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52
5 /5
12位讀者評分
5
92%
4
8%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1/11/03
網路課程名師
一套3本,說明秦帝國的現在;過去;未來
著重於身在歷史環境的挑戰與反應。
真是身於憂患,死於安樂。
民族性格主導國家命運。
上課之中神來一筆,以古諷今。

請唸一次:[一個人被騙,不是因為他笨,是因為他貪]
展開
user-img
5.0
|
2018/10/18
呂老師出的「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共有四本,這本「帝國崛起」是我覺得很值得入手的一本。

這本書主要在分析秦國的崛起,如何從一個弱小的部族變成西周的諸侯,再變成東周時代的強權。由於作者已經在第一本書中分析秦始皇的歷史了,所以這本分析秦帝國崛起的書,自然就不再寫秦王嬴政的部份,而僅就秦國的前半段來說故事。

因此,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分析的是民族/群體史,這跟一般我們讀中國史時多以歷史上的個人來做評析有很大的差別,同時作者又從這些歷史中歸納出秦族的心理特質,這更是非常有趣的觀點,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難以想像秦族有所謂的民族性格,但仔細想想,我們評論日本人、韓國人等外國人時,不也會得出一些我們對於這些民族性格的觀察嗎?既然當代可以歸納出民族性格(且不說它到底準不準確),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歸納出秦族的民族性格呢?

作者在這本書中,特別強調秦族在創業之時所處的險境,以及他們如何克服險境和重重的外患,然後崛起、跌倒、再復興的故事。這裡我們可以讀到秦族所處地理環境的惡劣:在周帝國的一角,外面有戰力強大的異族,周帝國根本只是推出去把他們當人肉城牆在利用,但是這反而養成秦族的堅忍性格。其實這一段觀察還蠻符合地緣政治學的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國家、群體所身處的地理環境,會影響該國或群體的政治行為。作者對於秦族的民族性格觀察,分析他們在政治決策當下的思考,對我來說,其實也是點醒秦國是可以作為地緣政治學的個案研究題材。

這本書值得偶而就重複讀一次,因為每讀一次,我們就越理解人性一次。
展開
user-img
5.0
|
2018/07/12
從這本書可以清楚了解秦人八百年的奮鬥辛酸史,內容沒有沉悶與八股,會讓人想一頁一頁繼續看
而且看完也會讓人省思:秦人祖先們的富國強兵之策,沒想到最後跟秦朝滅亡有一絲關聯

看完後不僅讓我思考:若今天秦孝公採取王道甚至霸道策略,中國之後兩年多年歷史必將有天翻地覆的不同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25
看呂老師的書,跟看小說一樣有同種魔力,會不由自主想要趕快把整本看完。 雖然我高中歷史很爛,但不用太擔心,看老師的書如同看故事書,流利的文字,解釋歷史發生的原因和所造成的結果,裡面還會探討到人性部分的著墨。 相信這是本值得看一回的書本,會讓人愛不釋手的書籍。跟著老師一起進到不一樣的歷史世界中,會有不同的收穫。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2/10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讀史,便是可以做到以史為鏡、以人為鏡,畢竟歷史就是記載前人的活動軌跡,而這本書正是教我們如何讀史的敲門磚...
展開
user-img
5.0
|
2015/12/19
呂教授儘管出版《秦始皇》在先,但比起講到泛濫的秦始皇,這本秦始皇之先、敘述秦國崛起的題材反而比較能吸引我的目光,於是我便選擇購本這本《帝國崛起》了。

講述中國歷史,似乎比較少用「崛起」這個字眼,令我聯想中古歐洲歷史諸如「羅馬帝國崛起」、「大英帝國崛起」「德意志帝國崛起」反倒將『崛起』字眼用得頗俗濫,倒是為何?或許放眼中國歷史長河,除卻先秦君主,很少有朝代的帝王是連綿子孫不絕地努力、繼而發憤興國的例子了(堅持七百年)。(猜想)君不見後世朝代往往僅前任幾代天子英明,而子孫衰弱祖宗基業者眾。

