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原來要這樣看

中文書
藝術設計
79折$ 355
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1/08/11
非常開智的一本好書!麥克勞德細膩的解說了漫畫閱讀的原理,連續性圖像藉由縫合效果產生出意義(但這個效果與其說是縫合,不如說是一種讀者的資訊補完狀態,更進一步來說,也像是電影鏡頭跟鏡頭之間的蒙太奇剪接,也就是兩者的組合產生意義),使我們能夠專注在漫畫畫格的排列組合。而不只這些,還有文字與圖像的不同組合範例,也會製造出不同效果,這些無論是創作者或是一般讀者,都是可以再仔細深入思考的手法,非常有意思!

然而,本書台灣繁中版似乎號稱是全世界書封設計版本最優秀的,印刷封面卻有圖像解析度略為低劣,明顯看出馬賽克的狀態,讓人感覺有些錯愕,此外,內頁以偏黃紙安排,略感透圖,有些阻礙閱讀,使得麥克勞德豐富的資訊受到選紙的干擾,萬分可惜!

再來,翻譯上整體而言是的確很流暢的,沒有拗句,但幾個概念如美國十年級、卡通畫家等翻法,並沒有考慮到台灣讀者的理解,讓讀者讀來還需要再思考轉化,令人感覺編輯有很大的疏失,面對此一特殊的漫畫論述書籍,實在有失經典應有的呈現!

至於書名嘛,說實在話並非很好的呈現,原書名《Understanding Comics : The Invisible Art》直翻的話是「理解漫畫:看不見的藝術」,雖然有些生澀,但《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幾乎扭曲了作者對漫畫開放的態度,作者雖然會玩弄社會上對漫畫的既定印象,但他本人在書中並沒有真的同意這些刻板印象,反而試圖將漫畫詮釋成極為中立的媒介形式,以「漫畫原來要這樣看」來定名,就是肯定了「漫畫本來沒有被開放的看待」這樣的態度,暴露出編輯本身對漫畫事實上「可以這樣看」感到大驚小怪的心態,實為與作者本身意圖有所衝突。

最後是因為我有收購系列套書,發現三書竟分屬於不同書系,這對於喜歡收藏套書的人來說是一個極為尷尬的處境,三書書背上方竟會不一致,真是想都沒有想過的事,編輯對書系的想法可以那麼不從一而終,真的是可惜之至!

整體而言,書籍內容應為五顆星的,但因為編輯手法粗糙,扣掉一顆半,希望出版社警惕。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2/21

在書店裡首先被吸引的是懷舊畫風的封面,再來就是標題

從小學開始接觸漫畫,以為漫畫原產於日本,就只有日本漫畫才是漫畫,歐美的英雄系列則是卡通,
小小的腦袋裡對漫畫的認知就止於此

然後逐漸長大,看到不同的風格,內心產生了許多問題,比如說,漫畫的種類有那些?什麼樣的表現形式才可以叫做漫畫?卡通算不算漫畫?只要可以連在一起,產生一個故事的圖像就是漫畫?還是.....?

種種疑問的解答靜靜地躺在書店裡,直到我拿起這本書,才發現它

剛開始,作者精彩的在舞台上與台下的觀眾(或是讀者自己)一同探討(也可以說自導自演)這個問題,一步一步地,帶領我們走進問題的核心--定義漫畫到底是甚麼?

之後一系列與漫畫有關的探討,不論是風格,故事時間和畫面空間的表現,從不同角度將漫畫細細的解剖,並清楚標示出節構,和如何形成這個結構,
我特別想說,看這本書讓與邏輯思考無緣的我無比開心,因為他已經幫我整理了完整的推理過程,有趣但不失嚴謹,挺推薦對漫畫有興趣,或是想更了解漫畫的人看!

在看的過程會不斷發現驚喜,還會有種 啊!沒錯!就是這樣阿!的恍然大悟之感

除了清楚的驗證過程,這本書也有可以深思的議題,
作者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些話想對全世界訴說,並深信一切內心的真實思想都有其價值

其實我們不管是透過甚麼形式,音樂也好,文字也好圖像也好
目的都是為了表現思考的歷程或是價值觀,想要得到某種認可或存在的價值
所以不管是誰,不論有看漫畫或沒看漫畫的人都可以看看這本書,
可以更了解以漫畫來傳達想法的創作者們心意
或許,也能多學習到一種的傳達理念的方式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2/16
最早接觸到McCloud是因為和余曜成合作「動漫透視鏡」,當時第一次看到他的「視覺圖象宇宙」大三角,又激動又感動。

這個簡明易懂的「視覺圖像宇宙」圖表已經完美詮釋了漫畫於表現方式上的「定位」。

在我至今看過的中文漫畫研究相關文獻當中,雖不乏對於漫畫的定位與定義,總覺得差強人意,或是看似切中要旨,但又離心中的完美定位有點距離。

最早,蕭湘文教授以「訊息傳遞」為核心的論述,原本已經是我覺得最貼近自己想法的,其中表現的四大方式,我也覺得超級完美,但從這個核心出發,就較難看到漫畫中的藝術表現,多少是有些可惜。

