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15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7/10/19
我從來沒有想過228還有這樣的歷史。

因為我是唸國編本長大的,歷史課本只有二元對立的觀點,卻忽略228還有其他聲音。

這是一本理解轉型正義很好的入門書,它打破了我們對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單一想像,我看完之後,才知道原來那時候台灣的共產黨青年也是很活躍,但是那時候台灣年輕人理解的共產黨,和現在我們看到的中共不太一樣,他們當時是懷抱著樸素的、社會改革的理想,因此而選擇左派。但這一切在黨國極權統治下,都成了違逆國家的罪。

如果沒有還原當時的時空背景,再多的道歉,也都無助於後輩理解這件事,而真正的和解和轉型,也不會來。

書中採訪到很多遺族,讀來十分感傷與心痛,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時真的是一個十分匱乏的年代,不但是物質上,而是連精神自由都相當匱乏,所以這些成為人父、人夫者,捨身去爭取,卻留給子女或是家屬,永遠空缺的父親或丈夫的角色;真的是很痛。

身為讀者,非常謝謝出版社可以這麼費心,編出這本好書。
當我在其他的地方,看到年輕學子拿起這本書結帳的時候,忽然覺得這個國家還是很有希望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26

出社會後忙於營生,改造社會的熱情早已不再,
媒體上時刻都能聽見名嘴的肆言謾罵,政黨間的惡鬥宛如八點檔長壽劇,
想從紛擾中尋找平靜,翻開友人贈予的《無法送達的遺書》,
記得友人說此書寫的極好極動人,囑我有空一定要看,

還沒讀完第一篇,視線就已被淚水模糊。

此書由六位作者合作,
以兩群二二八受難者(省工委參予者、泰源事件當事者)的遺書為主體,
佐以歷史文獻和家屬訪談,透過文學敘事之筆,
重現死者和餘生被迫沉默的聲音。

這些遺書在當事人被槍決後,皆未如願交予家屬手中,
卻被國家機器視為機密,監管近六十年之久,
直到近年透過家屬力爭和各方聲援,才有機會送還給受難者的後人,
遲了整整超過半個世紀。

六位作者的寫作風格各異,帶給讀者多樣的閱讀經驗,
不過其中仍有相同之處,
作者皆嘗試跳出政治受難者的敘述框架,
盡可能透過文字書寫,描繪出受難者短暫的人生樣貌。

書中共分為五大篇章,每章由以下內容組成:
回顧受難者涉案的主文、案情簡介(各一頁。泰源事件較複雜,另有專文簡述)、遺書照片等檔案史料、後記(作者感想)。

主文有長有短,因受難者在世的時間而異,也和家屬殘存的記憶多寡有關,
例如有的受難者被槍決時不過二十來歲,生平經歷有限,
而在世的家屬當時也還年幼,記住的事情根本不多。

不管作者能從存留的線索,爬梳出多少蛛絲馬跡,
無論受難者家屬和當事人,緣份或深或淺,
相同的是,烙印於受難者家屬身上的異樣眼光,
在他們日後的人生裡如影隨形,鬼魅一般。

每當翻至檔案史料單元,讀著字字端正或者顫抖的遺書,淚水總會潸然落下。

那都是曾經確切存在於世間的理想和感情。

「不需把過去忘掉,真好」,
有位讀完初稿的受難者遺族,寫信這樣告訴書中的作者。

曾經有段時間,我將這段黑暗的歷史,
視為政黨操弄民粹的工具,助長了仇恨和分裂的情緒。

閱讀此書時,不僅頻頻回想起真促會(注1)在轉型正義中提出的:
「對過去的不義選擇遺忘和忽視,意味著不願對妨止將來的不義負任何責任。」。

面對現下喧嚷不休的社會氛圍,
我們實在特別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咀嚼這些被遺忘的歷史,
唯有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

我們才有機會重新思考公平與正義,夢想愛與自由。

注1: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