦、憤怒的情緒,為了要讓兇手得到懲罰,「死刑」是必然的。
但死刑只是開始,剩下的每一天是無止盡的絕望。

書中每一個人物都為了自己的過去做了彌補期待能掙脫過去,甚至是渴望得到救贖,而那些藏在深處的秘密就如同封面頁那無邊際的樹林,那樣令人畏懼彷彿可以吞噬一個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08
除了原有精采的層層推理內容外,也探討著被害者家屬的心理,對於加害者的如何懲處,對受害者家屬而言才是獲得最好的救贖!!強力推!!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30
東野圭吾永遠讓人驚豔!

看到封底簡介的當下,與看完整本作品的同時,完全顛覆我以為的,以及我曾經思考的

求學階段一路迷茫的議題,東野深深給予我重擊,赤裸裸、坦蕩蕩地揭開我們習慣躲避的問題,它給了我對於死刑最為終極的解答。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9
死刑很無力。

看了不少東野圭吾的書,但空洞的十字架在腦海裡引起的迴盪久久無法平復。它無疑是東野數一數二的好作品,我想。讀畢之後讀者的思考、咀嚼,使本書展現除了一般的推理小說的懸疑刺激外的另一面,以及它全新的價值。
當然,它仍然是一本相當耐人尋味的推理小說。
每當有駭人的社會事件發生,廢死問題都會被拿來討論。如果政府不該以死刑的名目殺人,那遺族心口的傷要如何填平?但是如果罪犯死了,家屬的心就不再痛了?無稽之談!
死刑究竟有沒有其必要性?在100個人看來,說不定有100種答案也說不一定吧。
但死刑必然有它的極限。
畢竟,不是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適合以死贖罪。
如果,那雙曾經殺了誰的手,最後用來拯救了更多別的生命呢?
殺了人之後,犯人真的後悔了嗎?人性何其複雜,這誰也說不準。不過追根究柢,人們所定出的刑罰,也就只是空洞的十字架吧。
罪人必須、也被規定所要背負的十字架。
不過,真正的十字架又在哪裡?
在樹海/人心的深處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