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動人的故事:文學閱讀與批評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52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0/08/23
讀完這本文學批評的專著,有好多的思緒想要記錄下來。一方面是梳理自己的閱讀感受,另一方面則是想對很多的台灣作家致敬,不管是老中青哪一代,台灣作家的作品構成一幅值得玩味的文學地圖,每個世代的作家用文字捕捉那一個時代的精神,後來的人才有機會重溫每一個年代的韻味與風華。

我不敢說自己很瞭解台灣文學(特別是在讀完這本書以後,又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漏洞要補),但是應該比一般人的認識還要深刻了。從小陸陸續續在書本、雜誌、報紙、廣播…各種媒介東拼西湊,光復以後的台灣文學歷史,大致上都明白,大部分檯面上的名家,就算沒拜讀過他/她們的書,幾乎全部的名字都看過了。各種文學運動、文學雜誌、文學理論、文學派系…應該都稍微研究過了,過往時代的印記特別的鮮明啊。

關於文學,應該也算是我的主要興趣之一吧,學生時代就蠻喜歡上國文課,小時候僅有的才藝補習就是作文班,父母沒有刻意的栽培,只是想讓我週六早上有事做,同學的媽媽剛好是社區國中的國文老師,你應該也知道,國文老師常常在課餘時間開課賺點外快,口耳相傳之下很快就能組成一個小班,同學拉朋友一起來,莫名的我就得週六一大早七點起來,拖著疲累的身軀去上課,從小四到國一,每週寫一篇500字作文。當時也是屁孩一枚,只想應付了事,趴在桌上隨便亂寫,四年就過去了。

童年的記憶在成年後彷彿朦朧的快轉,而且現在深刻的體悟到孩童時期的所有經驗都會塑造長大後的自己。國中課間的下課,有時會去圖書館借幾本書,例如藍小說系列的村上村樹,好像很多人偷偷的藏在抽屜裡看,因為書中有關於性愛的場面,我當然也好奇借了《聽風的歌》來讀一讀,我在現在這個當下,依然清晰地記得書中描繪的海邊小鎮氣息,我的青春正在展開,心裡想像著未來的那個她,我的女孩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喔,我21歲時才知道答案,而且女孩的樣貌始終如一)。

國中運動會時,我坐在班級帳棚下的童軍椅上,讀著輕小說《死神的歌謠》、《文學少女》…班上同學正在傳閱,當時我陷入日式文學低迴的物哀愁緒裡,陶醉於大和撫子式的輕柔低語,日本文學太過沉重了,偶爾還是得讀一些”正常的”文學,所以就晃到圖書館中文創作的書櫃,看著國文課本裡作者的書籍一本一本排列於眼前,終於不再是節錄,而是完整的呈現一位作家的作品,心裡感覺很期待。

現在回想,當年自己沒認知到原來對文學有一點興趣,純粹是覺得「白話文作家」寫的文章蠻有fu,字裡行間充滿人生經驗的分享與反思,反觀「文言文作家」就沒那麼觸動我,可能是年代太久遠,或者年紀太小尚不能理解淡泊名利,悠然見南山的閒雲野鶴,古詩詞裡我只喜歡其文字美感,華麗繽紛的意象和韻律,卻無法衷心體會他們千古絕唱中,對世局、人生、際遇…的種種喟嘆,中二的我覺得古人真矯情,寫這些啥東西,不斷告誡讀者應當古今完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啊,我想平天下,一個叫做「基測」的中原等著我去逐鹿,因為據說上了第一志願,日本小說裡青春洋溢的高中女孩就會不小心闖入我的生命裡,為此我嘔心瀝血,最後也成功考上,卻沒想到高中等待我的是更加窒息的「學測」和「指考」,慘綠年華在參考書裡慘白了,古人潔身自愛的明訓,卻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阻礙我追求兩小無猜的純情(這是喜愛文學的一種副作用,值得長篇大論,以後有機會再細數。)

中文教授們一直呼籲提高古文的占比,不過啊,就我個體來說,古文觀止很難觸動我,白話散文才是真愛。面對浩繁的書海,如何挑選呢? 就從余光中先生開始吧,〈母難日〉令我難忘,老師們也一直鼓勵同學去讀一讀他的散文。因此,當我站在圖書館的書架前,看到一系列典雅樸素的「新世紀散文家」,其中包含《余光中精選集》,系列編者為「陳義芝」先生。感覺不錯就借回去研讀了,我記得讀了好幾個月吧,覺得余先生文筆也太好了,而且充滿許多人生智慧,對一個國中生來說,這種感受都是模模糊糊的,談不上暮鼓晨鐘般的當頭棒喝,單純覺得很神奇,原來長大後的人生可能會有這些錯綜複雜的心情啊。讀完以後,我更加喜歡從散文裡獲得的多元感受,又借了張曉風、劉克襄、蔣勳、林文月、董橋的精選集回家,不過這幾本都只看不到1/5吧,因為”看不懂”,例如董橋先生的書,文硯筆墨如潑墨山水畫,精雕細琢如雕梁畫棟,國中生怎麼可能看得懂? 基測開始倒數了,我也就把書還回去了。