這本書剛出版時席捲暢銷版時我是不太放在心上的,直到我去點閱呂教授在TED的演講【學歷史的大用】:寥寥數語字字說入我心坎,非常感動。可能因為本人大學主修的是歷史,感受特別深刻,精煉地表達出我心中難以言表的想法。

其實呂教授講得這些部份我也看過了,卻沒真的鑽研深入去探究,實在汗顏。也讓我更進一步了解司馬遷著史的時代精神,為什麼橫越了兩千年,仍能深深打動今時今刻的我們、且無論東西方學者皆然。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7/19
這本書是上一本「秦始皇」的續集,其實應該算是前傳,因為它描述的是秦始皇統一前的歷史。秦人如何從小小砲灰國,到奮發圖強統一中原的強國。其中我看到許多現在也一樣受用的觀念,或許人性,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變過。即使科技在如何發達,人性始終帶有原始的慾望,所謂的卡內基其實也和孫子兵法一樣,都在講人性。我非常喜歡作者將歷史解說成不只是歷史,而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我們如何從歷史來觀察人性,又如何從歷史來觀察自己。吾日三省吾身,我們若能夠拉高體會能力,很多時候不只用自身經歷來反省自己,還可以藉由別人的遭遇,給自己一個警惕。

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很有意思。同一句話給不同人講,會有不一樣的影響力和效果。如果我們把說話的這人美化、神化,那麼他曾經說過的話就更不能質疑。西方有這樣的例子,東方也有這樣的例子。過去的不說,說現在的就好,近兩年華人圈最紅的非馬雲莫屬了。馬雲隨便說幾句話都可以震驚13億人,說不定打個噴嚏也能震撼到2千萬人。只要將一個人神化,那麼他放的屁也能成仙境裊裊雲煙。而每一種文化的古代貴族,都想讓自己與眾不同,其他文化都是人生人,偏偏我的文化是神生人,所以我們與眾不同。而中國的古人也一樣,大多數的古文明神話都是無性生殖。商人的起源是一位女性吞了天上掉下來的鳥蛋生的,周人的起源更妙,是一位女性踩到巨人腳印就懷孕了。這跟瑪麗亞在馬廄生出耶穌的紀載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無性生殖才能顯現純潔與尊貴吧

秦孝公上任時,秦國可以說是最弱、最窮、處境最糟糕的國家。我們可以選擇變成強國的附庸國,讓它來保護你的同時,也讓它來主宰你的命運。這樣的道路固然可以一時苟安,但國家的命運就只能看強國的臉色,你的資源將任由強國壓榨,你的人民將被強國送上戰場當作砲灰。或是自以為可以利用外交機巧,玩弄幾大強國於股掌之間。但強國不是白痴,在人類歷史上,弱國玩弄強國,最後必將引火自焚。還有第三條路可以走,就是選擇醉生夢死,躲起來專心追求自己的小確幸,就像秦二世胡亥一樣,直到敵人殺至家門口才知道事情大條了。

