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殺器官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15
5 /5
17位讀者評分
5
76%
4
24%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7/08/13
先說喜歡這部小說的點在於人性的寫實面與多重道德議題的思考面向,使其不僅止於描寫未來世界的高端技術,更著重於人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衝突。
雖然在一開始看到書名與動畫電影的預告時,就已有預感裡面的故事是脫離不了血腥暴力的情節,但在第一頁仍然被文字描述而映入眼簾的場景給驚訝到,沒想到作者會在一開始就直接用如此衝擊的畫面讓故事登場。在閱讀的整體過程中,既帶給我說不出的平靜,卻也同時有著難以言喻的沉重。原以為戰鬥的場面會佔故事篇幅的一半以上,但事實上,人物的對話內容,不論是與他人的談話還是主角內心的自白,才是彰顯整部小說在思維上具有相當深度的原因。儘管伊藤計劃已在2009年過世,但在接下來的國際發展中,似乎有部份確實是在應驗小說中的情節,例如ISIS的出現、北韓的核武試射、特定國家(近期像是委內瑞拉)的動盪不安、人民個資的安全疑慮等等。補充一點,雖然主角與故事內容主要都圍繞在美國與其他戰亂的國家,但在閱讀時,仍然覺得這是一位擁有美國人身軀的日本人在述說與觀察眼中的一切事物。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8
《虐殺器官》是伊藤計劃的首部長篇作品,橫空出世,震撼整個科幻文學界
在《虐殺器官》的故事中,讀者跟著主角美國薛帕德上尉,在對約翰‧保羅的追蹤過程中,一層層揭開「虐殺器官」的真相
約翰‧保羅是許多莫名突然爆發內戰和大規模屠殺的國家,幕後的謎樣人物
關鍵字:語言、器官、演化、個人資訊認證機制

有些說法認為《虐殺器官》的屠殺世界,是建構《和諧》世界重要背景事件的大災禍,但我讀完之後覺得不太有這方面的連結,印象中也沒有完全獲得官方證實,頂多只能說是作者創作靈感的延續吧

追尋真相的過程曲折精彩,讓它除了科幻類的獎項之外,也獲得了推理小說的獎項
衝擊沒有《和諧》那麼強烈,不過還是有獵奇到讓我整個臉皺起來的時候
儘管如此,依然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6/03
是一本不會讓人打哈欠的書!!!
題材很特別,內容頗知識~~~
這本書分1~5部分
從第二部分開始,確定了是約翰‧保羅散佈<屠殺的文法>
情節開始讓讀者確定走向,也感到越來越精采~~~~

我看到了....
作者對整個世界敏銳的觀察,特別是美國 世界的霸主
自從921恐攻之後,對於安檢越來越嚴格,
而人民為了安全,也配合了政府,已經不再是最自由的國度
安檢越嚴格,恐攻並不會因此減少,也被作者料中了,厲害

以前我也有為什麼美國常常要發動戰爭的疑惑~~~~
想不到作者給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見解
『把戰爭當成溝通的啟蒙活動』

這本書有大量的社會學(關於良心、群體、進化)的描述
寫的不是很佶屈聱牙,以對話的方式表現
很多平常少接觸過的知識出現在小說中,
看這本小說可以有娛樂性也可以吸收到自己沒學過的知識~~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4/04

說是虐殺器官,不如說是屠殺文法,屠殺語言
先來說說伊藤老師,老師英年早逝,實為可惜
他曾經比喻自己靈魂寄宿在文章中,希望藉此深植每個讀者的思想,他確實非常非常的成功做到了,我第一次對科幻小說有了另一層認識,這篇要說是科幻推理小說,不如說是一部科技軍事警世大作,在未拜讀之前,我對於科幻的認知僅限於科技與人性的磨合,甚至對過於天馬行空的思維嗤之以鼻,一向喜歡現實文學的我,卻深陷這部的世界觀,目前全人類所面臨的難題,核戰,恐佈主義,資本主義種種,全被納入了這本“科幻”小說
所以說是科幻,不如說是一本在未來撰寫反烏托邦式的戰事啟發性小說
依伊藤老師的訪談,他是以神本位在寫這本小說,並沒有對角色灌入過多的情感,而是邏輯式參插每個角色定位,想要看戰中真情,人性黑白,基本上不太能滿足這類讀者,看這本書,不能投射在角色身上,而是以更遼闊的思想來理解整本書——為什麼人類會發生屠殺?是因為基因?還是因為愛?然而老師什麼答案都不會給你,從一開始探討人類語言學,到生存本能引起的死亡,最後竟繞到了“愛”
我因為愛殺了人
主角可能到結局還是不明白最久遠的屠殺是如何產生的,但當他正視了這個問題——這個社會的和平是建築在大量的屍體上,他將這個抹滅良心的平衡打破,並背負了罪孽。這是伊藤式結局,顛倒性結局,看似悲劇的問題結局
這樣就結束了嘛?不,才正要開始
這就是所謂未來戰事啟發性小說的目的
小說中的問題越貼切現實,給讀者帶來的衝擊性越大,在三部作品中唯一不以悲劇收場的只有屍者的帝國,當然可能是執筆者的不同,在和諧中,一樣蒙住讀者雙眼,正派亦是反派,反派亦是正派,最後一個爆炸結局,顛倒認知。這三部都帶有反烏托邦風格,並次次強調語言的影響力,結構上的裝飾性細節,都反應了作者大量瀏覽的文學與電影,可以說是,伊藤老師萃取了近代創作的精華,結合了現實並進一步思考,然後用語言的力量影響著讀者,如同預防針一樣
然而他用生存的自由換來寫作的自由
非常遺憾的,我無法看見其他作品,也看不到屍者的帝國,或說是死者的世界的真結局
不過我想,如同屠殺文法,名為伊藤文法的種子將在世界中發芽,並邁向真正的烏托邦
展開
user-img
5.0
|
2015/10/24
對於熊,這位寫書評的人我感到疑惑,看不懂不代表書不好,裡頭採用的哲學與藝術是非常細膩的,如果想看殺人,這本書真的不適合你,太平淺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8/15
因為看到部落客推,而且書名也滿吸引我的,上博客來查評價也有十個好評左右,
但買下去看了一半感到十分後悔!!
以為內容會有很多軍事行動、殺人、黑暗的人性考驗,
但目前看完1/2完完全全沒有上述內容!!

