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中文書
親子教養
9折$ 252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8/04/03
文句流暢,提供大量的案例參考
沒有太多科學以及艱深的詞彙
但是書裡提到的話語、練習、對策都很實際且受用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2/19
這一本應該是關於甚麼的書?裡面很多都是已經是成人,來心理師(也就是本書作者)諮詢的案例。我想也因為是成人,所以才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可是這些感受(或傷害)卻是從很小就造成了,甚至到成人還不停的困擾著他們,也因此他們成為此書一個又一個的案例。
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寫的是那些內心孤寂的「假性孤兒」,後來發現其實某部分也在寫他們的父母,某部分其實也是在寫看書的自己。
我從此書中的概念下個結論:「情感缺失的父母,造成了情感缺失的孩子」。延伸的一句是「這些孩子雖然長大了卻仍像是幼兒,最後成為了別人的父母」。我們怎麼能脫離此惡性循環?當我們感受到像孤兒般孤寂或難受,我們必須了解這並不是我們的錯,只是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回應父母愛的最好方式,就是從自己改變(因為父母比你活得更久,更難改變),讓自己完整,等有能力時再去愛他們。而不是用他們錯誤的期待去回報他們,這並不是愛。
就像書裡提到的:「雖然是一家人,但誰也無法糟蹋別人」p.218

---------------- 以上是心得,以下是感想的分隔線 ------------------

裡面提了很多情感缺失的特質與案例,卻很少提到甚麼是情感不缺失(或說情感健全)的特質。所以讀第一遍時,我被書搞得越讀越焦慮,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符合它列的條目,我雖然不多,可是也不算沒有,所以我到底算不算情感缺失?直到第7章我終於受不了,直接翻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情感健全的部分放在第10章,也就是文章的最後面。我需要最後比對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情感缺失的人,而這讓我焦慮。說真的這本書的文章編排或敘述並沒有很好,就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缺失的案例跟特質而已,然後不停地換句話說,換案例敘說。但讀第二遍時,我整理了裡面的重點與概念,發覺裡面的概念其實是很棒的觀察與洞見,前後對照後也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對很多心中疑惑卻談不上問題所在的關係,有了一個新的視野。原來這就是「情感缺失」的特質,這特質就造成了此種特殊的相處關係,而這是不健康的。
例如常聽到的:
「與一個人相處時,如果覺得不好就用愛去改變他,讓他更好(或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果你愛我,我不說你也知道我要的是甚麼」
「某個人總是犧牲自己去配合另一半」
「對孩子只要有愛就夠了」
這些想法並不是情感缺失,但因為這本書,現在看都能理解其背後的想法為何。

底下提出一些問題,期望若有續集能解答我的疑惑:
1.情感缺失者為何常見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同一個人跟同事、朋友的關係卻不常會有相同的行為,為什麼?
2.「情感缺失」是一種人格特質,但這四個字究竟是病,還是一種症狀?用病形容可能不太好,意思是只要有就是不好,還是像症狀一樣嚴重了才不好,輕微其實沒有關係?這在書中都沒有說明清楚,這也是造成我焦慮的原因。
3.裡面提到當真實的自我不被父母接受時,孩子會轉而扮演「偽自我」,去因應情感缺失父母的養育方式。我想到的是,是不是當常被過度地鼓勵,肯定的孩子長大後,無法面對真實現實的殘酷時,也發展出了「偽自我」,去沉溺於自己的療癒幻想?這樣的解釋說得通嗎?

我也希望現在的社會能放過父母,不要讓父母都要出去工作才能養活一個家庭,不要讓父母只能加班才能維持住國家的經濟。讓父母回到家庭去吧~孩子才是我們的未來,當失去家庭功能的家庭越來越多時,這些孩子長大後成為另一個有問題的家長,我們還能期望甚麼呢?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