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的臺北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300
4.5 /5
5位讀者評分
5
60%
4
4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0/10/28
關於一場愛戀,有時候不必問為什麼,因為當事人也答不出為什麼,就只是想單純而牢牢地記住它,不放手卻也無須回頭。

讀著《逆光的臺北》中女主角勤美對於尋覓王光群的那份執著,我似乎是非常懂得的。因為在生命的某個角落裡,我也藏這著樣一份執著,幻想每一種可能的平行世界,能與特定某人有如何的相遇過程,開始、中間、乃至結束或不結束。

然而現實中的我明白,愛情絕對抵不過生活的考驗,與其要去愛一個妳想愛的人,不如找一個想疼妳的人被疼,真的,那樣日子會過得順遂很多。但,人總是有貪念的,特別是愛情之於女性。我們經常在生活的現實面之外,會偷偷遁入幻想的國度中,心裡始終有一個畫不滿的圓,苦苦等待或尋覓那誰。


讀著蕭颯《逆光的臺北》,其實是在我放棄的執念年逾之後的事了。我一邊心疼勤美,一邊想著,幸好自己已然放下執念,否則,看著書中人,再對照自己的實際情境,不知又會生出多大的感嘆。

然而命定如此,天意如此,誰也無法改變。多出的執念只會將自己綑縛於太多不必要的憂愁之中,放手,其實是對自己最大的寬容,也是給自己最棒的禮物。

讀蕭颯的《逆光的臺北》,讀浮世男女的你情我愛。現在的心情來讀,雲淡風輕,沒有糾結。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7/28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要一個說法,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然而,更多時候,說法很可能只是謊言,無關善意或惡意;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廋音ㄙㄡ,動詞,隱匿之意。

廋字,亦可作找尋解,同搜字。小說家蕭颯安排了女主角宋勤美找尋不告而別初戀情人王光群的長篇故事。王的不告而別,成為宋近20年來朝思暮想的謎;甚至,還嚴重影響了她「被分手」以後的人生。

宋要的只是一個說法,但王已經用實際行動說明了自身的品質與決絕。宋的執著;王的無視,釀成了這小說最大的衝突與癥結。我們常說,好聚好散。但誠如另一位小說家蘇偉貞曾說的,好聚好散本身是有語病的:既然是好聚,怎會要散?既然是不好的聚,那更要好好的散,沒有懸念的散。王以實際行動展示了他對她的散;宋仍放不下他曾給她的聚。

另一個在全書中有決定性意義的信物是王贈給宋的一本書,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復活》(Resurrection)。這是小說家精心安排的影射(Allusion),亦是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是對照,更是深度的諷刺;讓趨炎附勢的王,更相形見絀。

