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新版)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197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09/19
《呼河蘭傳》— 溫暖與愛追求的憧憬

蕭紅是那個時代的特殊存在。事實上,她並不屬於那時的中國。她有如天空的流星一樣:「一閃而過,一掃而空。」橫空劃破一星宿,為後人津津樂道。至今,仍有不少人喋喋不休的談論她短暫的一生。

蕭紅一生充滿傳奇,被約婚,被離婚,竭力追求自己的愛情,卻一生被情所困,十分諷刺。她愈想掙扎得到丁點自由,卻被一重一重又一層枷鎖所困,「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從蕭紅臨終前所寫的文字裡,顯然易見。特別在她的作品中,常常有「飢」、「餓」、「爭」、「扎」等字海裡,可見一斑。

《呼蘭河傳》成書在香港。蕭紅居於香港的時候才開始寫這篇小說的。蕭紅曾寫過,「心沒有栖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香港離她的家鄉最遠,她卻選擇此地表示出最近的呼聲,寫上家鄉的點滴與情懷。

《呼蘭河傳》的故事裡並沒有主角。故事主軸以蕭紅描述家鄉的親身經歷為重心,所寫的是在家鄉所見的一切人和事。它不是一部地方的「方志」,故事裡刻劃了不同的人物,及對當時的人文文化作出不同的批判和諷刺。

蕭紅的筆觸受魯迅的影響甚深,特別在童養媳、跳大神兩篇章甚為相似,所表達的封建家承,以及迷信蠱惑之陋習,和魯迅的表達幾乎一樣。事實上,蕭紅與魯迅曾在上海相會,她得到魯迅大力支持,算是活得比較安定的時代。魯迅的離去,對蕭紅的影響甚大,我甚至覺得有些篇章的寫法是刻意向魯迅致敬的,孰真孰假,就只有蕭紅自己才會知道的了。

蕭紅在小說中絕少提及她的雙親,在我閱書的印象中,「父親」兩字所出現的次數不超過三次,而「母親」兩字亦不超過五次。她對雙親的感覺如死寂,僅僅描寫一些重要場合聚會時候,才有輕描淡寫的敍述。令她一生中不能忘記的,反而是她的「祖父」。

蕭紅在香港的生活其實並不好。所住的地方亦十分狹隘,而蕭紅自己因適應不了香港的氣候,而得病纏身,到後期卻因為醫生的誤診,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然而,《呼河蘭傳》的書成,卻沒有看到以往蕭紅對現況的掙扎、逃脫的意志與控訴,反而她把心開闊了,和呼河蘭的草原一樣。縱而現實在於抗戰時代,動蕩不堪。但作品中所描述草原的寬闊,祖父的關愛,卻溫暖平實。有別於以往的作品,蕭紅沒有再將艱難的環境,呈現在其小說中,她亦甚少在《呼河蘭傳》中屢拼不衰的意志。反之,蕭紅卻將這些惡劣的環境,和周遭的不幸,演化成溫暖和愛,是永遠的憧憬和追求。這正是蕭紅一生的追求,而「追溫暖和愛」,在蕭紅的一生中,亦只有祖父才可給予得到。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在數個篇章著力展示祖父對她的愛和溫暖。與現實動盪不堪,封建枷鎖的冷,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1936年11月19日,她給蕭軍寫了很長的一封信,其中寫道:「窗上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願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於是我摸著桌布,回身摸著藤椅的邊沿,而後把手舉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確認定這是自己的手,而後再看到那單細的窗櫺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而事實上,她來香港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不想再在大時代,意識形態的地方生活,這正由蕭軍加入紅軍,兩蕭分道揚鑣後,更為明顯。蕭紅有別於魯迅成為左聯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魯迅當時都著蕭紅不要加入左聯,成為左派文學的旗手。而蕭紅離開中國,去到香港,正是一以貫之,以追求「愛」與「溫暖」為終生的目標。

蕭紅一生不認命,卻受命運所捉弄,到臨終的一刻,仍然不服於甘,就算話不說出來,她仍只認同「身先死」,但「魂常在」。就算身多苦,仍忍著在艱難環境下書成最溫暖的憧憬與追求,而《呼河蘭傳》內的風土人情正是她所追求的生活所在。

蕭紅死後,如她所說:「當我死後,或許我的作品無人去看,但我的緋聞將永遠流傳。」的而且確,她的書被圖書館放在書櫃下的暗角處,無人問津。2014年,以蕭紅一生為原本的電影《黃金時代》上映後,又翻起一片學術研究的「蕭紅熱」,很多中文系、文化研究系學生的論文亦以蕭紅為藍本。熱情過後,蕭紅回到昔日的寧靜,她死後本被葬在香港淺水灣,又有部分骨灰在赤柱聖堤反女子中學的山坡處,可是隨著年月,已被淡忘。甚至墓地已找不到,或被移送回呼蘭河處。或許,回到呼河蘭最樸實的草原下,我們才可與蕭紅一起找到那「溫暖」與「愛」的境地吧。

#呼可蘭傳
#蕭紅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5/15
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傳」分七個章節,用動人的筆觸細細的描繪了幼時的呼蘭河。文字利落,表面看似淡然的,心平氣和的,但是讀著讀著鼻頭就酸了,混雜著悲與喜的感覺。
我想蕭紅的作品為什麼能讓人如此感動,是因為她有著豐富的感情,她的眼神是充滿關愛的。她細看世間人物,不論悲喜,卻讓人在她筆下的人物中看到悲喜;她不陳述理想,卻在文字中深深感受到她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例如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童養媳),從生到死,她替她發聲,抗議人世的不公與殘酷,而這抗議卻是毫無憤恨之意的,是能讓人自省的,讓人打從心底流淚,一方面也告訴自己要做一個好人。這就是文學的意義。
文學於我而言,是知,是疑,是陪伴。文學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無知與茫然,幫助我們走向良善。而蕭紅的作品,是感動人心的文學,就是這種讓人久久不能自己的文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