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324
4.5 /5
12位讀者評分
5
50%
4
42%
3
0%
2
8%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2/12/10
本書的主題獨特,作者葛瑟(奧斯卡金獎製作人,作品有《美麗境界》《達文西密碼》《阿波羅13》《24反恐任務》等)的故事與經歷十分有趣,筆調輕鬆不說教,讀者在一窺好萊塢幕後花絮之際,更能再次受到鼓舞,就像看完一部好電影一樣。
展開
user-img
2.0
|
2016/12/12
看了這本書的書名,吸引我來購買本書。讀了之後覺得內容不是自己所想像的內容。
這是作者自己本身的小傳記,敘述自己怎麼靠好奇心發展自己的事業。
對於如何問問題,就沒有很多著墨了。

好奇心雖然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動力,但作者更擁有敢去做的勇氣。
作者寫信給很多名人,希望可以進行訪談,藉由彼此聊天對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靈感。
藉由這麼多的靈感,寫下許多成功的電影劇本。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7/12
  想讀點不一樣的東西,什麼都好,這個想法一直窩藏在我內心,這股驅動力的源頭來自何處,並沒有清晰的意識去解釋分析與研究。布萊恩.葛瑟是第一個把這源頭說出來的人,他是電影電視節目製作人,更是個樂於說故事的人,他替這股驅動力找到適切的形容──好奇心。
  葛瑟說他之所以能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最大的功臣就是好奇心,重要性高於智商、堅持或人脈,並且把這過程盡可能的在書中表述出來。整個關鍵不跳脫以下流程。
  
好奇心→行動→對話→換取思考的角度

  奧斯卡得獎作品《美麗境界》是我最欣賞的作品之一。我記得當時看完之後,內心深處獲得滿滿的悸動與力量,能把這個故事堅持下來的人,應有不同凡響的洞見,我想葛瑟的好奇心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始終對於「人」保持著高度的興趣。
  當他對「人」產生興趣,就會想盡辦法去接觸,約訪,對話,並在談話中獲益。即使是製作人,也有碰壁的時候,在好萊塢,一個故事沒有被拒絕過,簡直不可能。
  故事裡一定要有「角色」,避免重複製作角色稍微不同但本質上大同小異的電影,葛瑟有一套好奇心哲學。在許多作品中,都有他經年累月訪談下來的人物靈魂。比如中情局局長、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醫生、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歐巴馬、戴安娜王妃、歐普拉……等知名人物。葛瑟發現跟實際的人接觸,從眼神、肢體感受到的能量與憑空想像是有所不同的。情報與秘密工作真實的人談話,使電視影集《二十四反恐任務》精確拍出反恐工作,當時的柯林頓總統說有時候真的很希望像主角鮑爾一樣,能不顧一切採取行動。
  當然好奇心也伴隨風險。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你的好奇,有可能碰到冷漠的人,當葛瑟好不容易約見艾西莫夫,卻被他的夫人一眼識破葛瑟根本沒讀過作品,他們的談話是浪費時間。經過幾次印象深刻的約談,他領悟出訪談的技巧的要項。
(1) 傾聽
(2) 問問題
(3) 把你的點子寫下來
(4) 由衷感謝對方
好奇心的收束也取決在於關鍵的認定上。拍片地點的安全風險,該不該再砸錢,他的想像娛樂公司是否該上市?
如果一度認為這就夠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之外。葛瑟認為問問題的重點必須是得到答案,特別是專業意見。但好奇心的豢養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好奇心因此比勇氣更能戰勝恐懼。
回到好奇心的基礎上,是對「人」的誠懇、同情心與信任。
這也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必需的養成。而葛瑟也使出一項絕招,讓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好奇不已。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7/08
《好奇心》這本書是好一陣子以來閱讀的書籍中最有共鳴,最有感的一本書了。

身為理工宅男,畢業後的工作則是跟電腦打交道,順理成章的一切都要重邏輯,講規矩,每天埋頭跟冷冰冰的機器糾纏,身邊的同事大都也是一樣的阿宅,就這樣日復一日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年紀長了,才默默體會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人脈的經營培養往往是阿宅所缺少的,卻也是最重要的,但光是談人際關係又太市儈,人與人之間如何能有著真誠的互動?又能在互動之間激盪出火花,帶來幫助?閱讀《好奇心》之後,讓我瞬間開竅,恍然大悟。

作者布萊恩.葛瑟是好萊塢知名的製作人,他製作的電影與電視共獲奧斯卡獎提名43次、艾美獎提名149次,可見確有兩把刷子,曾經製作多部知名的電影如《美麗境界》、《阿波羅十三》、《達文西密碼》、《王牌大騙子》等,從名單可以知道這些電影的類別相當廣泛,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上都能取得成功絕對不是容易的事,布萊恩在多年的成功經驗之後,提出「好奇心」是他的成功關鍵,並且實際研究去探索人類好奇心的運作,寫成《好奇心》一書,讓讀者理解好奇心的寶貴,並且分享自己透過好奇心所得到的經驗以及用法。

布萊恩的好奇心運作相當簡單,他並不侷限於特定對象,他對各行各業都充滿興趣,科學家、設計師、醫師、演藝人員、政治人物(對,包括還沒當上總統的歐巴馬)、企業家等等都是他的目標,於是他不斷的安排自己跟他人見面、對話,透過問問題去了解與對話對象相關的種種資訊,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私下的生活,總之,只要是他所不知道。不懂的事物他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去了解,而這不斷去接觸新資訊的過程,總能累積許多的收穫,甚至能讓他能應用在他的工作上,讓他的電影更有說服力。

如他所說,電影其實是說故事的行為,《美國黑幫》沒有涉及毒品及暴行,太平間喜劇《銷魂大夜班》沒有屍體,《美人魚》的重點是愛情故事而非美人魚,關鍵是找到觀眾真正想要的內容,這種種都是好奇心與說故事相輔相成的結果,就是透過了平日好奇的結果,讓他能透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電影劇本,而以不一樣的方式來詮釋動人的故事。

當然,《好奇心》一書中也提到,不是到處探人隱私就是好奇心,聊天的內容範圍需要有所規劃,不能漫無限制的發問,而對於訪談的對象及想得到的資訊也得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布萊恩也有過因為事先沒有做足功課而被打槍的經驗,這些都是好奇心行動執行的注意重點。

雖然《好奇心》一書中,布萊恩列舉了一長串的好奇心名單,但對於對話的內容則大多是點到為止,有些人或許好奇想要知道他的對談方式與內容,但我認為若是要仿照他的作法,每個人應該要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從自己的好奇心出發,畢竟每個人的思考模式、個性、興趣都不盡相同,以自我的方式來問問題,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才能保持源源不絕的動力,才能累積出自己的成果啊。

其實,不要預設立場覺得應用了好奇心就能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只是我們在人生歷練的過程中,或許因為種種原因,有時候會忘記了一些原始的動力,找回好奇心只是找回一種最基本的本能,透過好奇來展開互動,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可以激發我們的靈感,也可以將這些得到的經驗,轉換成自己所擁有的,應用在不同方面學習創造的能力。

