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七日遊:天價藝術品,這麼貴到底誰在買啦!(藝術市場探密2015全新封面改版)

中文書
藝術設計
9折$ 315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8/07/24
五年前第一次獨自出國旅行,目的地選擇了香港,我還記得第一天在中環看著摩天大樓聳入天際而起雞皮疙瘩,那時我還對世界很陌生,初次晃遊的興奮感很快就消退了,第三天的心情反而很沉重,心中有一股想要與人分享的渴望,踏著了然無趣的步伐,我莫名其妙地走進香港展覽中心,一二樓空蕩蕩的,沒有展覽,漫無目的我搭著手扶梯來到三樓,看見了一個叫做Sotheby’s的活動,孤陋寡聞如我,真的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模樣,一副寒酸背包客的裝扮,看著很像港劇裡面劉德華他們要跟三合會首領開會的場地,我傻傻地問黑衣保全,我可以進去參觀嗎? [把背包寄放在置衣間就行了。]我照做了,然後就入場了。

那是我第一次”參與”拍賣會的經驗,我還記得掛在牆上畫作的價格,張大千的一億,畢卡索的幾百萬美金,更讓我驚奇的是觀眾能完全貼近鑑賞作品,搞得我很像在膜拜什麼,都不敢靠太近,你知道嘛,萬一跌倒撞到啊XDD
隔壁間有落槌聲,當下正在拍賣酒品,就是那種[波爾多19XX年分],我坐在最後排,看著一瓶瓶酒以數十萬台幣的價格賣掉,心中只有WOW。我離開時,再次看了一眼衣著標緻的男男女女,感到一股鬥志啊。

扯了那麼多,只是想分享一下藝術市場這種東西還是離大眾的視線比較遠,除了偶爾又在新聞版面看到某某藝術家的作品再創天價,它似乎充滿神秘感,這本書帶領讀者深入內幕,走訪藝術界的生活,作者以類似日記的形式,分享她穿梭在七個藝術界知名的幕前幕後,七個有代表性的藝文盛事。

先寫看完的整體感受,如果對藝術市場沒啥了解的人(像我一樣),你應該會覺得獲益良多,有開眼界的feel,不過如果你本身就是藝文工作者,對內容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吧~至少好讀網的讀者是這樣。作者本身是經濟學人當代藝術的首席撰稿人,可以想見她有一定的人脈讓她貼近的去觀察。這些觀察還算客觀,揉合了一些她的見解,總之你會對藝術市場有更深的認識。

她參與了以下七個活動~
(1)拍賣會
跟我上面寫的很像囉,她揣摩了買家、賣家的心理,甚至還探討拍賣官的角色。

(2)藝術批評課
她去LA的加州藝術學院著名的藝術批評課堂旁聽,Michael Asher是一位傳奇的講師,這堂課是那學期的最後一堂,從早上到午夜才結束,有三組學生要提出報告,接受同儕的”指教”,有幾位知名的藝評人都稱讚這堂課深刻的影響他們,我們可以透過作者的眼睛,體會一下這種課程的樣子。

(3)Art Basel
號稱全球藝術界最重要的年度展覽,知名的經紀人、畫廊、藝術家在此交流,如何在小小的一個攤位上,賦予當代藝術生命,如何呈現主題,以及如何跟舊雨新知打交道…等等,你會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小圈子,好像每個人都認識彼此XD

(4)The Turner Prize
英國的泰納獎號稱是藝術界的奧斯卡,就是全球矚目的藝文頒獎,頒獎的對象不設限,可能是畫家、雕塑家、甚至亂七八糟(或者說前衛XD)的東西都可能獲獎。作者採訪了Tate Museum的館長,也是這個獎項的主席,以及2006年四位提名者對於這個獎項的看法。評審要如何選出一位代表當代藝術的藝術家呢? 有標準嗎? 那被提名的藝術家,這個獎項會對創作產生何種影響呢? 他們會不會變的商業化? 那年的頒獎人是小野洋子,從作者的角度來觀看整個頒獎的始末,非常有意思。

(5)”藝術論壇”雜誌
Artforum International是藝術界最重要的雜誌(之一),有點像哈佛商業商業評論在商業世界中的地位吧,作者走訪了位於紐約的辦公室,訪問總編輯、廣告人員、撰稿人等相關人士。藝術批評跟影評人有點像,他們存在的意義為何呢? 有人說他們有如迷霧中的明燈,指引讀者認識藝術;有人討厭他們操弄浮誇的詞藻,營造出一種小圈圈,局內人的符號標示。另外,身為極有影響力的雜誌,假如某位藝術家的作品登上頭版,通常能代能一定的矚目,雜誌要如何在商業與權威名譽之間取得平衡呢?

(6)村上隆工作坊
作者與幾位策展人前往日本拜會當代藝術大家村上隆,自從他替LV設計了皮包款式後,身價越來越高漲,作者拜訪他的時候,他正忙著為”橢圓大佛”這個大物件作品做最後的收尾,你可以認識一下這位奇妙的藝術家怎麼工作,他怎麼繼承了類似安迪沃荷藝術生產工廠的概念,開了”怪怪奇奇”公司把自己的設計量產。你也能學習一下村上隆Superflat的理念。另外他也是一位典型的日本人,有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對員工的要求極高,卻也不吝於提拔後輩,不會獨攬成就。

(7)威尼斯雙年展
現在世界各地都流行雙年展,但威尼斯可是這種趨勢的始祖,從1895年就開始了。它現今已經是最重要的藝文盛事之一,雙年展與一般博物館/美術館的展覽不同的精神是它需要有”國家的高度”,一個好的雙年展要呈現出舉辦國的藝術精隨和理念,同時要容納世界各國獨特的藝術,它是一個大融爐的概念。隨著威尼斯雙年展的規模越來越大,除了官方的展覽,上百場國家、機構、私人的活動都努力吸引參觀者的目光。作者搭著水上計程車穿梭在運河間,威尼斯變得超像一個上流社會的遊樂園。

這本書個人覺得很有意思,讓我更加認識藝術市場和藝術界的生活,如果你也想從另類的角度瞭解與學習藝術,本書是一個很有趣的選項~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