佔了小說大部份內容的是下列三點 :
1.該背景時代,是如何用人體認證身份的描述
2.人物的對話類似哲學般,但聽不出他們到底想講什麼重點,讓人莫名其妙,這部份整個讓我煩燥感暴升
3.主角不斷的夢到死去的母親,體現他對殺人的罪惡感

若你以為本書會看到什麼精彩剌激的軍事行動,人性道德的考驗,那我勸你還是別買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8/08
華麗有臨場感與重量的文字,具有深度與知性的內容,探討著包括語言學、人性與生死的種種議題,也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故事主角是任職於美國情報部隊暗殺小組的成員薛帕德上尉,《虐殺器官》以他為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充滿著不斷觀察與自我思辯,背景架構在一個離現在不遠的未來,薛帕德的工作是不斷殺人,殺各種各式各樣的人,不論是「罪有應得」的恐怖分子,或是阻礙在他與目標之間的民兵,不管這些士兵是否沒有任何自由選擇只能被迫強徵入伍,當對方舉起槍對著自己的時候,薛帕德也只能選擇先將其殺死,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管對方是男是女是老是乳臭未乾的孩子,生命彷彿消失了應有的意義與記號,只剩下血肉組合的軀體,子彈射出,目標血肉模糊,呼吸中止,而薛帕德踏過那無生命的軀殼繼續前進。

一個平常溫和謙善彬彬有禮的人,在戰爭時可能變為殘暴冷酷的殺人機器,戰爭可以將人性扭曲轉化為讓人意想不到的面貌,戰爭時總會有許多死傷,不管是以何為名發動戰爭,戰爭的結果往往帶來更多仇恨,殺戮與報復帶來越來越深的不共戴天之仇。

在面對這麼多的殺戮與地獄般的景象,即使有種種保護措施,仍難完全阻隔冰冷一點一滴地進入他們的內心,薛帕德有位戰友自殺的段落,讓人窺見那即使用力與傷痛隔離,卻依然承受不住冰寒刺骨的內心。他的戰友艾利克斯的這句話說得極為貼切,「我們無法從地獄逃離。因為地獄就在我們的腦裡。」

故事中穿插了一段薛帕德母親因為車禍而失去知覺的橋段,薛帕德必須決定是要放棄治療,還是讓母親靠著儀器繼續保有生命跡象。在這其中,出現許多作者伊藤計劃藉由薛帕德的口道出對生命的探問。即使科技可能進展到能夠細細分辨腦中不同部位所代表相應的感覺,但到底要多少部分具有功能方算是「活著」,在母親這樣的狀態中,她到底「知覺」到甚麼?她想要活下去嗎?還是更想要死亡?她究竟算不算已經死亡?薛帕德做出讓母親死亡的決定後,相對於戰場上殺害了無數人,可以有千百個合理化的理由,這次他真正有了「殺人」的感覺,他必須要為結束這個生命而負責。

透過細膩的戰爭場景描寫,以及高層長官們進行戰略運籌帷幄的過程,可以看到國與國之間互相影響的複雜情勢,在角色們對話中,作者的想法主張也躍然紙上。眾多的文學、語言學、政治情勢及哲學探討,包裹在富有詩意的文字當中,雖然肚破腸流的場景是那麼慘不忍睹,但卻有種獨特美感從文字中逸發。

這是作者伊藤計劃的處女作,兼具深度與廣度,令人遺憾的是他34歲便英年早逝,所幸仍遺留下這本《虐殺器官》,讓世人得以反覆閱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8/04
跟著情節跳躍、奔跑,然後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善與惡?