讀完《好奇心》不久,正好有個機會和一位認識以久但了解不深的朋友見面,發現加入了好奇心元素的聊天變得特別有趣,話題可以天南地北而絲毫不覺沉悶,原來好奇心從來不曾消失,只要開啟你的心房,好奇心自會破繭而出,帶來滿滿的收穫。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3
台灣人大部份從小就被長輩叮嚀不要話太多,也不要問東問西,所以導致我們表達能力並不如想像中的良好,也因此被抹煞了不少創造力。

好奇心就是讓人充滿各式想像力的開始,也是從問問題開始,也藉由問問題除了找到生命的答案,更發展出各式各樣人生的答案。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1
過去,常會因自己所謂的好奇心而大著膽子問東問西,企圖找到一些自認應該會有的答案,然而記憶所及,我們那些年處在高壓的教育之下,長輩們總是認為「囝仔人有耳無喙」,一直不願意我們問問題,甚至刻意忽略問題,感覺這是在浪費時間,時間該好好花在死背書、考好學校、找好工作就行了,而這就是我國曾經有的教育環境,或許受到近日反課綱的影響,才好奇過去的我們是被洗進去多少知識,到底在裡面我們吸收消化了多少?是否有著轉化作用?



藉由書中作者提到,所謂有能力提出任何問題,可表現在兩件事上面:有探索答案的自由,以及挑戰權威的能力,像是在問:「為什麼是由你來負責?」我想其實我們可以做些深入的思考,是怎樣的好奇心想要去知道對方的一切,非關隱私,而是他們本身為人的態度與氣場,如我想了解八大電視台漂亮有氣質的美女主播,當然需要的更是天時、地利、人和情況下,也許緣分牽引,我們就會進行一場對話,而從口條力的課程當中,我是不是也無形中學會了怎麼去表達,跟陌生人產生不同的互動。



好奇,不是挖掘對方最私人的部分,而是他過去的人生經驗,如知名導演在開拍電影當中,透過觀察與對話能力,也許會注入一些劇本靈感說不定,又或者透過他人的觀點去了解各行各業,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侷限在小圈圈裡,舒適圈看起來很安全沒錯,但視野會逐漸變窄,反而讓創意受限,無法產生更新穎的題材,作者說好奇心是一種催化劑,讓我們可以從醫生、科學家、或者受虐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沒有想到的元素。對許多行業而言,有能力去想像其他人的觀點說不定是一項最重要的策略。



「別讓制度替你貼標籤!」這是自己在《好奇心》這本看到最特別的一句,我們常習慣讓某些制度化過程給我們大小不一的標籤,好孩子、優等生、壞蛋、反派色彩等等,而其實這些並不需要永久貼到腦袋生根,說不定我們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才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方向,只有保持好奇的心態,我們所獲取的訊息來源會更多元且廣泛。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4/05
好奇心是你最厲害的本事,而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

心得主題取自《天下雜誌443期》對票房名導柯麥隆(James Cameron)的採訪內文,自認自己只是一般人,卻總能在平凡中製造一些不平凡,因為,我始終相信自己有那麼一點點的超能力。從小就讓腦袋不停轉的我,再加上過人的活動力,很長一段時間的我被歸類為過動兒或好奇寶寶,因為什麼都問也什麼都喜歡動手。不過,這不是一段偉人傳記的成長歷程,只是一份讀書心得,所以後續既不會出現什麼父母感化,也不該來一位感人肺腑的老師引導,就只是說明自己在閱讀本書時的感同身受。多數的自傳,無非循序漸進的談論著個人成長,但本書採取十分不一樣的敘事風格,圍繞在作者自身的優勢_好奇心,進而讓我們一步步認識這位好奇先生: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本書的編排嚴謹且結構清楚,所以能有系統化的協助我們消收和學習,以下節錄幾段內文的精彩回顧和個人省思。

我在華納兄弟發現了好奇心的價值,於是開始採取有系統的方式,踏上了好奇心之旅。 〈無藥可解的好奇心P.32〉
作者在這段話中,點出了經營好奇心的訣竅:有系統的方法。如同「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所說,做對的事(To do the right thing)比事情做對(To do the thing right)還重要。所以我們若想透過好奇心獲得正面效益,是時候該採取策略了。

因為若要聽到「可以」,唯一的方式就是先不斷聽人家說「不行」。〈警察局長、電影大亨和氫彈之父:從其他人的角度思考P.72〉
勇於面對挫折,就是作者秉持的正向思維。市面上太多談論這塊的書籍報章、心得感言甚至演講主題,推薦近期閱讀的郭瑞祥教授《勇敢做唯一的自己》,一本融合管理和人生的半自傳書籍,很能傳達本書作者較少提及的正向思考。

別讓制度替你貼標籤。 〈好奇心是好故事的關鍵要素P.94〉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在一個理所當然的框架中,作者並不是想要求我們迴避規範或僭越道德,而是別讓這個無形的框架限制住自己,我們都應該更勇敢一點、也更果決一點。

提出問題是關鍵-可以幫助自己、修正點子、說服他人。既使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朝那個方向前進,問問題仍是關鍵。〈好奇心給你高級英雄般的力量P.118〉
包裹在好奇心的背後,問對問題,才是延續好奇心壽命的關鍵,如同經典商業書籍《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很多時候好奇心也不是因為外人的忽視,反而是自己在選擇追尋時迷失了方向,問錯了問題,導致旁人不瞭解你的好奇點,而自己也找不到解答,這就可惜了。

但熟悉是好奇心的敵人。〈每次交談都是好奇心的對話 P.166〉
整本篇幅中,個人其實最喜歡的其實是這段話。因為熟悉,所以我們可能錯過了隱藏其中的蛛絲馬跡;因為熟悉,所以我們可能誤解了言談中的含意;因為熟悉,我們總是一在忽略身邊的人。是故,我們心中都應只有半桶水,以便永遠有空間容納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養分。

這就是品味代表的意思:你可以表達出一種受過教育、有經驗的想法,而其他人可以予以認同或辯駁。〈好品味,以及適時收起好奇心的力量P.186〉
倒數第二章,作者終究還提醒到,再多的好奇心也應包含個人的品味在其中,胡亂問問題並不是一種好奇心的展現,至此也呼應本書書名「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邊所謂的問問題,個人認為可解讀為「問出看似平凡但卻有著個人品味的好問題」。

嚴格說來,其實我們身邊都是滿滿的布萊恩‧葛瑟,差別只在於我們是否曾正視過他和他所帶來的好奇心。「好奇心殺死一隻貓」是耳熟能詳的一句俚語,但究竟誰才是兇手?好奇心本身?問問題的我們?還是回答問題的我們?希望本書不只成為你我架上的一本珍藏好書,也是一起實踐於生活的好奇之旅。

因好奇心而提出問題不只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改變世界的一種方法。〈好奇心的黃金時代P.186〉

書名:好奇心(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
作者: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查爾斯‧費希曼(Charles Fishman)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8月1日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9/08
  在成長過程中有閱讀障礙的布萊恩是如何成為電影界有名的製作人,因為"好奇心"。三十五年來布萊恩親自訪談了不少你意想不到的人物,這些對談全因好奇心推動。布萊恩在大學畢業那年因為好奇心使他得到第一份工作:華納兄弟公司法務助理。因為這份工作,他的人生從此改變。



