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6冊)

中文書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9折$ 378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2/07/28
作者林滿紅是來自台灣的歷史學博士,此書共分十章,乃她花四分一世紀時間而來的研究成果,令我對世界史大開眼界。以白銀作為線索,展晰清中葉以來的中國如何融入近代的世界經濟,反過來又被世界經濟溶蝕了中國在東亞的地位,以及面對銀貴錢賤的危機下國內的思想激辯。

首先,林教授否定清中葉以來白銀外流與鴉片流入的慣性中國歷史觀點,她於第二章提出大量中外出入口經濟數據,推論出茶絲貿易蕭條、拉美金屬短暫減產,才令到當時大清國白銀外流,而非印度鴉片輸入所致。同時,日本和南美洲的白銀供應亦左右大局,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銀而輸出銅,清朝後來更依賴經歐洲人進口南美洲的貴金屬,而拿破崙進攻西班牙本土、拉美的獨立運動曾干擾了對世界的金銀供應。

其次,白銀外流而帶來的銀貴、銅錢貶值和貨幣供應放緩,基於當時的銀兩銅錢的金屬貨幣雙軌制,加劇了清中葉的社會摩擦,納稅、支薪、田租、經商都成了問題,比如士兵和官員唯有領貶值的銅錢作為俸祿,而農民則要收入因銅貶價減少、又要交更貴的以銀計的稅,卻間接地助長了貪污、太平天國的流民與暴亂。

再者,原來十九世紀中國發生一場對經濟思想的大激辯,也與上面提到的白銀危機牽動的,有類近於凱因斯學派支持政府干預與貨幣學派支持放任市場的經濟政策爭論,因而《鈔幣芻言》和《鈔幣論》出版流通。

最後,作者繼而於結論中提兩點非常有趣:第一,中日之間的差距,日本幕府時代成功保住貨幣自主,而清代則依賴經歐洲而來的拉美白銀,因此中國在東亞秩序的地位減弱;第二,清代思想界中除有古今文經之爭之外,更由放任轉向干預的主流思想,不但令清中葉以後走向自強運動,這個思潮的轉變更帶來了 1901 年的改良主義新政,甚至後來 1949 年的中央集權與經濟。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