  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生物,正是因為人類擁有語言與文字。
  語言與文字也和人類一同進化,
  能傳達溫暖的心意,也能散發冷酷的殺機。
  擁有能改變世界的無限能量。

  第一次拿起這本書,讀了幾頁,覺得好像進入了新的世界。《虐殺器官》一書背景設定於近未來,細膩地建構出全新的、屬於伊藤計劃的「天才的世界觀」。書中超乎想像的新式飛行器與彷彿電玩中才會出現的精良武器,也把戰爭帶進新的紀元。讓人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在十年或二十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書中的主角薛帕德是美國菁英特種部隊中的菁英,主要負責執行暗殺計畫。他用自己的雙手和武器,在戰場上殺了無以數計的敵人,除了低階的民兵、武裝勢力的主導者、敵方被迫加入軍隊的少年少女,還終結了自己母親的生命。這樣是對的嗎?這些殺人的意念是出自自我嗎?到底怎樣才算是真正生或死呢?主角心中充滿各種疑問。他想承認自己的罪惡,但又想逃離自己的罪惡。

  而主角等人不停追尋的頭號敵人「約翰‧保羅」,則是不停地利用「語言」,在世界引發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他又為何能不畏懼自己的罪惡,背負起數十萬死者的靈魂?人類的歷史,是由不斷地戰爭、然後不斷地追求和平而構成的。但人類願意犧牲多少自由來換取和平呢?抑或是比起表面虛偽的和平,戰爭才是真正的救贖呢?

  除了戰爭的罪與惡、是與非之外,書中還包含了政治、心理、宗教、哲學、道德、種族、語言、生死、自由、基因改造生物等諸多面向的思辨與論證。其內含的資訊量之龐大,絕不是能夠輕鬆閱讀的科幻故事,但卻是能一看再看、不停啟發更多思考的一本小說。如果對外星人、太空世界的科幻故事感到麻痺了,我真心推薦這個「伊藤式」的、架構巨大充實的故事。一遍看不懂?沒關係,你可以看第二遍。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7/28
《虐殺器官》是我看過最懸疑和富有死亡想像和殺戮場景的小說,故事中的主角薛帕德上尉一直在母親的亡魂與真實屠殺世界徘徊,他的生活是無止盡的暗殺行動,他出身於情報單位,專責是暗殺行為,連他在內共有四名成員在執行任務,也因此他到過許多戰亂之地,看過許多被開膛剖腹的屍體,而這也是他為何會受理命令的原因,他必須找到一個在這些地方引發大規模虐殺事件的男人,因為那個男人只憑一己之力,就讓他踏足的地方都成了屍橫遍野之地。

我看到剛剛那名埋頭於輪胎痕、頭部中彈的小女孩,還有背部中彈、臟器從腹部流出來的少年,以及在坑洞裡被火燒的人們,都和我們一起走入死者的行列。

一支隱身於國家機密之後的隊伍,是負責收集情報與暗殺任務,可是對於他們這支隊伍來說,長期殺人的後遺症成了自己無法擺脫的罪孽,他們看過太多的死狀淒慘的屍體,到最後自己也奉命殺害這些造成大規模虐殺的外國將領們,在讀這本書時,一直感覺到他和同仁間總是有被死亡氣息包圍的感覺,後來他們其中一名成員艾力克斯選擇在汽車內開廢氣自殺,艾力克斯成了薛帕德上尉認識的第二名自殺者,而第一名自殺者是他的父親,當我看到這裡時,覺得薛帕德上尉的人生很滄桑,父親自殺身亡,母親被核爆波及,自己又是在做著國家見不得光的暗殺工作,這樣的生長背景,也造成死亡成為他生活裡最常思索的問題。

艾力克斯說,地獄就在這裡。

他說地獄就在腦中,所以我們無法逃離。
主角薛帕德上尉與亡靈母親的對話,讓人覺得有種溫馨中的心酸,因為主角的母親在受到核爆攻擊影響後,她整個人了無生氣地躺在醫院病床上,直到兒子同意拔除母親的維生系統,她才能真正死去,可是做為兒子的薛帕德上尉,始終覺得是自己殺害了母親,因為他同意了不讓母親再繼續活下去,但是如果活著在失去了大部分知覺和皮膚嚴重灼傷後,只能像個植物人般躺在床上,讓維生系統繫住最後一口氣時,那樣的活著真的能夠算是活著嗎?

「媽媽,妳的皮都被剝掉了耶。」

我說完,媽媽聳聳肩回答:

「因為我在核爆中被燒成這個樣子。」

「媽媽應該是死在華盛頓才對啊。是被我殺死的。」

「殺死我的是車子。終結我的生命的是醫生。我的兒子啊,殺死我的並不是你啊。」

「可是只要機器繼續運作,媽媽就會繼續活著。」

「那種狀態還能算是活著……別開玩笑了。」

「可是妳的心臟還在跳呀。」我用快哭出來的聲音說:「媽媽……有一種說法是,只要心臟還在跳,幾個內臟便還有功能,這就算是活著。可是我覺得這種想法很落伍。」

追蹤到約翰.保羅的蹤跡後,薛帕德上尉便偽裝成想要學習捷克語的外國人,成為約翰.保羅的女人露西亞的學生,可是最後還是被約翰.保羅一行人發現了,不但被抓起來痛毆,還聽到約翰.保羅發表的虐殺文法,他說殺人是為了保護更多的人,保護自己珍惜的事物,但是人類如何在看似無止盡的時光裡,讓良心與罪惡成為搖擺不定的不倒翁,然後無所謂地在不停搖擺裡找到麻痺自己知覺的方法,書中給了一個說法,就是忘了自己曾經擁有過的情感反應,將一切的殺戮的理由都推給愛。