  從小就是好奇寶寶的他,因為法務助理的工作有機會接觸許多名人,當然他也開始了好奇心之旅。他利用交付文件的時候把握機會和每位文件收件人交談,利用交談來了解他們並且得到許多職業生涯的建議。從擔任法務助理的這年起,布萊恩積極重視好奇心真正的力量。



  和蓋茨這位洛杉磯警員長會談過後,布萊恩有了不同的想法。雖然布萊恩和蓋茨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都是身居要職,但生活的世界如此不同,幾乎沒有交集,看世界的角度也全然不同。於是布萊恩利用了這個發現創造出從不同人物角度為出發點的電影。布萊恩的許多會談在多年後也成為他電影故事構想的來源。



  我也喜歡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也喜歡聽別人談談他們的人生故事,不過我不是總是有好奇心,好奇心有時會突然就跑了出來,而這時就是聽故事的好時機(笑~)。



  好奇心和說故事交織在一起,分別增強彼此的力量。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有了好奇心的推動,我們才能藉由說故事分享學習到的東西。說出好故事最能引起好奇心,所以我們才會在看到好看的書時一頁頁翻下去,想看看故事的結局是如何。每次連續劇在結束前的劇情總能吸引人明天同一時間報到,這些也全是因為好奇心。所以,下次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我有了新藉口,因為我被我的好奇心推動^^



  看這本書時我想到寶妹小時候,有一次,她問爸爸為什麼會下雨,爸爸回答說:因為你不乖,所以天空在哭。寶妹聽完後沒有任何反應。後來她偷偷的把同樣的問題問了媽媽、外婆和阿姨,然後她告訴爸爸:你說謊,大家的答案都一樣,因為雲聚集在一起太重了就會下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可輕看小孩提出的問題。寶妹從小就是充滿好奇心的小孩,為了應付她大大小小的問題,這些年我實在長出了不少白髮啊(明明就是因為年紀長出的白髮)。



  好奇心這本書愈看愈有趣,你會發現生活上有很多地方都需要發揮好奇心,書本的附錄還教你如何開啟好奇心對話。看看這本書,相信你會跟我一樣獲益良多,也會對生活的一切開始充滿好奇心。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8/21

正因為我有旺盛的好奇心,看到《好奇心》的試讀活動,當下激起想要多了解別人怎麼看待好奇心,作者如何得心應手地使用、善用、慎用好奇心,在事業上,能夠達到哪種驚人的成就?在生命裡,能夠創造多少有意思的生活樂趣?馬上寫e-mail報名去,尤其看到我很喜歡的電影與電視影集-《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阿波羅 13》(Apollo 13)、《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浴火赤子情》(Backdraft)、《24 反恐任務》(24),全是作者-布萊恩‧葛瑟擔任製作人出品的精彩好片,在等待出版社公告的那幾天,不斷在心裡祈禱:讓我中吧~~讓我中吧~~所以,能夠搶先在新書出版前,試讀到這本很有意思又具有無限啟發的《好奇心》,完全是Cindy天生的好奇心,驅動我動動滑鼠把報名的e-mail送出去,而這次很幸運入選的原因,不外乎是這幾年來,因為好奇心的緣故,參加許許多多的試讀活動,已經累積了兩百多篇的試讀心得。

布萊恩‧葛瑟是天生應用好奇心源源不絕想出好點子、拍出好電影、不斷開創事業巔峰的好手,年紀輕輕就懂得運用傾聽與掌握好奇心的訣竅,配合即知即行的執行力,先找到無意間聽到好康的法律助理工作,一腳踏進五光十色的好萊塢電影圈,利用遞送法律文件的機會與藉口,親自見到收件者本人,並藉機聊天,如此慢慢累積經驗與人脈,感覺好奇心早就塑造就出布萊恩‧葛瑟無與倫比的個人魅力與不同凡響的人生經驗,閱讀《好奇心》,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應該拓展從平日閱讀群書獲得滿足的好奇心(和作者的習慣恰恰完全相反),多多跨越到培養與人面對面聊天交談的習慣,覺得我的親和力夠,卻似乎有不太會找話題聊天的小障礙,Cindy正努力說服自己把"人"當成是一本精彩的書籍,絕對值得好好深入探索與交換心得,有機會應該多多創造機會,向每個行業裡的傑出人士討教與請教,有榮幸得到指點的幾句話,或是指引前進的方向,或是幫忙推薦或介紹,就是一輩子了不得的收益了。

見到布萊恩‧葛瑟列出一長串訪談過的名單,實在太驚人又好羨慕,現在已經與世長辭的名人不算,無論哪一位我這輩子有幸見到一面,要到簽名,都算運氣很好,好幾天會興奮不已,沒想到他竟然能夠有機會親自拜訪,與本人自在聊天,無論訪談的結果是否有達到他的預期,或是初次見面聊得忘記時間的流逝,或是自此開啟雙方合作的契機,或是碰壁-談不到十分鐘即結束會面,真是佩服他不屈不撓的決心與毅力,書中作者分享很多訪談的奇聞軼事,為閱讀《好奇心》增添許多的樂趣與笑點,不過,成功訪談背後花費的努力與心血,更是值得學習仿效的地方,尤其學會"運用好奇心打敗「不行」",所以,絕對不要忘了本書最後的附錄-如何開啟好奇心對話,裡頭有一些教戰守則,可減少嚐試錯誤的摸索過程,布萊恩‧葛瑟已經站在許多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現在出書來造福大家,怎麼不趕緊仔細拜讀,爬到布萊恩‧葛瑟的肩膀上看世界呢?

一直以來,有機會一定買票去聽世界前一百大的樂團來台演出,或是有名音樂家的獨奏會,若是我有機會與《從A到A+》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或是《槍砲、病菌與鋼鐵》作者-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或是《看不見的新大陸》的作者-大前研一碰面,事前要我K這些作者的英文原著,我也甘之如飴,但是也不能光待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圈-書籍與音樂,也來多找找不同領域的專家,陸陸續續整理出我的訪談名單。

好奇心與EQ(情緒智商-面對情緒時的處理能力)、AQ(逆境智商-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一樣,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布萊恩‧葛瑟光靠著"免費"的好奇心,改變了小時候有閱讀障礙的困擾,長大後為自己走出一條不同的璀璨人生,其實我們平常多多少少都會運用到好奇心,只是台灣一直以來稍嫌填鴨式的教育,與家長偶爾不耐煩的應對方式,硬生生壓抑住小時候那個愛問問題的自我,現在有個活生生使用好奇心功成名就的案例,請家長們來看看這本《好奇心》,以後面對小朋友的詢問時,就不會擺出塘塞的或問這個沒甚麼用的態度了。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8/21
原名:《A Curious Mind: 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2015)