秦孝公沒有選擇上面三條路,而他選擇最笨的方法「自強」,唯有自強才是拯救自己最好的方法。自己沒有力量,一心想依賴別人,該做的事情不做,該改的問題不改,局勢就能轉危為安嗎?而選擇自強的第一步就是「不自欺」。秦穆公的《秦誓》和秦孝公的《求賢令》開頭都直接為以前犯下的蠢事認錯,充分地展現出君王的決心。世間絕大部分的上位者,都不會公開承認自己有錯,他們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造成的。上位者將錯誤推給下面的人,以為暫時如此便可解決問題。卻不知上行下效,人人有樣學樣,於是推諉成風。有過者無罰,無辜者受罪,人心就此離散,敗壞團體士氣莫大於是。如果不能從良知出發,所謂的法度,不過就是懂法律的人欺騙不懂法律的人,決定制度的人去剝削不能決定制度的人罷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3/03
呂世浩老師的書再次激盪我的心啊。以前熱愛歷史,但常常都被別人嗆說學歷史沒屁用,一度我自己也很迷惘,學歷史到底要幹嘛?我記了這麼多人名 事件 地名,阿......然後勒?可是始終對歷史還是很感興趣,也常常思索真正學歷史的意義。直到去年呂老師的一場歷史思辨之旅出版後我才終於能深刻體會到學習歷史的奧妙,原來看史書不該只是單單看文字敘述,一邊看一邊思考:如果我在當下,我會做出甚麼決定?也就這個簡單步驟,你絕對會發現古人的智慧超乎想像的,這點都可以在書裡映證。簡言之,歷史的奧妙就在各位去讀過之後就會明白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2/10
  一個總是處於逆境的部族,他們要怎樣活下去?雖然在演化論中,能適應環境的就已經足夠了。不過放在秦人的場合,他們覺得這樣不夠,他們不但要適應環境,甚至更積極的去改變環境。
  這本書其實是呂老師另一本著作《秦始皇》的前傳。在《秦始皇》一書中的重點是利用《史記》介紹秦始皇的崛起過程以及秦統一天下後迅速衰敗的原因,而本書則繼續利用《史記》,藉由秦國興起前在春秋與戰國初期的發展,呈現秦國人是如何的「積極面對」。
  秦人來自於中國東部,原本在夏代勢力有限,因為支持湯武革命而開始受到重視,晉升為諸侯。可惜因為武王伐紂時支持商朝,結果周初遭到周人移居至西邊,並且降低等地,用以對抗西邊的新興游牧民族西戎。
  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且擺明了就是被周人當成砲灰看待,秦人沒有放棄,不但與西戎亦和亦戰的存活下來,並且適時的對周天子表示忠心,讓秦的地位慢慢上升,先是恢復到「砲灰士」,然後藉由協助宣王西征的功勞升為「砲灰卿大夫」。犬戎之禍,秦人趁機輸誠,終於重新變成諸侯,雖然只是個「砲灰諸侯」。
  利用諸侯的地位,秦一方面積極藉由打擊西戎發展自己的勢力,也積極參予中原的事務;雖然因為晉國強大壓制秦國,不過秦在最仍然透過聯姻、戰爭等手段,讓晉國無法反過來干涉秦國事務。
  之後春秋晚年秦國因國君秦穆公把重要人才殉葬而衰頹了一段時間,不過三家分晉給了秦天賜的機會。透過變法改革,秦國率先編戶齊民,國力迅速提升,讓其他中原國家對其不得不畏懼三分;秦又相當善用人才,特別是秦孝公,讓秦國再次回到春秋末期的強大,甚至超越前人成就;只是當秦人一強大,自我意識就開始膨脹,然後再次陷入循環,又出現了荒唐的決定。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前一本《秦始皇》的內容。秦人如此,今人能從裡面看到多少教訓?我想作為一種促進歷史思考、普及的作品,它不但適合老師重新再思考自己的教學,也非常適合引導學生「怎麼讀歷史」。畢竟,如果歷史變成一堆表格與統整資訊,裡面最重要的人味就淡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1/16
看完秦始皇時連我這種不太看歷史書的人都覺得好看精采無閱讀障礙,知道出帝國崛起時在第一時間購書,三天晚上看完,看完時有種小小的遺憾,因為書看完了,完全身獻呂老師的故事裡無法自拔!秦始皇已經很好看了,沒想到帝國崛起更精采!呂老師在整個故事結構安排的非常得宜,起承轉合到最後結尾也非常漂亮,完全像是在看毫無冷場的電影!