愛是生命中最美的緣份,但是書中的愛卻像一把銳利的劍狠狠地刻劃在每個人的心上,約翰‧保羅在塞拉耶佛核爆事件失去了妻女、露西亞為約翰‧保羅與自己犯下的外遇過錯感到懊悔、薛帕德上尉為母親的逝世感到沉痛…然後一切始於死亡,最後也終於死亡,這或許就能代表書中人物的悲痛原因。

放下這本書後,我想薛帕德上尉的選擇很出乎人的意料之外,愛與保護到底該如何界定才是最正確的?選擇與死亡為伍的生活,真的能夠完全做到漠視情感的存在嗎?我想,這從來就沒有一個答案,可是我卻在書中這個充斥戰亂、死亡、救贖與罪惡感的世界裡,看到一種渴望被救贖的呼救以及盲目尋覓支撐自己活下去的生存理念。

我不需要諮商。
我需要的是懲罰。
我需要一個對我做出懲罰的人。
到目前為止,我犯下了許多罪行。我希望我可以受到懲罰。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7/27
意象的延伸,語言的魔力總會感染到其他地方去的,東販出版即將推出作者伊藤計劃新書《虐殺器官》讓人感到窒息,一種無以言喻的心情,很難去描述這樣的讀書心得,從克拉維斯‧薛帕德上尉以第一人稱角度自述自己目前的工作型態及場景設定在某個美國高科技、軍事化的產業動態時,為此自己必須有著不同以往的閱讀模式。

所有來自眼前的新型科技產品,意在對付各地恐怖份子,甚至在高層的授令下準備前往暗殺會造成動亂的某個點某個區域,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來自最機密的CIA部門或國防部有著令人頭痛且意想不到的任務,一個曾數度奉命暗殺對象不成當下,而裡頭卻蘊藏了薛帕德自己完全沒想到的陰謀論,究竟約翰‧保羅是怎樣的一個人,竟會驚動更高階的人想除之而後快。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其實頗為巧妙的,我們聽到一段:「選擇了自己選擇的自由,才是更自由的自由」看似隱涵哲學深意卻有著想不到的陷阱,有時會看到故事裡述說著「美國的戰爭是基於人道與利他思想而發起的,所以也可說是一種奉獻的行為。」為此讓自己產生嗤之以鼻的笑話一齣,這樣對嗎?我也不是那麼地確定這戰爭會是一種溝通的啟蒙運動,反倒那是即將殺戮的運動,一個在眼前血淋淋的殘酷戰爭正如火如荼進行著。

有時耳朵其實是沒有蓋子的,因為沒有人能阻止語言的傳播。而人們只會看見自己想看的東西,甚至只會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東西,《虐殺器官》就是透過無形的語言傳播來扼殺、誘導我們去影響各地引起更多不堪入目的爭戰。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7/27
這次台灣東販出的是著有《屍者的帝國》及《和諧》的伊藤計畫,雖然對作者認識不深,但想看這本書的理由全都因為《虐殺器官》這個書名,很獵奇讓我有相當高的期待,但內容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一切從克拉維斯夢中的死者國度開始,離開夢境後,緊接著暗殺的任務開始了,但原本認為殺人的行為只是因為是工作,而不疑有他的執行著,卻在一次的任務中逐漸動搖,因而迷失在我為什麼殺人?中。

最初我是抱持著虐殺器官應該有什麼刺激的畫面吧,但後來有點失望的是原來虐殺器官就是屠殺的語言,內容不斷的環繞在探討殺人時的良心跑哪去、屠殺文法為何會被引發,或他們用什麼方式來贖罪上,而克拉維斯便是在追逐放出屠殺文法的約翰,避免造成更多的傷害,說到約翰,我真的覺得他病的不輕,每次有足以世界級的大事發生,往往都是某些自以為的人腦中有莫名奇妙的想法,我認為他只是藉著贖罪及保護所愛的名義單純在報復讓他失去妻小的世界,每每笑著反問克拉維斯時,都有點想賞他一拳,但也不可否認他話中還是有些道理。

語言只單純的文字,但我想最重要的還是每個人的心態,若是沒有那樣的想法,即使聽在多煽動人心的話,也無法輕易被慫恿,也難怪艾力克斯會說地獄就在腦中。

《虐殺》的故事冗長,富有哲學性,且裡面提及的想法很新穎,世界充滿濃厚的未來感,不習慣這類題材的人想必會看不下去,但某一些段落很有意思,值得讓人思考,喜歡這類型小說的可以試著看看,嘗試一下冷漠殺戮與哲學碰撞出的科幻故事。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7/20
閱讀之前我喜歡不預設任何立場,也不預先想像故事內容,以最單純的心情任由文字帶領,馳騁在未知的幻想國度,藉此度過一段脫離現實、沒有壓力的美好時光。

雖然抱著這樣的心態,但我還是完全沒有料到,作者竟會帶我進入一個如此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故事發生在九一一事件的幾年後,各國為了對抗恐怖行動,引進活體認證系統,以確實掌控人民的行蹤,從此不管走到哪裡都需要經過認證,搭乘交通工具、進入商場、上下班打卡,甚至連在家收外送披薩(付費認證)也不例外。人們犧牲某些部分的自由來交換安全,可是這麼做真的有效嗎?或許吧,即使這一切都只是謊言,人們也必須像抓住最後的救命稻草一樣相信,否則社會秩序就無法維持,世界更將陷入恐慌與混亂之中。