P.7 無論你對好萊塢電影製作人的生活存有甚麼想像,可能都是我的寫照。我們手邊經常同時製作十多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工作內容包括與演員、編劇、導演、歌手見面。我人還沒進辦公室,經紀人、製作人、攝影棚負責人、明星打來的電話就開始響起,往往一直到回家的路上都還在聯絡事情。我搭飛機視察電影場景、審核預告片、踏上紅地毯參加首映會。
我之所以能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最大的功臣就是好奇心,其重要性高於智商、堅持或人脈。好奇心為我所做的每件事注入了能量和洞見。我熱愛演藝事業,喜歡講故事,但在愛上電影產業之前,我老早就喜歡當個愛發問的好奇寶寶。對我來說,好奇心彷彿開啟了一切的可能性,簡直可說是我成功和快樂的關鍵。


商周邀約的這一本年度「商業理財類」重點新書,吸引力確實非同凡響。讀起來不僅讓我獲益良多、頗具啟發,也具備趣味性。本文由於記錄了大量精彩內文筆記所以長度不短,但誠心建議朋友們耐心一點讀完它,一定是會有收穫的呢。作者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是何許人也?或許您跟我一樣不知道他是誰,但一聽到他所製作的電影、影集《美麗境界》、《達文西密碼》、《阿波羅13》、《決戰終點線》、《24 反恐任務》…等,肯定便耳熟能詳了!是的,《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本書就是這位創意十足的好萊塢金牌製作人,要傳授給我們的獨家秘方成功學!


P.17 我當時只有二十三歲,但是充滿好奇心,很快就發現我不僅能在比佛利山見到這些厲害大人物,還可以坐下來與他們交談。我會很謙恭有禮,交付文件給當事人,由於那是七零年代,對方通常都會說:「進來喝點東西!喝杯咖啡吧!」我會把握這些時間來了解他們,有時候還會得到一點職業生涯上的建議。我從不曾藉機要求對方給我工作,基本上我從沒提出任何要求。


P.21 如果對工作感到厭倦,好奇心可以為你伸出援手。如果感覺少了創意或動力,好奇心可說是一帖良藥。好奇心能幫助你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憤怒或沮喪的情緒。好奇心能給你勇氣。但光憑好奇心當然不夠。若要有效,至少必須搭配另外兩項關鍵特質。首先,要有能力把焦點放在問題的答案上──對於你感到好奇的事物,必須全盤吸收相關資訊。我們都認識一些提出好問題的人,他們在說話和提出這些問題時,似乎非常投入、精力充沛,可是等你回答時他們就心不在焉。第二個特質是願意採取行動,例如登陸月球。


現年64歲的葛瑟書名便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讓他成功的不二法門就在於「好奇心」。好奇心?聽起來似乎真的沒有多了不起耶。不過實際上就連我熱愛不已的日本三大才女作家之首的山崎豐子,在《再也沒有比小說更有趣的了:山崎豐子自述作品3》這部自傳裡所收錄的訪談中,她就強調了自己寫作的泉源就基於對小說這件事的「好奇心」。英雄所見略同的兩代名家都抱持著相同理念,畢生也從事著大量且密集的「採訪」交流,而讓他們發想出諸多以真人實事改編的驚人作品成就不凡。好奇心,似乎還真是小看不得?


P.31 有創意的想法不必遵循一條敘事般的直線。你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熱情,可以跟隨個人經驗或腦子裡任何稀奇古怪的想法,在好萊塢這個世界裡,好點子就有價值──沒有人在乎一個點子的靈感是來自於昨天的某個想法,還是十分鐘前的對話,只要是有趣的點子,根本沒有人在乎它從哪裡來。

P.34 訪談幾乎每週一次,我的目標是至少半個月一次,我為自己訂下的唯一規則是:談話對象必須來自電影和電視以外的世界。我的想法是不要再花更多時間在每天共事的這類人身上,因為我很快就發現,娛樂圈的圈子相當與世隔絕,我們往往只跟自己人交談,很容易把電影、電視認為是真實世界的縮小版,這種觀點不僅偏差,而且只能製作平凡乏味的電影。隨著我事業蒸蒸日上,變得較為忙碌,我會指派一名員工協助安排,《紐約客》雜誌曾特別刊登一小短文張描述這項職務內容,就是後來所謂的「文化專員」。


葛瑟踏向好萊塢的成功第一步,其實就來自他的好奇心。他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總愛纏著家長問各種她們可能答不出來的問題,好奇心是他每天接觸世界的重要方式。葛瑟在大學畢業後暑假的某個下午,公寓中偷聽到窗外兩個人的對話,知道了華納兄弟公司法律助理有職缺的事情,於是他進入這間電影公司,與好萊塢七零年代的電影業人員有著非常多能夠碰到面的機會。而那個年代的名人們沒有現在的重重護衛,也似乎更願意和葛瑟這樣的「快遞小弟」聊聊天,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好運與他的性格,讓他得到非常多實用的建議,也讓葛瑟發現自己的「天職」,就此他從法學院的角色轉換到娛樂產業,而且他更將好奇心進一步地發揚光大,安排了滿滿的「好奇心訪談」,去認識更多的人。他的眼界犀利,早早就發現這件成功人士的共通點:不要受限於業界同仁的看法。於是他的訪談對象遍及各行各業,他不斷地去學習、了解著其他成長、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人類,並因此得到源源不絕的創作題材!


P.45 在娛樂圈工作需要大量的自信,你必須信任自己對於電影和電視節目的點子,你很快就會發現,無論是對任何電影公司、投資人或主管而言,最安全的回答就是「不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竟然還能製作出電影,常讓我感到驚訝不已。要是一聽到「不行」就氣餒,就無法在好萊塢闖出一番名號,因為不管你的點子多有價值、或是過去的紀錄有多輝煌,對方還是會常常告訴你「不行」,你必須要有繼續向前的信心,這條法則放諸四海皆準。我的自信來自好奇心,沒錯,問問題能為你自己的點子建立信心。

P.148 我每天要跟亮麗、迷人、魅力十足的演員合作,這些人的工作就是要說服你相信他們,具備這項能力才足以成為偉大的演員,也就是說,要有能力向觀眾施魔法,讓他們相信你演什麼像什麼,傑出的演員非常有說服力。但如果你稍微停下來想一會兒,會發現要雇用這類人實在很難,演員很難管理,因為他們經常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他們的才能就是說服你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看世界,打從一開始你就是因為這項才能才雇用他們。


要在好萊塢這個世界頂尖的娛樂產業天堂混出名堂,可一點都不簡單,身旁的人都是來自全球的自信精英族群,你在裡面一定要有幾把刷子,憑藉實力才能協調完成工作。葛瑟也不斷強調,他在這一行一天到晚聽到就是滿滿的「NO」,無論他的創意再獨特、實績多豐富,在謹慎面對每一個CASE的出資人與公司眼前往往還是會先被拒絕。聽起來有些令人喪氣,但葛瑟總是會正向地思考,知道從這個切入點不行,那麼該換由哪一個切入點去說服他們。電影《美人魚》在沒有任何人看好、同時期還有更有名的明星去演的同類型作品來搶市場這種徹底不利的情況下能締造奇蹟,這中間的曲折離奇故事,就夠讓我們讀得夠暢快過癮的了。我們通常從媒體中容易得到明星的八卦,但像本作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好萊塢製作人生態,才是真正珍貴的資訊。


