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無所有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300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7/12/24
初期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故事很有趣味性,講述當年處於戰後的蕭條期,一位肖像畫家被蘇聯審查局指派特定工作,在地下室以畫蓋畫的技巧刪除出現在官方照片和藝術作品之中的政治異議份子。而其中一個正是畫家的弟弟,於是他為免弟弟存在的歷史從此就被劃去,便在每幅經他筆下的作品裡隱藏弟弟的樣貌,而且是從幼年繪畫到老年。一直以來都沒有被發現,但最終還是避不開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殺。

然後故事開始正式展開,橫越不同年代以非線性的寫作手法進行。每個年份故事都可以獨立而存在,但每個人物背景卻又環環相扣。讀到後面有點感到乏味,是因為故事裡似乎沒有一個中心思想,只是讓人覺得這種寫作技巧艱難但運用得不錯而已。

不過我滿喜歡當中畫家以畫隱藏弟弟的樣貌,而弟弟的兒子則因為從未見過父親,於是長大後每年都會拍下一張大頭照,希望兒子不會像自己一樣忘記父親的模樣而懊悔不已。當然最終因為伯伯的當年捨命幫忙,在偶然下總算看到那些畫作,了此心願。

另外還有其他人物和故事,但我就沒有特別喜歡了,而且跳躍式的寫作手法,讀起來常常會搞混每個年代,所以這本花了好幾倍閱讀時間才讀完,最重要的是得保持腦袋清晰。但只在深夜臨睡前閱讀的我,總是會忍不住睡著去。不過如果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的話,應該會挺有意思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7/04/25
「在你自己的故事中,你始終是一個英雄,即使在別人的版本中,你成了一個惡徒。」

You remain the hero of your own story even when you become the villain of someone else's.

   ─ ─《我們一無所有》Anthony Marra

在 Goodreads 上被選為此書中最為印象深刻的一個句子,如此犀利而抽離,表面上說著你們,其實我們都莫不暗自心驚。安東尼馬拉《我們一無所有》,輕描淡寫的筆觸所溫柔包覆的卻是一字一句被無情抹去的渺小記憶,淒美的故事令人心碎,溫暖的人性令人窒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哀愁更令人神傷。

一個難以想像的陌生國度,在前蘇聯時期的車臣與俄羅斯,九篇看似獨立卻是唇齒相依的短篇小說,講著一則又一則與命運頑強抵抗的痕跡,在社會主義與政府的威權之下發出氣若游絲又聲嘶力竭的悲鳴。歷史就像是官方的社群媒體,我們總是在 FB 與 IG 展現自己想展現的一面,就如同他們隻手遮天的留下自己欲留下的痕跡。

只剩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以各種藝術型式默默在旁修補自己破碎的心靈,縱使命運迫使他們低頭,仍希望有朝一日能讓真實存在的聲響不再受迫沉默。

而《我們一無所有》,是 Anthony Marra 生平的第二部作品,毫不意外再次擄獲眾多文學獎評審的歡心,被與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和普立茲得獎小說《時間裡的癡人》相提並論,因為安東尼馬拉在黑暗之處展現人性光輝、再度重現歷史的真實殘酷,也投射自己無所畏懼的過人膽識與勇氣,他筆下的世界殘酷的是體制與現況,然而美麗的則是情感之深與回憶之美。

恰巧,最近剛好參加了故事與說書所舉辦的五小時講座【浮世幽影:小人物與被遺忘的歷史】,其中最後一位講者神奇海獅,也剛好談到了過去曾被政府或掌權者「記憶抹殺」的歷史,提及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年代裡,蘇聯政府雇用專家一筆一畫讓照片或畫中足以留下某些「叛國」之人曾經存在的證據從此消失,而擔任此職黨員們就被稱為「修正畫家」,與《我們一無所有》的故事背景不謀而合。

浮世幽影也間接促使我加速翻閱這本小說的腳步,卻看得淚眼婆娑,也讀得滿懷感激,那徘徊在遺憾與思念的繁星點點,猶如懸崖邊緣一朵朵兀自綻放的花朵,閃耀於還抱有希望的人們胸口,深刻演繹了梅姨在金球獎的那句「Take your broken heart, make it into art」。

書中的劇情以一個負責為蘇聯政府湮滅異議份子存在的修正畫家展開,相當殘酷的是,第一個從歷史上被抹去的對象就是他的弟弟。或許照片可以被修改,圖像可以被後製,但是弟弟曾經存在於生命中的痕跡未曾消失,因此他難以遏止將弟弟的臉孔畫入每幅經手之作的衝動,當時只是希望能讓弟弟的兒子在未來有機會見到父親的面容,卻意外開啟因為一幅田園風景油畫所引發後世一連串命運般交錯的影響。