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裡的克拉維斯.薛帕德,是美國特種部隊的一位上尉,負責前往世界各地執行暗殺任務,而在各種高科技裝備的輔助下──以人造肌肉素材製成,能夠靈巧移動、不容易被敵人發現,並且在到達後自動分解銷毀的侵入鞘;靠體溫驅動的活體連結器(通訊器材);可以投射任務資訊到視網膜,還有影像記憶機能的奈米薄膜(一般生活上的用途更是多樣化,可當作電視螢幕、廣告看板,也可作為人體或住宅的裝飾,真是居家殺人必備良品);會自動壓迫受傷部位止血的智慧型服裝等等──他的任務幾乎不曾失敗,總是能夠成功殺掉目標,全身而退,只除了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次要目標:約翰.保羅。

這個謎樣目標的名字多次出現在任務計畫書中,卻一次又一次提前從情報部門查到的所在地消失,而他每一次現蹤的國家,總是會發生內戰與大屠殺,造成死傷無數。究竟這個男人為什麼要這麼做?似乎不是為了權力,也不是為了利益,那麼難道是為了復仇?但他又是如何辦到的呢?

之所以說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並不是作者的描述有多麼血腥(當然也是有血腥的場面,不過文字畢竟沒有畫面來得衝擊),也不是反派的作為有多麼瘋狂(事實上,他每一次登場都顯得相當冷靜),而是因為故事裡所描繪的「未來」全都是有蹤可循的,是奠基於現代一切的發展,是我們很有可能走向的未來之一,想到這樣的未來有成真的可能,我就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其中有一幕很讓我印象深刻,主角薛帕德以傭兵身分,加入專接「戰爭業務」的民間軍事企業,在執行任務的途中遭遇另一批高科技人馬的攻擊,交戰雙方都進行過「戰鬥適應感情調整」(抑制道德與良心,排除戰鬥中的感情面影響)以及「痛覺遮蓋技術」(不會「感覺」到痛楚,只會「感知」),不怕死不怕痛,就算失去四肢也可以繼續戰鬥,就像兩群殭屍一樣,直到無法動彈為止。這樣的場面有如人間煉獄。

在科幻與軍事的外皮包裹之下,《虐殺器官》探討的範圍極廣、跨度極大,從電影到文學,從宗教到人性,從語言到哲學,從生到死,從懺悔到贖罪,還有科技與自由,讀來卻毫不突兀,處女作就能做到這種程度,伊藤計劃根本是個天才,讓人在驚豔與期待(其他作品)之餘,忍不住唏噓可惜他的逝去。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7/16
閱讀科幻小說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點
是赫然發現人類世界的軌跡,竟朝著小說中設想的未來前進
回想起年代久遠的科幻作品中提及的科技,如同預言般在今日成真
那麼發生在今日科幻小說中的未來,是否就是人類不可避免的前景?

伊藤計劃《虐殺器官》是一本非常令人意外的科幻作品
從書名、封面原以為此書就是充滿暴虐、血腥的戰爭小說
確實,其中不乏血淋淋的作戰、屠殺場景
但更多的內容,卻是涉及「人」的存在與思想

伊藤計劃在《虐殺器官》中
以大量的內容描述了克拉維斯思索關於生死、關於源自工作的罪與良心的交戰
也包含了與來自死者國度的母親的對話
及和露西亞、約翰‧保羅等人對人類思想行為與生物進化議題的討論
同意關閉車禍母親的生命維持裝置是殺人行為嗎?
接受國家的指令,接受殺人是為了防止更多人被屠殺的觀念而殺人的行為該如何論斷?
為了完成任務而對一旁遭到屠殺的人見死不救,這樣的罪又該怎麼衡量?
以武力或暴力牟取的和平,還是和平嗎?
伊藤計劃描述的人類未來,也讓人憂慮
戰爭變成一種商業活動,打仗可以委外、監獄可以外包
連國家重建也可以委由民間企業承攬—It’s All About Business!
甚至是未來的世界,人類需要犧牲某些自由,才能換來不受恐怖攻擊威脅的安全生活
小說中的各種生活認證,是對自由、隱私的限縮、但也是一種對人身安全的保障
看似荒謬,但我們卻無法否認,未來的世界極有可能正朝著這樣的趨勢發展
閱讀中不禁自問,我們人類究竟做了什麼
反讓今日的自己,陷入一個被自己發明、制定的遊戲規則所限囿的地步?
我們又將把今日的世界,帶入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語言到底會對人類的行為造成什麼影響?」
雖然我並未接觸過語言學,但對於生活中經常可見的煽動性、暗示性詞彙並不陌生
基本上我相信語言自有其力量,就如同我相信文字、符號可以對人類產生影響
也因此對伊藤計劃在《虐殺器官》裡屠殺文法的設計,個人認為並非完全是空想
(不禁擔憂起我們的世界千萬不要發展成如同小說中描述的那個開始習慣人類大量死亡的世界)
只是令人驚訝的是約翰‧保羅的出發點與克拉維斯立場的轉變
以及相同的做法卻又衍生出不同的後果
克拉維斯最後的選擇,令人玩味~~震驚的同時,也有著理解!
同時這也促使著讀者,重新再思考強權與恐怖份子的定義!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7/16
這本書
很難定義
很難說的故事
好像沒說什麼
又好像說了太多的什麼
感覺很現代又超越了現實
彷彿看了個不太能理解的科幻電影

我想需要抽絲剝繭之後,才能知道到底我們看到了些什麼!