P.56 我們都受限於自己的思維方式,被困在自己與其他人打交道的方式中,我們習慣於自己看到的世界,往往因此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對於以找尋故事題材然後在電影、電視銀幕上說故事維生的人而言,這種狹隘的觀點可說是既危險又無趣。我每天運用好奇心其中一的重要方式,就是透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讓我不會錯過其他看世界的角度。

P.62 我在華納兄弟工作時,希望自己每天至少認識一個演藝圈的人。擔任法務助理一年後,終於說服了沃瑟曼和我見面。就好奇心對話的角度而言,這次建面對二十三歲的我算是一大驚人的成就。沃瑟曼是美西亞音樂集團的老闆,也是塑造現代電影產業的關鍵人物,例如現在投入鉅資製作重量級電影的點子,就是他提出來的。他製作的電影包括《大白鯊》、《E.T.外星人》、《回到未來》、《侏儸紀公園》等。我去見沃瑟曼那一天,他無疑是電影界赫赫有名的第一把交椅,而我不過是個沒沒無聞的小卒。那天,他告訴我:「假設成為製作人的方法有十幾種,包括有錢、認識有錢人、有門路、有朋友做這一行、成為明星或編劇的經紀人等,能成為製作人的方法有十幾種,你卻沒有上述任何一種。你沒有影響力,真的甚麼都沒有。但是想要在這個行業出人頭地,唯一的方法就是擁有自己的素材,你必須擁有它。你必須想出點子,因為你甚麼都沒有。」


偉人一定有種能夠洞燭機先的眼光,搶在他人之前做到一些別人還沒想到的事情。葛瑟他多次說,「好奇心」這個在大眾認知裡算不上太好的名詞,卻成為他能夠在好萊塢殺出一條血路的關鍵,他將自己的天賦、專長,做到了職業上的實際運用。他發現了要從其他人的生命中吸取點子養分這個重要環節,於是他徹底地執行了獨創且有趣的好奇心訪談,與各個人物交流溝通。奠定現代電影產業的泰斗沃瑟曼就是其中一位大人物,他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產業求存,人脈與經驗都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點子」!葛瑟更進一步地去執行,自己沒有點子,就從他人身上汲取這個想來容易、實踐起來卻有不少難關的法門。於是,諾貝爾數學家約翰.納許的人生成為《美麗境界》、三位太空人登月任務的英勇事蹟成為《阿波羅13》、知名嘻哈歌手阿姆的奮鬥成為《街頭痞子》、消防隊員的採訪成為《浴火赤子情》...是不是很意外,原來拍出名留青史的好電影,其實沒有那麼困難!比起空想,世界上就有很多故事等著你來挖掘。


洛杉磯警察局長達瑞爾.蓋茨,這位傳奇人物因創建現代警察特殊武裝突擊部隊(SWAT)而聲名大噪,他還為美國各大城市的警察局,示範如何採行更軍事化的運作模式。在八零和九零年代初期的洛杉磯,蓋茨局長擁有的權力無人能出其右。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我跟他吃午餐的前一天,法院宣布了一個消息,先前四名洛杉磯警察因武力毆打羅德尼.金,有錄影帶為證被捕入獄,他們四人在這天獲得無罪開釋,於是整個洛杉磯開始大暴動。許多建築物慘遭祝融,社區居民被洗劫一空。突然間洛杉磯陷入一片混亂,自從一九六五年發生瓦特暴動後,三十年來不曾如此。洛杉磯警局正好是此次亂源的中心--因為它恰好是整個事件的起因,而且也必須負責制止暴動。由於蓋茨大力推行軍事化值勤風格,才會引發羅德尼.金一開始被員警毆打的事件。我想蓋茨那天早上肯定忙翻了,午餐一定會取消,但是沒有--照常舉行。

P.211 卡斯楚知道大大小小的事,大至古巴各區的天氣,小至古巴家中燈泡所需的瓦數,他可以細數與這個國家、人民、經濟相關的一切。

P.216 2005年那天下午,我本來可以去見參議院許多有趣的人、或華盛頓特區許多重要人物,當時歐巴馬根本不是重要的參議員,在政治舞台上更沒有勢力,為什麼我會選擇與他相約碰面呢?我在電視上一看到歐巴馬演講,就像其他看到演講的人一樣,立刻深受吸引。對我來說,他的溝通技巧屬於另一種類型,就像是拳王穆罕默德.阿里的拳擊技巧,他像在魔術表演,一種修辭學的魔術。我覺得歐巴馬演講的方式就像是其他人眼中阿里的拳法一樣,無人能出其右。他的話語能激發情緒,效果與影像如出一轍。他非常熱烈歡迎我,全程十分專注。通常忙碌的重要人物在交談時會不時看錶或電子郵件,一心多用,似乎同時忙四件事。可是歐巴馬一點都不會分心。


也因此,《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本書的另一個重大看點,當然就是葛瑟與我們熟悉的那些各界名人交流,從他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人,挖掘他們的特點、優勢、成功之處,這是平面媒體上所可能無法揭露的另一面,是葛瑟用心採訪後的發現,以及轉換在這本書後所帶給我們的更深層體悟。而在閱讀的過程,讀者我們也彷彿跟著參與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在這本書裡出現的名人小故事真的很多,除了上述有列出的歐巴馬、卡斯楚、蓋茨,竟然還有全球首富、氫彈之父、黛安娜王妃等重量級人物。跟這些名人對話絕對並非每次都收穫滿滿,相反的也會有人對葛瑟冷淡至極、讓他受到挫折,但我們也可以看到葛瑟的高EQ,會迅速地在這段看似沒有用的對話中,汲取到還是產生效能的養分,十分高明。曾讓他受到打擊的科幻名作家艾西莫夫夫婦這段面談流程,就很值得讀者閱讀時警惕。


而在這本書最後其實還附贈了好多頁的「訪談名單」,就像是很多小說最後會附的參考資料一覽表一樣,附上了厚厚的訪談名人錄。仔細觀察這份名單,也會看到很多沒有辦法出現在這本書主軸裡的遺珠之憾,真是可惜啊,突然也期待起葛瑟可以出版《好奇心》的下一集,揭開更多他們不為人所知的神祕面。他的這份名單有麥可傑克森、柴契爾夫人、運動迷都很了解的LBJ、庫班(達拉斯小牛隊老闆)、小威廉斯、以及我們可能不知道名字,但他們有著顯赫成就的人:約翰.哈格羅夫(農業科學家,曾在哥倫比亞遭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毒品游擊隊綁架,電影《千驚萬險》即取材於他的經歷。)、威爾.萊特(遊戲設計師,開發出《模擬城市》和《模擬市民》等遊戲。)


P.125 赫伯特.艾倫是位投資銀行家,每年愛達荷州太陽谷著名的「太陽谷會議」就是由他所創辦。許多年前他告訴我:一天中最難打的電話要先打。這可能是那個你怕會帶給你壞消息的人,可能是你必須傳達壞消息給他的人,也可能是你想見但對方一直避而不見的人,也可能是你想見但對方一直避而不見的人。艾倫的重點是,這樣的任務不會因為到了中午或下午四點半就變得比較不可怕,情況正好相反,原本只會帶來少許的焦慮,卻因此讓你一整天蒙上一層陰影,無法專注、甚至降低效率,絕對會讓你受到影響。「最難打的電話要先打」這句話跟好奇心不全然相關,跟決心也不全然相關--跟兩者只有一點關係。它強調的是一種勇氣,一種個性,就算你百般不願意,也要確實面對必須做的任務,然後動手處理。

