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288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5/09/01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的推薦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郭岱君著,2015年5月,聨經出版。

這是一本描述自1949年政府遷台一直到約1960年以後,台灣的經濟發展史,重點當然就是如副題所示,台灣如何從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其中包括了多次政府的決策過程、主要人物、時代背景等。

我大力推薦這本書,甚至我認為所有活在台灣的人都應該看,尤其年輕的朋友對這段影響台灣人數十年甚至達百年的經濟發展史真的不應該不知道,我問過我周邊的年輕朋友,他(她)們不僅不知道這段歷史,甚至連嚴家淦、陳誠是誰都不知道,想想也滿可悲的(所以我一次買了五十本送給我所有的同事)。
這真的是一本台灣人都應該讀的書,我們活在這裡,我們就應該知道從30年代開始在經濟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人對這土地做過卓越貢獻。何況這本書讀起來真的蠻有趣的。


這本書我認為可以以三個層次來閱讀:
其一,把「它」當作故事來看,畧過或跳過書中有關經濟,外貿及貨幣比較專業的部分,看看在政府接收台灣後台灣經濟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的。
其二,以人物的小傳記來看,看看書中陳誠、尹仲容、嚴家淦、楊繼曾等人如何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在艱苦中竭盡心力,不計毀譽替台灣建立五十年根基的。這些官員樹立的典範和小故事都令人感動不已(只是今天我們都把他們忘了)。
其三,以一本台灣經濟發展的書來看,台灣如何由計畫經濟轉成市場經濟的,仔細閱讀書中的所述當年三次財經大辯論的內容,同時思考台灣今天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和台灣未來應走的路線。

除了推薦書以外,我覺得當時轉型的成功,有以下幾個面向可以推薦,可以讓我們思考:

一、一致的認同
大陸撤退來台,大家都知道已無處可退,唯一能做的就是認同當時的處境和認同這塊不大的土地,所有的政府官員雖然沒有說「愛台灣」,但都在為台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各位讀者,當您看到書中所寫「尹仲容到革命實踐研究院為政策辯論,經常說的身嘶力竭、聲淚俱下」(見原書117頁)和也是到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不顧鮮血流下,繼續身嘶力竭的説明政策(見原書118頁),能不動容嗎?用現在事事都難認同的族群來說,這些可都是外省人。

二、人才為本
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在書中的那個年代,真是人才濟濟,這些人才可以概分為兩類:
一是專業人才,如土地改革時的蕭錚、嚴家淦、任顯群;經濟改革時的尹仲容、蔣碩傑,後期對台灣做出極大貢獻的李國鼎、王昭明等等以及兩次大辯論中的雙方,如徐柏園、劉大中等,不論其主張如何,都是傑出的專業人士,這批人有專業的堅持與執著,也有一旦意見不被採納後,負責的求去與支持的氣度。典型的例子是在第二次大辯論結果未能採納財政部長徐柏園意見後,徐部長當場請辭,更令人敬佩的風骨是回到財政部後對主管宣布辭職後說:「...個人雖然對外匯貿易改革的方式有異議,但政府現在既已決定執行這個政策,我們財政部就應該捐棄成見,全力配合,希望你們全力以赴,完成改革任務。」(159頁)我特別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改革成功,即使不贊成改革方案的也可以是居功甚偉的,端看你怎麼作。至於居於改革主力尹仲容,無畏無懼的執著、從善如流(97頁,一本書改變了尹仲容)、為政策辯護、鞠躬盡瘁更是專業人士的典範。
二是非財經專業的決策人士,其代表人當然是陳誠,就一般的了解,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這人都有很大的爭議,沒想到在台灣的經濟改革上,卻是最大的功臣(所以到底要如何論斷ㄧ個人),他對專業人士的容忍,包容、愛護、對專業人士意見的聆聽,最後的決策,決策好的安排推動,都充滿了智慧與膽識。不以權力壓制專業,不認為官大學問大的領袖氣質,他都具備了。書中寫到陳誠通常在外匯改革會議上很少發言,辯論進行ㄧ兩小時後,才開口說:「你們吵夠了沒有?今天就到這裡暫停吧!」(157頁)這句話真是傳神(我想大部分政治人物都會在會結束時自認為英明且權威的做ㄧ個偉大的結論吧)。在送尹仲容最後一程時他的一句「把他累壞了」又是多麼令人感傷。
台灣多麼有幸,在風雨飄搖中,有這麼多的人才,更難得是這兩種人才的完美結合,試想如果沒有尹仲容,陳誠豈能成就改革,同樣沒有陳誠,這些專業人才又豈能成事?

三、改革的阻力
凡改革在任何時代都會遇到阻力,當年的改革阻力來自於國民黨內部的保守勢力,當年消除阻力的方式是不斷的溝通,不斷的辯論,更重要的是當時還是個極權的中央政府,一旦決策形成,就沒有人在乎反對的聲音,所以改革是相對容易的。

四、政治背景
雖然在書中我們看到了在經濟層面領導者的風範,但那確實還是個相對的專制時代,這些領導者其實另一個角色就是專制者,雖然我們都不喜歡專制,但是當時如果不是專制,恐怕也不會有這樣的改革成效。專制、獨裁,如何取捨?

看完這本書,看看台灣的現在,認同成為最大、最無意義,卻最嚴重的問題,國家認同、土地認同、族群認同、這些本來連議題都不是的,在政客刻意炒作下,成為阻礙台灣往前走的最大原因,這些紛爭,撕裂了社會以外,在如何看待對岸的分歧,更導致對外的外交、經濟大戰略的佈局。
人才,今天我們到底有沒有財經的人才?有,也沒有,因為人才碰到立法院、碰到議會、碰到民粹、碰倒政治全都陣亡,今天我們缺的是比陳誠更厲害的人,他要能憐才、惜才、用才,但這些都不難,難的是如何能在今天的環境中替專業人才抵擋壓力,讓專業意見能被社會、政治接納,今天的社會、政治條件更惡於當年,即使陳誠,尹仲容在世,恐怕都難以順利的改革,這可能才是今天台灣最大的問題。
今天台灣當然需要改革,那為什麼改革這麼困難?除了政治的互相掣肘以外,政黨挑起的民粹、扶植的所謂的公民團體,利益團體的杯葛,再加上執政者無法像當年一樣說服反對勢力,又因為抗不住民粹、抗不住理盲的群眾,導致對內改革寸步難行。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台灣從計畫經濟轉到市場經濟,是經過多少前人的努力,才得來的,多少年台灣的繁榮,不也是前人的心血嗎?如今呢?前人積下的資產已經快被我們敗光了,連市場經濟在民粹和所謂公平正義下也已遭到侵蝕與扭曲,台灣,何去何從?
最後我抄錄我的一位年輕(不過30幾歲)朋友,讀了這本書後在line上跟我說的話作為結束與推薦:
「台灣曾經的經濟奇蹟,都是這些人歷經無數次的改革、爭執所逐步推動的,都是台灣人上下ㄧ心的努力所創造的。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想就是「感動」!什麼時候台灣人才會像當時一樣的醒悟與改革,時代在進步,我們停滯的腳步再不向前邁進,總有一天就會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經濟方面著墨了很多,但是ㄧ般人其實也看不太懂,即使跳過也無所謂,只要看中間的過程,就足以令人感動了。你會覺得他們很有遠觀,在經濟發展上很有貢獻。ㄧ般人只要了解台灣是怎麼苦過來就好,是本激勵人心的好書」。

2015.08.27.深夜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