剛開始看的時候,很難知道作者要說什麼,好像是在說死亡這件事,有很多殘缺、遭受破壞的屍體,可是他們又起來行走,然後他的母親指出他也已經死亡,死者一一排隊,他的母親和他也在其中,說的是死亡國度的死者,跟這個他又有什麼關係,原來是他在作夢,他為什麼一直做這個夢。他是誰?

克拉維斯‧薛帕德上尉所屬──特種搜尋群i分遣隊,他所執行的是暗殺任務,算是挾著行使正義的殺手,但是殺人就是殺人,不管你是殺該殺還是無辜的人,說到道德的層面,就有很多爭議的問題存在,而這部份在這裡說了很多,有如哲學的思考,真的讓人相當頭疼,說到了士兵面對殺敵人的心裡狀態可能壓力比較沒那麼大,因為士兵遇到的敵人是隨機的,不會認識對方,但是暗殺的對象是有較清晰的形象,一個研究過的敵人,那種壓力就大很多,是說這裡還是一個感覺好像是為了拯救某些人的作為,那如果是被買凶的殺手,不就壓力更大囉,可能不一樣的是有善良的心和只為金錢作事的不同。

因為工作的關係,克拉維斯常夢到被他殺害的人的慘狀,醒來之後,他又要去進行下一個暗殺任務,比較常提起的是,同一隊裡粗線條的威廉斯,本來還有常指著大腦說這就是地獄的艾力克斯,但自從艾力克斯自殺之後,克拉維斯又想得更多了,他們經常到世界各地,處決屠殺很多自己人民的將軍,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而有些當初還是個有著和平理想的國家,原來是某個美國人約翰‧保羅,用了所謂屠殺的語言、屠殺的深層文法,讓這些國家造成內亂,而這約翰一直利用躲過所謂的認證來躲過暗殺。

露西亞‧修克羅普是約翰‧保羅的女友,以教導外國人捷克語為生,克拉維斯用了個假ID名為查爾斯.畢修普這個廣告代理商的身份跟露西亞學捷克語,藉以接近露西亞;也因此克拉維斯被約翰所幫助的組織逮到,見到了約翰,知道約翰的屠殺深層文法造成了世界的紛擾,之後會引發什麼樣不可收拾的情況嗎?要很有耐心地看下去。

是什麼時代?

有很多高科技的東西、規定是我們現在沒有的,有侵入鞘、飛天海苔、鳥腳代步機、人工肌肉、奈米顯示器,還有經常出現的副現實,場景是科幻片無誤,實質還有很多要討論的。

真實與夢境的轉變
虛幻而非實際
過去現在未來模糊地進行中

這裡的世界,「認證」是很重要而必然的事情,對於自由而言,這是一種不自由,因為不管到那裡都要認證,就連叫披薩付錢都要認證,一切行動被掌握住,但是在那樣的環境,相對比較安全,受到約束而享受到活下去的自由,與自由的國度卻會陷入沒有活下去的自由,兩者比較起來,大部份的人應該會選擇前者,自由與不自由都很難選擇,有好也有壞,不過只要是在這世界上,壞的總是比較多的,這世界並沒有真正的自由。

就像是人們有言論自由,卻不能自由地說出某些事實,例如你討厭誰,討厭某些人的作為,都不能自由自在地說出來,你只能心底深處詛咒那些讓你不自由的人,就是不能表現出來,不然你可能引出兩邊極端的人對你的認同或批評,最後又要為了那些紛爭向人道歉,也只不過是想抒發某種情緒,說說心裡話,連自己的FB都要隱藏自己,真是沒有自由,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的不自由,讓人們得以比較平靜的過活,很多時候,總要有人忍讓。

以不自由得到自由,自由卻不自由,這是在繞口令嗎?到底什麼是自由?能用自由換取自由嗎?

很多事情,即使到了再久的年代,仍然沒辦法消除,例如歧視、貧富差距,最可怕的是戰爭。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7/11


這作者處女作的文字與思緒架構與論調都很有意思,應該是作者本身自己培養形成的獨特邏輯和哲學想法,雖然第1-2頁有著血腥畫面與死亡後荒涼夢境的開頭,搭配《虐殺器官》的書名,感覺一定很恐怖殘忍、泯滅人性、滿是變態虐殺的劇情,不過,別給開頭這幾個有如落日殺神肆虐過的場景給嚇著了,比較起作者更想多加描寫的主題,這個只是血色裝飾的華麗序曲,為小說增添一抹異色背景布幕,最高段的是兵不血刃,殺人不用自己動手,人本來就有自相殘殺的潛能,重點是該如何激發群體產生虐殺的想法,最後成為實際執行殺人者?本書最精彩的地方是結尾,真正掙扎批判的都在內心深處裡,產生抉擇與心靈的最後良心對話,還有最終依據目的選擇手段的方法。

男主角-克拉維斯‧薛帕德,小時候父親持槍自盡,是母親含辛茹苦帶大,現任美國特種搜尋群i分遣隊的上尉,專職找人與暗殺工作,常常搭乘先進的飛行器與生化保護裝置(侵入鞘),潛入到許多落後國家或地區執勤,只是他的四人小隊最近幾次分派暗殺約翰‧保羅的任務,全以失敗收場,因為他們抵達情報收集分析後的預定現場時,約翰‧保羅早就失去蹤跡,也更加發現只要有約翰‧保羅出現的國家或地區,動亂屠殺一定如影隨形,這中間的關聯性,引起克拉維斯‧薛帕德上級的注意,所以他們決定化被動為主動,從跟蹤約翰‧保羅的女朋友-露西亞開始.....