P.202 卡爾.馬克思稱宗教為「人民的鴉片」。他的意思是宗教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足夠的答案,好讓人們停止問問題。每個人都必須小心,網路會麻醉我們,而非激勵我們。如果這些問題從沒有人問過,你就搜尋不到答案,你也無法透過Google搜尋新點子。網路只能告訴我們已知的事。


成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都在說明了「集思廣益」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更何況當你集結意見的對象都是一些菁英份子,能得到的情報資訊當然更為可貴。在訪談中葛瑟得到很多無可取代的內容是關於人生的「態度」,這也是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無論是在工作中最好先把最困擾的事情給完成不要逃避它、或者是不要太過依賴網路的便捷而讓自己失去思考能力。這些概念都是知易行難,倘若我們願意下定決心去做,肯定也是大有幫助。


P.71 我們生活的社會日益沉迷於「創新」和「創意」。二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九五年,美國媒體每天提到「創新」的次數為八十次;每天提到「創意」九十次。才過了短短五年,提到「創新」的次數每天快速增加為二百六十次;「創意」每天出現一百七十次。到了二零一零年,「創新」每天出現六百六十次,而好奇心出現在媒體的次數只有它們的四分之一。美國較具規模的大學會在線上資料庫列出「專家級」的教職員名單,以供媒體和企業諮詢。麻省理工學院列出九位創意專家,二十七位創新專家,至於好奇心專家呢?零位。史丹佛大學列出四位創意專家,二十一位創新專家,能談論好奇心的呢?零位。雖然創意和創新不可或缺,卻很難衡量,甚至幾乎不可能教導。你有沒有認識某個缺乏創意或創新能力的人,因為修了一門課之後,就變得有創意和創新能力呢?好奇心不像創意和創新,它本質上更容易取得、更民主、更容易看到、也更容易運用。好奇心其實是激發創意的工具,也是提供創新的技巧。


P.160 我認為提出問題是尚未受到重視的管理工具。但如果這不是你平常與人互動的方式,則需要有意識的努力才能改變。這種文化最關鍵的要素,在於你不能光是連珠炮似的拋出一堆問題,就像警察辦案或律師在法庭上交叉詢問。我們提出問題的目的,不是為了一直聽自己問問題。提出問題的文化有兩個關鍵要素。首先是問問題的氣氛,在提出問題時,語氣或臉部表情不能表現出你已經知道答案。其次,問問題時不要不耐煩,讓人覺得你迫不急待要問下一個問題。問問題的重點必須是得到答案。問題和答案都必須讓一項計畫或決定能有進展。你必須聆聽答案。


葛瑟有多麼看重「好奇心」這回事?他甚至仔細地去調查了媒體記錄與大學學科,以最實際的數據告訴我們,人們注重創意、創新,著魔般地強調它們的好,卻完全忽略了好奇心,好奇心其實是一切創意的基礎,當你對周遭一切事物感到理所當然時自然不可能有創意。但它們之間有著決定性的差異,正如同葛瑟所言,創意根本無法學習而來,上了再多堂創意課我們都不可能變成大師。創意可以說是一種天分,但沒有天分的普羅大眾,就能夠藉由好奇心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去彌補,去集思廣益,去抓到生活中不被他人注意到的小事,而成為你的創意來源。好奇心是人的勇氣也是權利,更是一種職場上的管理工具。問對的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部屬你所認為的答案,才是真正能夠讓他們成長的指導方式。道理很簡單,也肯定有很多人正在做,但或許他們都沒有注意到,這就是「好奇心」所帶來的優勢與助益。說不定還真的在不久後的未來,好奇心就要成為一門開宗立派的學說了呢!


P.92 相較於其他動物,為什麼人類的智力和社會能進展如此神速?也許讓人類與眾不同的是說故事的能力,我們的好奇心和說故事能力經常自動相連,如同荷蘭藝術大師莫里茲.柯奈利斯.艾雪畫作中的螺旋一般。故事和好奇心像鏡子般互相反射,這兩者讓我們有別於其他生物,而且能成功。

P.199 虎克這樣的科學家不只徹底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從行星的運行,一直到我們身體的生物學,他們還必須是革命份子,對抗外界的輕視嘲弄,以及兩千年來的社會框架。研究好奇心的學者班迪特在聊天時跟我解釋說:「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家之所以不同凡響,其中一個主因是他們提出了一些從沒有人問過的問題。虎克從顯微鏡觀察自己的尿液,這完全是離經叛道,從沒有人想過要把尿液視為科學實驗的主題。」


好奇心其實在我們的上一代、甚至老祖宗前就發揮了它的神秘能力。人類從猿猴中進化、發展文明,學會用火是一個關鍵。那人為什麼不滿足於現有生活,而發現了可以生火,當然與好奇心有著關聯吧。而中世紀那階級分明,靜謐的封閉時代突破口,就是十七、十八世紀的科學革命前激盪。在當時教會看來「瀆神」的科學家之作為,卻是現代人的救星。而那些科學家又是為什麼敢於嘗試他人不所為?自然也就是好奇心。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解開自然周遭這龐大又數之不盡的謎團。藉由葛瑟的分析,我們才發現,好奇心從人類的起源到現在的日常生活都存在著,並扮演著很吃重的角色。我們還能不重視它?還要把它認為是有點負面的單字嗎?NO~


P.186 如果你有好品味,下列三件事絕對千真萬確:第一,你必須有能力判斷某個東西的品質,無論是音樂或藝術、建築或烹飪、電影或書籍。第二,你對於某件事是否有價值的感覺,純屬個人的想法,你的判斷結果端視你切入的角度。第三,你的判斷結果也有著普遍性──你的品味能廣受經驗不如你豐富的人理解和欣賞,他們不像你已經發展出良好的品味。綜上所述,你的好品味經由多年的教育和經驗累積而來,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群眾吸引力。事實上,這就是品味代表的意思:你可以表達出一種受過教育、有經驗的想法,而其他人可以予以認同或辯駁。
我的品味主要是來自於:好奇心和經驗。如果你只聽過一首滾石樂團的歌,不可能發展出完整的音樂品味。如果你只看過沃荷或安德魯.衛斯的作品,那你的藝術品味還不夠成熟。你的喜歡或不喜歡不是品味,而是想法。培養品味是指大量接觸某種東西,像是各式各樣的音樂、種類眾多的藝術,而且不僅是接觸,還要提出許多問題。好奇心的重點並不是說服你認同其他人看待沃荷的觀點,而是給你一個了解他作品的架構,你還是可以有自己的回應。


在我透徹地明白好奇心的重要性後,葛瑟又花了一段篇幅談論我頗重視的「品味」,文學評論家就是需要品味,才能在自己的觀點上建立夠說服力的評論。我也常想提升自己在各個層面的品味,在需要談到的議題中有一套見解。葛瑟提醒讀者好奇心加上經驗,就能夠建立品味。需要有心、有毅力去對同類型的某種東西大量研讀,而不是蜻蜓點水般。他寫的這段話其實有需要的話拿來戰自以為是的人是相當好用的,在一個人接觸同性質興趣還不夠多不夠深的情況下,一些因個人喜好而過度批評自己不熟悉作品的發言就是不應該的。