如果文壇也有所謂的世代交替,《逆光的臺北》是1970年代重要小說家闊別20年的新作;期待這只是她「復出」的開始,能再度開啟另一次小說的文藝復興盛世(例如:蕭颯的作品再度登上大銀幕或小螢幕)。
展開
user-img
4.0
|
2016/05/04
做為蕭颯的資深書迷,《逆光的台北》依舊保有她寫作昔日水準和高超的敘事能力,並搭配台北地區二十年起落,長篇小說功力依然不減。
只是書中主角宋勤美依稀有著舊作品《單身意蕙》的影子,疏離的親情、貧窮的家境和簡陋的國宅竟同樣成為兩位女主角的愛情魔咒和關卡。不同的是,前者困在一段沒有結局的愛情,讓自身成為偏執狂和憂鬱症患者,並且掉入經濟拮据的窘境;後者雖是未婚懷孕,但仍靠自身努力走出一片天。
看在身為現代社會的職場女性與走過五十年歲月的我眼中,我要誠實的說,女主角宋勤美的種種脫軌行徑,實在看了很不舒服,一點也不想同情她,覺得完全是她自身軟弱性格為她招致悲劇。社會變遷,女人角色不再是幾十年前的依附男人而生,只要有能力同樣可以成為呼風喚雨女強人。
邊看小說邊幻想,如果這個故事同樣由香港亦舒來寫,可以預期宋勤美在二十年打拼後,成為一位風姿綽約、具有高超交際手腕的美艷、強勢的成功女性,事業和感情一樣精彩。即使二十年後和初戀情人王光群重逢,也會讓他刮目相看,重新點燃熱情,而不是書中那位瘦削、身著廉價衣著的偏執可憐中年婦女,讓人看了直搖頭。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4/10
【孜孜媽媽的夜讀】近來孜孜常探頭望向廚房問:媽媽要煮飯了嗎?是的,媽媽就是要煮飯給你吃,好好聽你說話好好做一個媽媽。
這是本小說。作者是蕭颯,對她的印象就停留在大學時期的<<我兒漢生>>和<<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以後>>總覺得人物是偏激偏執居多但又饒富社會性和戲劇性,深入寫出各種情感的作家,一聽到她出的新書<<逆光的台北>>光是引文就讓我很有興趣。
女主角勤美是一個貧窮家庭長大的女孩,好不容易成年讀完大學找到了一個出版工作,青春洋溢,也想談場戀愛進入婚姻。未料因友人的介紹進入了一段看似沒有談好分手的愛情,但勤美為了這段愛情苦苦尋覓了半生!讓她可以忽略後來糊里糊塗結婚生下的孩子由由,讓這孩子沒有父母的愛之下成長的侷促不安,唯一對由由感到心痛地只有在第一天上小學分離焦慮的情況,但勤美還是選擇離開學校繼續尋覓她的"沒有結局的愛情"。身邊的人發生的事常常不聞問,該抓緊的東西始終放開,一直到魯莽的哥哥勤立因為細故頂撞母親使其倒下中風,她隨手地拿起自己的包包奮力的一直打向哥哥才發現自己的"潛力無窮",難道要鬧要瘋狂才有可能見上舊情人一面嗎,她才驚覺自己更要努力去找那不可能再見的,早已離她而去的愛情。
故事到了三分之二才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從心之想往到快要瘋掉,開始奮發向上的找舊情人,台北到美國,那形容瘋掉偏執的個性,蕭颯真是第一把交椅!!
最後因為寫到和舊情人的遇見只隔一片玻璃的距離,卻早已相隔了大半生的時間,遲遲讓舊情人無法將玻璃窗拉下與她敘舊,咫尺天涯,並未海枯石爛,舊情人正是因為嫌貧愛富的慚愧,無法直視自己內心,夜深人靜回憶過去,才知道原本的勤美是受傷最嚴重的那一個!
本書談到的托爾斯泰小說<<復活>>正是諷刺的也如勤美該有的正面態度,面對人生,該復活重見光明嗎?還是繼續苦戀著舊情人不放?小說最後有很好的結局。
小說中寫盡20年台北的繁華起落,街道與交通建設的改變進步,搭配著女主角勤美追究偏執的個性,在在寫出時光遠與近的交錯,始終在主角的內心分不清說不完。孜孜媽媽看得如癡如醉,但是快要3歲的孜孜近來連午睡也免了,所以讓我只好徹夜夜讀,焚膏繼晷,當年讀書考試要這認真就好了。
此番記載,小小閱讀心情一篇。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2/29
只能說作者太會寫故事了,以為是很久以的書籍,但是看了年份2015,真的很驚訝!現今台灣已經很少作者可以寫出這樣長篇的故事,整本書非常好看,使用的都是簡單的文詞,但是組合起來是一個引人入勝精采灰色故事。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我大概已經十多年沒有這樣迫切想要快點知道故事結局,所以半夜還窩在棉被裡面看到最後,而結局也是個完美的end,既不過多的刻意,也是個讓人欣慰的結果。不過整本書都是用女主角的第一人視角寫出來,也因此幾乎跟主角一起陷入黑色的憂鬱症,一起度過20年的悲慘人生,讓人喘不過氣,有時候真的很想要停止看下去,因為真的會想要讓人跑到故事裡面想要敲醒主角的癡情,總是邊看邊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瘋』子,但是到最後,卻又覺得其實我們的人生很多時候有是被自己的『固執、執著』給框架,不是不想走出來,而是跟作者一樣,想要追求內心的答案,這個答案出現了,才知道如何活下去。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