看到《虐殺器官》的結尾,忍不住"哈"一聲,難怪日本作家要以美國政府的立場以及美國人為男主角,做為小說的架構主幹,原來一開始就打算以嘲諷做為最後的底牌與小說結束前的高潮,暗諷美國強權常常打著維護國家與百姓安全、世界和平的口號,一直專行某些見不得光的手段與行動,若是名不正、行不易,還可外包給提供傭兵服務公司處理,最後,終究自XXX、自XXX,嘿嘿~~雖然很想寫清楚,但是不能爆雷。

這本小說字數其實不多,但是讀不快,感覺作者試著要在小說裡探找多方主題,所以,每隔幾頁得停下來想想再想想,因為許多的對話與做法,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去思考對話的背後意義與緣由,以及更深層的寓意,這樣想有沒有道理?更會去思考若是我的話,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或許答案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激發多方思考的能力,多練習由此判斷事務的眼光與角度,也難怪小說裡的文字這麼獨特又易於辨別,只可惜作者活到34歲就英年早逝,真是天妒英才。

《虐殺器官》探討的主軸之一,有試著說服讀者:語言也是一種自行演化的"器官",而且每個語言裡有暗示屠殺的文法,只要找出規格,即可藉由隱含意味的口號或言語,讓說那個語言的國家或地區開始暴動,至於為何要採取這樣子的行動,背後的動機也是作者發揮長才精心布置的戲碼,另一個主軸是探討"以暗殺停止戰爭"和"以戰止戰"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與可行性,這個幾千年戰爭領導人不斷採取類似的做法,但是一直被認定為殺人的犯罪行為,不值得採用,(就像有人會問如果殺一個人可以救一百萬人或一千萬人,你/妳會不會因此去殺那個人?)因此,引起的爭議不斷。

第三個探討的主題如同電影阿湯哥主演的關鍵任務裡的場景,無論走到哪裡,都需要隨時做身分ID的掃描與判定,為了國家與社會安全,政府要求人民犧牲部分隱私權,只是這樣子就能全面防堵犯罪與恐怖攻擊嗎?很難講,但這卻是政府勒索人民很好使用的手段,第四個探討的主題是戰爭(殺人)症候群,殺人的理由再冠免堂皇,做再多的心理諮詢與協商,死在槍下的老女老幼,再也不會醒來,良心的譴責與對決,日日夜夜啃咬著戰士們的內心,如何面對這些凌遲而不崩潰或投降,甚至以死亡做逃避與終結,這才是最重要。

《虐殺器官》是第二本試讀台灣東販出版的日文翻譯小說,與第一本《Coffee blues:弓島咖啡事件簿》,比較起來,哲學式戰爭手段的暴虐行為V.S.咖啡館裡推理輕小說,如同天南地北,差異非常大,但是一樣各有特色、精彩有趣。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7/08
作者在故事的進行中,搭配了很多心靈上的探討,尤其是主角內心世界的想法,特別的是主角部隊中的這些成員,都是利用高科技來消除自己腦海中的某個部份,來讓他們可以更冷靜清醒的來執行任務,也不會對於自己的行為有著事後的折磨,但其實這並不能完全遏阻他們自我的想法,這一段讀來也是值得令人思考,或許我們處於和平時期,無法體會在戰亂時代中人命如同草芥的感覺,但這樣讀來才讓人更覺得和平的珍貴。