大部分的人對秦孝公或秦穆公其實並不了解,但在閱讀上毫無障礙,整本書在人性的描述與現代的印證非常貼切,閱讀過程不斷背脊發涼,歷史人物的美麗與哀傷,完全是人生的寫照,而當故事走到尾聲,書內不停出現的那句話:你會怎麼辦?格外令人省思。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1/13
星期四拿書,星期日拚完,
其實對於這本書來說,這種讀法是不好的,
因為呂老師在書中常常放置一些節點,
要我們好好想一想再打開書來看。
不過在講求速效的社會,接下來要迎接另一個忙碌的禮拜,
回頭看那一堆想看的「書債」,
只好說聲抱歉,硬挺再上。

本書在閱讀上,真的很愉快沒有甚麼負擔,
不過也要有一些前作的基礎,
因為有時會提到前作的東西,
整體而言,我覺得本書比前作秦始皇更加有趣,
因為這是一本敘述秦國如何起家到壯盛的一本書,
相對而言秦始皇則是一本秦國如何敗亡的一本書,
就企業、理財書的角度,
你喜歡看的是一本企業如何起家、財主如何致富的書?
還是一本檢討企業如何衰敗、曾經成功的人士檢討他自己如何從頂峰摔下的書?
我是凡人所以當然愛論成功之書勝過論失敗之書,
但不知呂老師是否是故意的,竟然先出「敗書」再出「勝書」,
(不過就行銷來看,始皇「名氣」大過其列祖,
講到秦繆公有人可能會說:蛤?
講到秦孝公有人可能會說:啥?
講到秦二世,搞不好還有人會說:誰?
但講到秦始皇,如果有歷史老師出「誰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應該是送分題,
所以這樣出也是有道理的...)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想是:
「凡要成功,必要付出『代價』。」
有趣的是這個代價,可能不只你要負,甚至別人還要幫你付!
秦國滅六國的「成功」其基礎就在於商鞅的「強國之術」,
雖然呂老師簡單說為「強道」,
但我覺得商鞅會說是「強國之術」一定有他的道理,
不然前面說了帝道、王道、霸道,
為何最後是「強國之術」而非「強國之道」?
我猜「道」是可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
所以帝道因時而行堯舜可維持天下,
王道因時而行夏商周也可維持天下,
霸道因時而行東周也玩了好幾年,
而遠在海外之島的日本,
幕府將軍更靠霸道穩住日本三百多年。

但「術」呢?
我想商鞅很清楚知道他的「術」可以逆天,
完全不需因時、候時也能達到目的,
但一旦達到目的也會因為時代沒跟上而難以維持,
所以他說秦的國祚無法與周比擬。
即然「術」要逆天,就必須超越當代,
商鞅的「強國之術」我想最超越當代的,
就是平民也能靠軍功當上貴族的軍功制吧。
因為封建時代本來就是祖先做什麼,
子孫就做什麼的年代,
打仗的主力也不是平民,而是士族,
平民大概就是做一些支援工作,
而商鞅的變法卻提供了平民變貴族的機會。
換句話說,秦國的平民在不斷的征戰中,
也無形中被教育一件事:封建制度可以被打破!
於是商鞅的「術」真的超越當代了,
秦國也真的靠「術」逆天滅了六國,
但這個成功所付的代價就是整個上古貴族被消滅包含秦自己!
商鞅的「術」本來就有把舊貴族階級打倒的隱藏版含意在內,
秦當然也是舊貴族之一,
因此被自己的「術」吞噬了也很合理。
但「強國之術」最後還是可以變「強道」的,
商鞅可能知道,平民可以當貴族、可以當將軍、可以當卿相。
但他應該萬萬沒想到,平民還可以當皇帝!
呂老師的另一本書《從史記到漢書》也提到了「漢承秦制」,
也就是說漢其實承繼了秦的「強國之術」,但漢卻沒有土崩,
劉邦還用改良式手法把「強國之術」玩成「強道」維持了漢的天下。
時代都到「強道」了,新莽卻嘗試著回溯到帝道、王道,
自然也就玩不下去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沒去修呂老師的課,我就交書評囉~。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1/12
一個在險境中求生的民族,在輕視中誕生的國家,在最絕望的時候,依舊堅持奮戰不懈到底,以「詐」與「力」在戰國亂世中殺出活路,終於成為這個時代最強大的霸權。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