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15
4 /5
3位讀者評分
5
33%
4
33%
3
0%
2
34%
1
0%

全部書評 | 共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6/07/09
#讀後感: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找自我存在的世代。只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世代人們異常的孤獨。
虛擬科技的誕生,不斷剝離了人們的情感、去社會化,讓人們彼此愈加疏離、戒備,當小孩用機器學習打招呼、認識語言,你能期望他對"他人"有多少感性。人們逐漸機器人化,但人類內在又存在著群體認同感的需求,卻又都將交流寄託在虛擬(網路、媒體)中。在虛擬世界中用虛假的自己(對自己的理想化)與別人(虛假的形象)交流,然後漸漸地分不清虛擬與現實。而現實是,你無法成為網路世界的那個"理想"的你,別人也無法達成網路中你"期待"的那個他!心理的落差、衝突於是有造成更多的情緒抑鬱。
更加悲慘的是,越來越多對"成功"的定義,被人們框限在媒體(的報導上。"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 當初 安迪.沃荷 只是想表達新媒體產生帶來的效應。但如今卻彷彿變成了"沒有在媒體曝光過的人,不曾存在"的扭曲價值觀的預告。現在的台灣社會,大家像瘋了一樣想出名,而甚麼都可報的記者、爆料公社,無規範的渲染,讓人們"想出名"的慾望不斷擴張。於是表達意見只為了想出名,意見無關任何建設性與理智。這背後,又何嘗不是一種對自我價值不安想尋求別人認同的悲哀呢。
我曾想不通有些屠殺者為何說自己其實是要自殺的,但卻要先殺人(無政治、宗教、主張的屠殺者)。自殺不是屬於"個人行為"嗎?不需要透過死刑就可以讓自己死去。看完這本書似乎找到一種解答:因為他們想要在死前證明自己存在過。他們活的可悲、孤獨、憂鬱、痛苦,他們彷彿是脫離周遭生活,就像個隱形人一樣,沒有人與他們有情感上的交流,於是他們看不到自我生命的價值甚至懷疑自我是否還存在。所以他們想死,同時又想找到自己存在在世界上的證明。
本書探討了許多現代社會隱藏在深處的壓迫,內容十分豐富,也探討了自殺者的多類型與成因。人們在現實社會的絕望才導火線(本書花了許多章節說明,在此無法一一說明),虛擬科技與媒體只是火上加油。因近日台灣的火車炸彈事件與鄭捷事件,所以對此類型的自殺者成因更為印象深刻,並無對犯人憐憫的意圖(他們是自殺者中的敗類)。但自殺率攀升,現代人的精神與價值觀的扭曲卻是潛藏在社會的重大危機。
展開
user-img
5.0
|
2016/07/08
隱藏的蜂巢:讀《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

接連不斷的無差別殺人案出現,令人不禁思考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我們都深知殺一儆百是理想卻不可行的。原因在,那些麻木不仁的兇徒,究其根底是對現 實社會感到至深絕望,已經不想再苟延殘喘的族群。活著,對他們而言,不是 天賜的機會,反倒是切身的折磨。既然死亡已不足為懼,不如趁著一個成名機會,讓世人看見自己,也讓長久抑壓的情緒得以釋放宣洩。

當然,事情發生在何者身上,不管是受害者或其家屬,都會有著萬般複雜的心情,夾雜憤怒、悲傷與無奈,長久(甚至永遠)無法釋懷,恨不得犯人受到極 刑制裁,一解心頭之恨(或許無法)。可是,消滅了一個極惡之徒,就像除掉一隻黃蜂,卻忽略了背後隱藏的蜂巢。社會問題的癥結一天沒有解除,類似的事還是會接踵而至。同時,令人憂心的是,在充斥對立矛盾的網路世界裡,每個人都渴望扮演審判者的角色,鮮少有人提出或思考問題的核心。

正因如此,一種急於為社會求診的心態把我們帶到了《英雄:大屠殺、自殺與 現代人精神困境》,作者搜集了歷年多宗無差別殺人與集體自殺的案例,分析每個兇徒犯案前留下的線索。這些線索或許微不足道,看起來就像是希特拉宣言,然而,它們卻尖銳地指出現實社會的病,他們之所以成魔的原因。但很多時候,這些重要的線索都被媒體隱藏,或被大眾輿論所淹沒,基於人性必然的復仇心態,但或許,寬恕比報復能成就更多事情(曼德拉語)。
展開
user-img
2.0
|
2016/06/29
很難得的這是我認為我買錯的第二本書,英雄這本書的題材選得相當的不錯,也引用了相當多的現代問題,然而這本書卻就像是一本資訊的匯合體,舉出一個例子然後不斷的引述他人的言語,雖然作者本人也有投入許多的心力去論述他的看法,但太過空泛文字難以理解。

但撇掉不能理解的部分,這本書確實有很多值得討論和深思的例子,還是有當成「資訊」一看的價值。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