近來李衣雲教授以讀者/ 作者方/ 漫畫文化的角度切入,我覺得又更細膩許多,除了「訊息傳遞」這個行為/ 型式之外,更多一點文本本身的價值,但主要關注方向離「漫畫文本的創作者」仍有些距離。

這些研究皆為經典,然而我一直期待的是「針對漫畫文本/漫畫創作本身的、系統性的論述」。

前些年撰寫創作論述時,指導教授很認真的跟我討論「漫畫是什麼」。當時我真的很辛苦的把我能夠表達的都表達完了,然後我們得到「並置」「劇情」「圖像」三個關鍵字─
而這個歷程,竟然活生生地出現在這本書裡....!
當下腦中大叫「我當年真的好辛苦,為什麼不早一點出中文版啊!」

我永遠記得教授還問我,「連續性圖像?那漫畫跟動畫的差異在哪裡?」
然後我依舊很艱澀的,恨自己表達能力太庸俗的說:「動畫重在圖跟圖之間是連續的,漫畫則是讓看的人自己去補兩章圖之間的關聯性」─
而在這本書裡,McCloud清清楚楚地告訴大家:格與格之間的「間白」,由讀者自行將圖連結產生意義的行為,稱為「縫合」!

老天啊!我當年為了說這件事,用了蕭湘文教授的「編碼/ 解碼」然後還得把明明是電影在用的蒙太奇手法搬出來用啊啊啊!(抱頭

拿著這本,各位研究生!你的漫畫定義就全部講清楚了啦!!!(不要推銷)
而且如果你是漫畫創作者,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定位!

而在談論漫畫的「時間感」時,許多人會引用他的範例,然後B引用A,C再引用B現在不用那麼多三四手文獻了!請直接引用中文版!

所謂漫畫的時間感,其實是非常個人的感受,你當然可以像範例那樣運用形式(分鏡)去加強加重這些感覺,但你無法改變他的本質。
你所注視的那一格,就是「現在」,上一格是「過去」,下一格是「未來」,這才是漫畫當中「時間感」的本質!寫到這裡我都感動的起雞皮疙瘩(可能也是因為很冷),

接著提到形式...是的,大家愛講的「分鏡」,以往各式各樣的說法中,都是各家流派自我表述。比方說分鏡要流暢、訊息要清楚、不要亂轉場景、電影式(?)分鏡.... 各有其擁護者,而本書中,
但作者將這些分鏡整理出來,作了統計,然後告訴你:

「各種方法都有人用,沒有好還是不好,只是看你是哪一種」

作者雖然自嘲說這分法不科學,可是大大,您已經是最科學的一個了(跪

整本書都很神奇,他是研究漫畫的漫畫,坦白說他一點也不輕鬆簡單,只是他的表達方式非常親切。每一個篇章都很精彩,他會慢慢的告訴你、解釋給你明白,最後還會來個重點複習

經典非常多,我只挑我最有感的部分出來講,比如「漫畫的定義」、「漫畫的定位」。
注視這精華的大三角,是的,不要再去吵畫風畫技寫實簡筆還是看不懂畫什麼的問題了,創作者也不用糾結了。

你/ 作者位在哪裡,往往就是因為他的價值觀與信念就在那裡,而且,McCloud也很親切的告訴你,如同藝術流派會改變,作者也會因為他的想法而使作品方向有所改變的。

他無關好壞,他就是會變。


我衷心推薦這本書,特別推薦給漫畫創作人看(還有水深火熱需要抄東西的研究生),尤其是仍在疑惑漫畫是什麼?我為什麼要畫漫畫?什麼樣才叫好漫畫的,以及不是畫漫畫,但創作時心裡糾結的創作人。

沒有什麼是好是壞對或不對,沒有,只有你認不認識它、知不知道自己處在哪個位置,還有,最重要的,漫畫是個媒介/媒材,他是讓你發聲用的──所以你究竟想要告訴大家什麼。

講故事、傳達感受,通通都是表達,甚至只是「想改變形式」也是其中一種。

也不用害怕你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只要持續,你就會走到那一步,然後把得到的拼圖拼在屬於他的位置上,總而言之,這是本很療癒的書(很爛的結論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1/20
麥克勞德的這本經典我認為有三點值得注意:

1.在漫畫視覺藝術研究的脈絡上,《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奠基在已故美國漫畫理論大師艾斯納的《Comics and Sequential Art》(漫畫與連續性藝術)更能清楚將漫畫的意義、畫格、線條、跨國漫畫的比較,甚至是漫畫的地位與價值呈現出來,可說是老少咸宜的經典圖書。

2.《漫畫原來要這樣看》不落俗套,定義出值得發展討論的漫畫架構。

3.就現行圖書的出版形式來說,《漫畫原來要這樣看 》像是某種「圖解○○學」的先驅,其實就是個「圖解漫畫學」的這個概念。若以推廣角度來看,圖解書確實是成功的,若讀者覺得內容不夠,依然可以以此為基礎翻閱更深入的書籍來對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