這本書真的不是很容易讀,但不影響它的精彩與想要傳達的東西,作為一部科幻小說,裡面的某些科技相信在未來就會有可能實現,比如說像是消除腦海中某些記憶之類的情節,在很多小說中已經常常可以看到,相信也會有成真的一天。而到那個時候,希望各種創新的科技,是為人類帶來光明,而不是將人類推入毀滅的深淵!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7/04
死者的國度經常來造訪我,它總是喀吱喀吱地抓傷我的一顆心,然後又隨著我醒來而離去。
伊藤計劃 Project Itoh ------ 一九七四年十月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二○○九年三月二十日肺癌病逝,得年僅三十四歲,為一早夭的天才。
二○○七年六月以長篇小說《虐殺器官》出道,入圍第七屆小松左京賞決選名單。儘管是沒沒無聞的新人處女作,但引發極大迴響,在《最想看的SF!2008年版》中獲得「最佳科幻小說」第一名,在「第一屆PLAYBOY推理大賞」中也贏得第一名殊榮。
(資料來源~~網路)
在網路上搜尋到這樣一段關於《虐殺器官 (虐殺器官 )》作者------日本作家伊藤計劃 ( Project Itoh ) 的生平介紹。
R.I.P
特別是當一口氣閱讀完台灣東販即將在7月出版中文翻譯本的伊藤計劃在日本文壇出道處女作長篇小說《虐殺器官》。正在心中暗自期待著要一定要繼續follow伊藤計劃自《虐殺器官》往後的作品時,讀到這樣一段作者資料,說實話,心裡的不捨只有一點點。
能像櫻花那般在最燦爛絕美時死去,是日本人莫大的追求與光榮------用來形容我對伊藤計劃作品的感覺,恰恰好,那樣的不帶一絲牽掛,卻為自己在日本和世界文壇留下一個奇蹟似的流星劃過的痕跡。
「人們只會看自己想看的東西。」
厚厚一本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上面這句話。
以前我讀書,其實沒有那樣特別在意作者,與其說我在意作者,毋寧說我更想讀到的是一個絕妙或感人的好故事。對於作者在累積寫作經驗這個部分,其實過去我很少注意。
直到最近因為某些緣故,我開始注意所謂某某一位作家的『創作歷史』。想當然爾,幾乎可以大膽地說,無論中外,九成五以上知名作家的處女作品其實都藏著一股掩不住的青澀------那樣不是不好或討人厭,而是,那更對照出那其中只佔了不到百分之五的天才型作家的令人驚嘆。
由台灣東販出版在2015年7月出版中譯本的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更是如後者這般,令人絕鼎的驚艷。
通常從一個作家寫作的格局,是一種檢視作家深度的方式。
青青澀澀的處女作雖然也能令讀者接受,但倘若格局完整宏大,具備到像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這樣的大格局,那就讓人忍不住要推算一下,作者創作時究竟是多大年紀------通常讀者們會認為,寫作的格局必然靠時間與經驗累積。
那《虐殺器官》呢?從資料來推算,時年32歲的伊藤計劃要寫出如《虐殺器官》一書史詩般的故事,著實不易。
有人將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歸類在科幻小說中,我讀來時卻不這麼想,當然『科幻』的基本元素,的確構成了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但,除此之外呢?
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藉著第一人稱『我』,一名任職於美國情報部隊暗殺小組的成員薛帕德上尉,聽著他娓娓道來這幾年任職情報部隊發生的種種事情,不只滿足了讀者對於未來先進科技的科幻想像,關於國際局勢、政治折衝、甚至身為『暗殺小組的成員』在執行任務時的種種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思辨,讓讀者在享受感官衝擊的同時,隨著故事的起伏跌宕,而有更深層的人性觀的思考。
殺人,對不對呢?
為國殺人,又對不對呢?
如果為國殺人的對象正是惡意引起其他國家發生大屠殺的領導者,那又對不對呢?
試想,單純『殺一個人』這件事的層次,如果從社會新聞版移到了國際情勢版?
如果殺人這件事,從你我他的個人小恩怨,提升到國際人道救援的層次呢?
那麼『殺一個人』可能從需要被接受良心譴責和大眾鄙視的目光,180度地變成一樁甚或可以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光榮事蹟。
同樣是殺人,同樣不把生命當成生命尊重對待,由於局勢不同,所處的空間時間不同,狗熊與英雄可以互換。
但,這樣又真的可以成為公然殺人的絕對藉口嗎?
好像也不全然是這樣。至少在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一書中,關於『殺人』,它給了讀者幾個思辯的方向:
因為這個人犯法,所以他應該被殺。
因為這個人傷害了太多無辜的生命,所以他應該被殺。
因為我想保護我深愛的家人與愛人,所以他應該被殺。
還是......,其實以上都是藉口,其實只是那麼單純------因為我想殺人,所以他應該被殺。
同樣的《虐殺器官》,同樣執行殺人命令一事,卻有不同層次的思辯空間。
一個人可以拿著這些轟轟烈烈的藉口去取另一個人的性命嗎?
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一書,除了有大格局的探討國際武力使用倫理的議題之外,其中還穿插著主角『我』薛帕德上尉生命中的小我事件。
他為因車禍而仰賴維生系統的母親下了拔管而死亡的決定。這個小我的、對生命的決定,穿插在《虐殺器官》一書的大格局中,特別吸引我的目光。
自幼親眼目睹父親舉槍自殺,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到長大。父親的自殺,讓薛帕德上尉對生命、殺人、死亡等等關乎生命倫理價值的議題,從小就有著比一般人還要多的思考。
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一書來到最後一段落,對於結束母親生命深感愧疚的薛帕德上尉接到一封信,那是一份資料裡,有著亡者對自己一生敘述的傳記。薛帕德上尉驚訝地發現:
媽媽的視線,以及經常注視我的那個觸感,並不存在於傳記之中。媽媽的傳記,幾乎沒有關於我的記述。就像是媽媽的傳記背叛了我孩提時代的記憶。
傳記以最低限度的篇幅,零星地提到有關於我的一些事情。媽媽的傳記中絕大多數都是關於爸爸的記事,不是還活在世上的我,而是那個打穿自己頭部,突然從媽媽人生中消失的爸爸。
媽媽並未看著我。
………
每個人的故事裡,都穿插著其他人的故事。我的故事中,包含著媽媽的故事………。但是,在母親的故事裡,卻幾乎找不到我。
穿插在整本伊藤計劃的《虐殺器官》的小故事,相較於原本故事的那樣微不足道的份量,卻又有那樣絕對徹底的令人心碎。
於是,幾乎有著和薛帕德上尉母親一模一樣的媽媽的我,在最後那一頁,再也忍不住閱讀中強壓抑住的所有情緒,淚水潰堤而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