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海:12種閱讀海洋與世界歷史的方法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270
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18/02/10
身為四面環海的島國子民,即使已屆不惑之年,仍對海洋的知識如此匱乏,實感汗顏。本書《瞰海:12種閱讀海洋與世界歷史的方法》,以12個篇章、12種不同角度視野,由各個不同領域學有專精的研究者,以淺顯易懂的說故事方式,告訴讀者可以認識海洋文化的方式,進而如果興趣,不妨以此作為研究、鑽研的參考,海洋不愧是一門方便入門與上手的好知識。

從「想像之海」 篇,第一篇〈九世紀的浪濤聲-韓愈與唐帝國的南海世界〉,不介紹韓愈的文章,而是揣摩了當時韓愈被貶謫到潮州的心境,並還原當時的時空背景,讓讀者彷彿回到唐朝當下蠻荒的南方世界,並以此引申到台灣唯一祭祀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廟宇-屏東縣內埔鄉的昌黎祠。另外還介紹了兩岸不同系統的海神信仰,原來海神信仰不是只有台灣人所認識的媽祖而已,原來歷史的書寫並不只是冰冷的年代數據,也可以是如此生動有趣。當然,作者將韓愈被貶謫到南方解釋成向海洋靠齊併攏,也是一有趣的觀點。

《瞰海》一書中的「港口城市」篇,〈港道、人群與城市-台南五條港的歷史變遷〉、〈從討海人到木作匠師—阿盆的故事與近代鹿港的歷史縮影〉,作者以考據的方式生動地描述關於台灣海洋與城市的些許總總與鹿港為何出現以「郊」為名的商業組織,以及木匠工業的興衰沒落;此外,「海上貿易」篇裡,〈遠航、殖民與貿易-十六世紀以降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帶領著讀者環視歷史上過往的海洋霸權爭戰,才驚覺如今只是時空轉變、國家不同,海權的爭議始終沒斷過、不曾停歇。

令人最感興趣的恐怕是「傳說與歷史」篇的〈鯨魚與人類的千年互動〉,提到人類與鯨魚的接觸歷史,部分來自於聖經與梅爾維爾的《白鯨記》。而我的記憶竟是從義大利童話《小木偶》開始,我想那隻吞噬掉小木偶的鯨魚應是抹香鯨無誤。台灣早於1981年開始便不再捕鯨,當然我們便不會有吃鯨魚肉、使用鯨魚油、鯨魚鬚……的印象;換言之,鯊魚的魚翅、可愛的海豚,可能較為台灣人所熟知,也許就可發展出另一篇鯊魚、海豚與台灣人的接觸的篇章吧。

最後一篇的〈兩個島國,一個困境-漁業資源枯竭的現在進行式〉,則回顧了台灣與冰島的海洋漁業發展的困境。人類與海洋的關係由來已久,千年以來,人們與海洋博鬥,換得大海賞賜的一些糧食,諸多沿海的文明也靠著海洋滋養起來。(p.204)面對逐漸不堪負荷的海洋,資源逐漸匱乏、枯竭,如何在利用與自然保育間取得平衡,值得人類深思。

相較於台灣海洋資源的豐富,全世界有近十分之一的魚種出現在台灣沿海,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珊瑚種類,完全不下於全球聞名的澳洲大堡礁;然而,國內海洋的研究、保育,乃至於民眾的關注程度,實在不敢深究下去,更遑論那原住民的海洋歷史與神話傳說,身為世界南島語族的發源地,醞釀了不同世界多元的文化,而我們對海洋的記憶卻是貧脊得可怕。

《瞰海》主編 Emery在「編輯室報告」中所述,以最近五百年的故事為重心,這本小書蒐集了古往今來,關於海洋的一些歷史片段。(p.05)沒錯!它並非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亦非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可以填補求學過程中所缺失遺漏的海洋知識;然而它畢竟只是入門磚,無法很深入並滿足各領域學者,而缺失的一角就有待讀者繼續挖掘下去囉!本書可謂是海洋知識的搖籃,身為島國子民,該擁有怎樣的海洋視角呢?

最後一提的是,《瞰海》的故事團隊、專欄作者,是由一群年輕的學者所組成,成員來自於四面八方,目標是透過有趣的、有創意的方式,結合新媒體的運用,提供適合所有人閱讀、且值得信賴的知識。本書可謂是一本海洋的百寶箱,內容橫跨了時空,東西兼具,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人親、土親、海親的鄉土情懷,讓讀者得以一窺海洋的神秘面貌,以不同視角俯瞰遠,千萬別以小島而自我窄化,應更具開闊的胸襟昂首遠揚,出發。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