P.89 好故事往往具備各種強大的要素:例如迷人的主角陷入了有啟發性、意義深遠或戲劇張力十足的困境;演員精湛的演技、一流的劇本,逼真的音效;情節高潮迭起,十分緊湊,讓觀眾彷彿置身故事的場景;創造了一個你毫不費力就可以進入的世界,然後在其中渾然忘我。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讓你在乎。你會說你很在乎腳色或故事,其實真正在乎的是接下來會發生的劇情。

P.99 在電視上看到或讀到關於某個人的報導,與見到本人的感覺截然不同,不是只有我這麼認為。唯有與一個人握手和直視對方的眼睛,能讓你確切感受到他鮮明的個性和能量,聽對方親口說故事,為我帶來一股真實的情感力量,難以忘懷。這種學習不需要特別教導,完全是透過說故事學習。

P.291 如果對方願意跟你約時間見面,事先一定要盡量閱讀與對方本身和他工作領域相關的資料,這麼做可以幫你提出一些與他專業或業餘嗜好相關的好問題,但請注意不要越線,要尊重對方的隱私。不只要留意對方說的話,還要觀察他怎麼說,人們說話的語氣、說故事或回答問題的方式,所透露出來的訊息通常跟答案本身一樣多。在一段正式的好奇心對話裡,我會建議不要做筆記,目標是要有一段很棒的對話,作筆記可能會讓人不舒服。


最後的最後,葛瑟也在《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本書裡詳盡教學如何展開讓他成功的「好奇心對話」,以及在這段對話中應該掌握的重點。他強調面對面的重要性,因為觀察一個人在你面前說話的模樣,就能得到更多實際的資訊。而在有限的對話時間內,你肯定要先做好功課。批踢踢鄉民最愛嘲笑台灣記者胡亂採訪,在知識不足的情況下鬧出笑話。那麼,當然要避免這種情況,先對採訪對象做足功課,準備好想問的問題,才能在訪談中事半功倍,也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與專業。良好的溝通是人際關係成功的基礎,如果你有心繼續在好奇心談話中收穫更多,與每一個對象都友好、並建立枝葉開散出去的人際網絡才是正確的。保持將心比心的心態,想像如果自己換成是被採訪的對象,肯定也不喜歡被毫無邏輯地亂問一通。以讓對方舒服的方式進行對話,大家也肯定更願意傾囊相授。


P.104 如果禮儀的作用像是潤滑劑,讓大家能和睦共處,好奇心則像是可調味的塔巴斯科辣椒醬,讓我們每次與人互動時,都能喚醒自己、建立連結、產生意義。

P.145 從我的觀點來看,提出問題最重要的意義是,人們必須為自己的決定如何執行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釋。在電影業就是要能「提出合情合理的解釋」。以為例,我至少花了七年的時間去向其他人解釋上百次,即使我現在有三十多年成功的電影製作經驗,這一點仍沒有變。


台灣知名演藝圈老牌製作人薛聖棻在大陸闖盪一段時間,日前回台接受聯合報採訪時,語重心長地提出,兩岸未來媒體接班人肯定是大陸不是台灣。他有在大學裡教授大眾傳播課,從當老師中發現兩岸學生大不同。台灣學生上課根本不發問,也不會相互交流,而陸生作業做得更認真、會更用力地去表現自己。台灣人會高喊工作累想要旅行放鬆,追求小確幸;而大陸人能靠著積極工作的態度維持國家競爭力。這其實充分反映了兩岸「好奇心」的差異,最初的原點只是好奇心的差別,但影響已然達到國家間的長遠未來。我們害羞的台灣學子們如果上課不敢在眾目睽睽之下舉手,那麼私底下去找老師詢問的比例有沒有辦法增加呢?「面對群眾」是包含就連當了電視球評、也會在台上講推理講座的我而言也還在努力掙扎面對的艱困課題,但在還無法克服這點之前,台灣人可以多試著將好奇心運用於生活中,無論是否開啟好奇心對話,都先貫徹於工作中,全力以赴地提升自我吧!我們真正缺乏的不是錢與自由,而是態度和想法!就從這一刻起,開始改變吧。


P.81 納格莉被智利獨裁者皮諾契特政府虐待,她被囚禁的時間內,多半被蒙住眼睛。施虐者極為聰明,凌虐她的時間切割成片段,而且不定時,因此即使沒被凌虐,仍無時無刻心驚膽跳,因為她知道牢房門隨時會打開,又得承受下一輪的酷刑,不管上一輪是一小時或三天前結束,完全不按表操課。皮諾契特的手下處心積慮,即使沒有足夠的人力在身體上折磨納格莉,也要讓她承受心理上的折磨。他們運用同樣的手法來讓這種折磨更難受。其中一項是納格莉所謂的「潛水艇」,在一個水槽裝滿最噁心的臭水、尿液、糞便和其他垃圾,她被綑綁,繩子穿過水槽下方的滑輪,她正好在水面上,不定時會被往下急拉到底,她只好憋氣直到脫離水中惡臭為止。她每次在水裡的時間都不同,離開水面可以換氣的時間也不一定。不可預測比任何事都難熬:我還要多久才能呼吸?還要憋氣多久?我能憋得了那麼久嗎?

P.83 堅持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沉著冷靜,能把自己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分開。納格莉很清楚,若要熬過折磨,必須讓自己從當下經歷的現實中抽離,讓大腦放慢速度,讓自己放慢速度,也就是ㄧ般人所說的「心流」(flow),在寫作、衝浪、攀岩、跑步,或完全沉浸在某件事當中所體驗到的狀態。她不能控制外在世界,但能控制自己對它的心理反應。

P.154 Google的首頁在今日被視為成功的圖形設計,能將複雜混亂的網際網路變成如此簡單方便,可說是經典範例。(Bing和推特的首頁似乎也想仿效Google的精簡效果,但仍忍不住放進許多東西,結果外觀複雜。)Google搜尋網頁的設計故事有兩個吸引人之處。首先,這完全是意外,賽吉.布林和賴利.佩吉在一九九八年共同創辦這個搜尋引擎,當時由於布林不熟悉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電腦程式碼,所以設計出最簡單的頁面──因為他的能力只到這裡。其次,大家發現這個簡單的頁面完全不同於其它讓人不知所措的網頁。Google出色首頁背後的故事之所以讓人驚訝,主要是因為它並非經過精心設計,而且這種傑出效果花了一段時間才浮現出來。
展開
user-img
4.0
|
2015/08/17


好奇心旺盛,人生是彩色的;好奇心一死,人生是黑白的。

可怕的是,讀後感寫太長恐怕會扼殺大家的好奇心。(抖)



在我成長的年代,太好奇的孩子常令大人著惱,很少有人鼓勵說這真是個好問題,多的是長輩冷眼道「囝仔郎有耳無嘴」,老師規定班長及風紀股長記下長舌童,冏很大的是萬一班長自己超愛講特愛問怎辦,於是乖乖牌學會將問題鎖上,任由它們在腦子裡冒泡泡,到學校需切記少說兩句。(並沒有)