以現代的電影語言來說,就是這幅畫在車臣與俄羅斯所展開的世界觀。一個故事開啟另一個故事,一個人物帶出另一個人物,從不同遭遇共同體現生存的艱難,從各種故事多方呈現世事的無情,也從數不盡的角色內心看見血淚所襯托出的美麗情感,無論是愛情、家庭、希望或是生存,最終再合而為一。即使這是一個擁有謎樣色彩的國家,悲傷卻都是能夠被共同感知的,似乎醜陋的永遠都是現實,而並非人心。

「在紐約,她揮別青綠。在倫敦,她揮別鮮紅。等到抵達基洛夫斯克,調色盤已被刮得乾乾淨淨,只剩下灰白和褐黃。」

在如此恐怖的政權統治和世代背景裡,色彩從人們的生活中被硬生生抽離,常常不知何時,棺材早已來輕敲自己的家門,而曾經存在過的痕跡也被輕輕拂去,彷彿從未降臨過。有人因為過於美麗出眾,到死都見不到當初最深愛的初戀對象,有人被擄拚死求生,只希望能回到家中再見妻子一面,最後卻發現回憶之所以存在,只是因為有人願意記得。

每個篇章都說著不得不向命運卑躬屈膝的變奏曲,似乎誕生於這個世界上本身就是一場磨難,真正的解脫是在形體回歸塵埃的時候。每個出場人物,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同時也是旁人生命中的過客,前一篇其他人眼裡的他好像光鮮亮麗,下一篇眼裡的自己卻成為含著淚不知該何去何從的受害者,每一句脫口而出的話都戒慎恐懼,每一個如履薄冰的步伐都戰戰兢兢。

「他坐在廚房餐桌旁,厲聲質問我關於葛莉娜的近況,我盡可能徐徐地告知一切,但你怎能徐徐地砸碎一個人的一生?
『一切都是無心,』我說。不痛不癢的安慰之詞。『她試著寫信給你。我們都試了。爸爸買郵票買到幾乎破產,只希望你可以收到一封信。我們甚至不曉得你是不是還活著。』」

如同此段既痛心又動人的敘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動盪而渾沌的時代,往往一個轉身就是相隔一生,對於變動更迭世事無常只能無聲接受,痛與淚的容納之處除了蒼天也僅剩下緊緊糾纏的五臟六腑。在這個地方,每兩個人就有一名死於肺癌,在這個地方,朝不保夕的擔心是否還有明天,在這個地方,送走黑髮人的也只剩下白髮人。

其中一位曾經禍從口出的媽媽,釀出一輩子遺憾的大禍,到晚年只希望女兒在美國能過著更好的日子,然而天總是不從人願,最終還是得面對自己所扮演的每個角色,只為了那卑微的人類本能。

「做母親的只能安慰,做母親的只能善後。當每一個知情達理的人都說不,做母親的只能付出。生命或許在薇拉身上加諸許多標籤 —— 俄國人、支領年金的老太太、寡婦、女兒 —— 但當她在浴室的鏡中看到自己疲憊的倒影,她的眼中只見莉迪亞的母親。」

最真實之處,在於我們生命中可能正是如此勞碌平庸,日復一日看著同一顆太陽升起,也遙望著同一片星空閃耀,黑夜籠罩後數著同樣幾盞的路燈回家,一輩子說著差不多的故事。然而,也許就是這份平庸,才讓我們能保有衣食無缺的生活,擁有遮風避雨的屋簷,接受生命所帶來的高低起伏,欣然收放不見得有回報的情感,期盼到老的一天有機會思索自己的一生。

「每一樣大到讓你愛上的東西終究令你失望,最後難免背叛你、忘了你。但是那些小到到可以放進鞋盒的東西保持原樣,始終如一。」

因藝術而起,因為愛而不墜,因回憶而存在,整個世界充滿了絕望與無奈,卻不見帶著一絲的仇恨和怨懟,這是安東尼馬拉筆下真摯而溫柔的救贖,即使由片片心碎堆積成眼裡隱隱刺痛一幅畫、緊緊握住的一捲錄音帶,但在雙手鬆開的瞬間,金色的陽光與銀色的星光都會灑落在放眼望去的每一處角落。

如果你相信,一部電影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一首歌曲有鼓舞人類的旋律,一本小說有淨化人心的奇蹟,《我們一無所有》在這麼一個價值紊亂時代裡,被歸於此類當之無愧,如果可以選擇帶上荒島的小說,此書必定在清單之內。中文書名緊扣題旨而含蓄優美,一氣呵成巧奪天工的故事鋪陳,不見任何人工穿鑿的痕跡,美麗震撼的文字化成耳語翩然來到我們最脆弱的心靈深處,於黑暗中綻放光芒,在遙遠的一端藉由愛、思念與回憶,喚醒的卻是普世的共鳴。

「我曾親吻的鎖骨包含著鈣,暈紅的兩頰包含著鐵。我們在一個個原子印上我們親暱的標記,殊不知他們源自一場驚天動地、至今依然在宇宙中留下虛無的大爆炸。閃閃爍爍的光子承載著回憶,穿過漫長、漆黑的虛無,傳遞來自遠古的光芒。我們也將隨之同行,因為啊,我們也是一個個微小而神祕的粒子。」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