幸而時代變了,呃,時代真的變了嗎?時至今日,許多人開始重視好奇心,然而,大家表面上鼓勵孩子發問,骨子裡殘存壓抑餘毒,尤其某些問題多到可能干擾課程及活動進行的孩子,有可能被視為魯莽、搗蛋、叛亂帶原者,壓抑力道不只外來,甚至來自家長本身,咳咳咳:「拜託你先試著自己解答,盡可能將五十個為什麼,滅少到十個為什麼,OK?你再問下去導覽人員都不必下班了。」

小人貌似體恤懂事:「好~我知道,啊對了,不是有句話叫作好奇殺死貓?關貓什麼事?」



我也說不上來干貓啥事,只知道有個好奇寶寶,從小飽受閱讀障礙之苦,他不但任由好奇心伸展,更將之發揚光大。好奇心引領他找到可以滋補好奇心的工作,放棄不適合他的法律人生。好奇心讓他吃過苦頭,媽媽頭痛,老師白眼,老闆超想巴頭但只能出聲警告而他依然故我。

世上若少了他的好奇心,或許就看不到令我心折、一看再看的電影《美麗境界》。



「你天生就有好奇心,不管你的好奇心過去受到多少打壓,依然隨時待命,準備甦醒。」



他發現好奇心的價值,開始採取有系統的方式,只要有人激發他的好奇心,便打通電話嘗試約談,積極拓展好奇心對話。或許會有人認為名人約談名人當然不難,可 Brian Gazer 早在他是無名小卒就這麼做了。好奇心引導他步入凡人難以想像的世界,翻開書末收錄的「好奇心對話:訪談名單」,保證會看得人目不轉睛忘了闔攏嘴,麻煩將下巴扶著。

製作人想和演藝圈眾人約談或許稱不上太難,和名模凱特‧摩斯聊聊天算他狠,懈而不捨地和警察局長、CIA及MI5情報大咖搭上線簡直驚異奇航,同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會面即秒殺是怎麼回事?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醫生初見面便幫他拿杯柳橙汁?和古巴狂人卡斯楚用餐若不算超過,與黛安娜王妃吃冰淇淋可就太犯規了吧!





「好奇心不見得是要達到什麼目的、或通往某個目標。

有時候只是要跟人產生連結,也就是說,好奇心有助於維持親密感,與目標無關,而是關於快樂。」



倘使你好奇心不減當年,卻未能妥善利用好奇心,那麼,你可能跟我一樣缺乏好奇心管理,而 Brian Gazer 讓我認清很多點點點,例如,一旦工作流於例行公事豈不無聊,試著在職場上運用好奇心,你將不只是樂在工作。可是,你若只對事業好奇就糟了,倘使深愛家人相處難,或許正由於你對親人的好奇心不再。

上禮拜我狂拍《好奇心》書中的頁面,LINE給一位日前試圖阻止我好奇心發酵讓我深深擔心對方好奇心已死的傢伙(不必換氣、甭客氣),其實一切肇因始自網路上的錯誤地理資訊。接著,我又想刺激某位遭逢變故好奇心銳減的長輩,只因作者讓我明白,一旦你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我好奇除了喚醒內在的好奇孩子,能否將好奇心傳播開來,讓槁木死灰回復生機,令絕情谷底滋長希望與愛的蜜蜂,作者經營好奇心的能耐令人再佩服不過了,我不會說他有好奇心魔法,但他將好奇心場子搞到極致實在很神。



「但光憑好奇心當然不夠!」



閱讀《好奇心》之前,我頂多是像作者說的口頭上喊喊是呀、對啊!好奇心值得,好奇心最妙,好奇心相當重要,我其實不懂好奇心的奧義。我想它不過是另一部成功指南,不過假好奇之名,行創意管理之學,但我錯了。

我們可能透過閱讀找到共鳴,但是,各自的感受及省思不盡相同。對我來說,布萊恩‧葛瑟製作的電影與電視節目雖然亮眼,他的好奇心對話訪談名單固然令我瞠目結舌,最能戳中我的一句話卻是:「我們都認識一些提出好問題的人,他們在說話和提出這些問題時,似乎非常投入、精力充沛,可是等你回答問題時他們就心不在焉。」驀地驚覺恐怕我正是如此,個人的好奇心時常走岔,每當我提出前個問題,念頭早已跳躍至下個問題,好發問,少專注,不善於傾聽,還好意思指導我家小人專注、靜定、梳理問題、好好聽課?

好奇心可以管理,見好就收,畢竟過猶不及,好奇心不該是脫韁之馬。

好奇心可化為變形金剛,卻不適合無限上綱,小心超能力變成超無能。

確認目標值得投注心力之後,好奇心該就此打住,要是太好奇多數人怎麼說,反倒有可能被說服而放棄,如此一來,許多劃時代的發明及創見恐怕沒有問世的機會。



「下面兩件事你無法在網路上找到

一、如果這些問題從沒有人問過,你就搜尋不到答案。

二、你無法透過 Google 搜尋新點子。

網路只能告訴我們已知的事。」

更甭提我們有時自網路查找到的資訊根本是錯的。

今天的好奇心對話,或許是三十年後的靈感養分。眼前不起眼的好奇心互動,可能指向穩健長久的一世知己。你相信好奇心能讓人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負面情緒嗎?好奇心加上九命怪貓的頑固堅持,佐以劍及履及的行動力,會發生什麼事?

無論你是好奇心不足有待重新點燃熱力,抑或是好奇心有餘但從未正視它的能量,速將手指從沒心沒肺的手機平板上滑開,不要害怕眼神接觸,無畏三姑六婆的問候,將視線對焦於周遭的人事物,儘管讓好奇心復活就是了~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8/11
我喜歡聽故事,這跟Mr. Grazer很像,可他是主動出擊,所以與他對話聊天的對象一個比一個大卡,不過我原本就喜歡走市井小民路線的,和我對話的是我們平時生活中會遇到的人們,我常說,街上的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著許多的故事在發生,即使是孩子們。

有時很難拿捏分寸,好奇和八卦的一線區隔,因為這層考慮,我確實常不太好意思詢問對方許多事情,不過這也許也是因為我想聽到的事情和Mr. Grazer不太一樣,我對於〝人〞的故事總是特別著迷,始終認為一個人的個性或者是今日的境遇,和過去發生的許多事情是環環相扣的,想知道如何與現在眼前的人交手,就需要知道他過去的故事,而這些難免會變成觸碰別人的傷痛,這我需要好好思考分寸的拿捏,免得失禮。

看完了《好奇心》,激勵著我,我想把聽到的、知道的故事,一一寫下來,也希望遇到許多許多的人,認識許多的人,也許就只有一面之緣,可對方卻與我分享了他生命中的一段故事。

而,你也知道,我確實有那能耐和能力讓人對我傾訴,謝謝《好奇心》這本書,讓我更正視自己這方面的天賦與能力,有如當頭棒喝般,敲醒了我老是想不透,我的天命我的能力可以幫助什麼,其實就是將身邊的故事,寫下來,分享出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