上了高中,圖書館也是我下課時經常造訪的場所,我是那種乖乖牌的好學生(好啦,就是書呆子XD),老師說:[用功念書,別玩社團、別談戀愛,不然會沒時間準備考試,等你上了大學再來好好玩也不遲,而且大學自由好玩多了…] 現在才知道是鬼話連篇。收到補習班前排女生傳來的粉紅色紙條,上面寫著「好きだよ」,我苦澀的微笑輕輕摺好放進書包,時間還沒到呀,也太稚嫩不成熟,如何給妳一個文學裡謳歌的溫暖戀情呢? 文學會讓人不著邊際,多愁善感,苦悶的象徵,因為失去或無法獲得,只能在想像裡虛構if…then, happily ever after。文學會讓人卻步,假如自己無法達到愛人的要求而傷害對方,她是否會變成吉本芭娜娜小說裡終其一身都需療傷的女主角呢? 所以僅只於友達以上,永遠戀人未滿。

詩經寫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落紅的浪漫時節,同學們紛紛高唱楚辭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向王維的唐詩看齊,佛系生活,只能透過婉約的宋詞在腦中臨摹女性穿梭花間的集體倩影,然後學晚明的”公安”派,被內心的道德公安審查,只好獨抒性靈寫著小品文,無法寫成大獲好評的清代章回小說,只能在南一中的紅樓裡做著紅學的殘夢:[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中國文學抒情的極致,我也出家了,向女孩們辭別。讀著白話文運動後的新時代散文,眾裡尋她千百度,我不忍回首望向闌珊處。直到Sandy在臉書上傳給我一個:[Hello] 老(腦)殘遊記才全劇終。

文學對我的影響是很深層的,但正如上述乍看之下極其矯揉的修辭,文學作品確實給了我人生的啟發,但它也有侵蝕「正常心智」的腐蝕性,對於正常男孩來說,到了嘴邊的肉先咬下去再說,行動才是成長的歷程,沒有人會躊躇不決。文學有時候會讓人失去現實生活的決斷力,這種過度感性的情緒,甚至有吞噬生命的反作用力,卻從來沒有任何人警告過。

當我終於走出文學的迷霧森林,看著眼前廣袤的閱讀地景,我決定走訪一些過去不曾涉獵的領域。有幾個要件:著眼於當下及未來,古人早就不合時宜了;非虛構作品,不想再被文學小說瀰漫的哀傷包圍;強化感官,透過他人的真實人生體驗,從不同的視角解構人生的意義;跟自己的職涯有一些相關…

一邊閱讀,一邊摸索,漸漸拼湊出閱讀的整體風景後,才能夠以新的視角欣賞(而非耽溺於)所謂的文學意境。以原子結構當類比,若把原子當作體育場,而純文學是核心,那麼原子核大概只有一粒米的大小而已。不過原子核依然是核心,電子要圍繞著它才能旋轉。從外部視角檢視核心,我才發現還有質子、中子、甚至夸克,這些核心內的基本粒子就是文學背後的歷史,或者叫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思想史追蹤了每一個年代的思潮,人類的思想是有連貫性的,綿延不絕,隨著社會環境而變化。

台灣的文化也是一樣。每一代都有很用心的人,透過出版各式各樣的書籍、影片、音樂…將那一世代的啟蒙或感受流傳給下一代。每個出版物的影響程度不一,有些被遺忘,有些引起浪潮,例如《新世紀散文家》系列啟發我閱讀散文的熱情,編者陳義芝先生那一輩則受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啟發,開啟了台灣讀書人與世界文學接觸的年代。關於這個文庫,我也是在圖書館常常看到破破舊舊的小書,研究以後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曾經試著讀過幾本,但翻譯品質已經過時了,只好去看新譯版,經典著作通常都有新的譯者,以新的筆法詮釋。

這就是一代接一代的遞嬗感,1980~90年代許多台灣人出國留學深造,返國後將所學回饋給母土,除了主流的英美文學研究,有一些小眾的語種竟然也有人用心地引入台灣,俄文、法文、德文、西文…,我曾經很粗淺的研究一下,發現很多熠熠生輝的寶藏躺在角落”曖曖內含光”,只等有心人去挖出來鑑賞。漸漸地、真心地、不誇張地說,我突然覺得台灣文學界很猛,不管是本地或翻譯的文學,質與量俱佳,又兼具深度和廣度,我不是學者無法鞭闢入理的論述和批評,純粹就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說,台灣文學已經很豐富了,一輩子都讀不完了。

但人都會嚮往遠方,閱讀也是一樣,我讀了一些台灣文學,也會好奇外國文學的樣貌,而且坦白說閱讀蠻花時間的,就算是專門研究文學的教授也無法悉數囊括文學的全貌,只能擷取特定的切面欣賞。當我把視角放大,突然發現全世界都是文本,每個區域、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語言座標系,光一個英語世界就能細分成: 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南非…等國的文學,異域風情的召喚太強烈了,忍不住把一些閱讀的時間分配給西方似乎比較圓的月亮,別有一番收穫,但感受總是二手間接的,因為那是屬於遠方的故事,頂多”心領神會”,無法100%”感同身受”,任何感受最終都會回溯到自己出發的起點,回到台灣的視角。就算在吹著華夷風的季風帶閱讀,不管是星馬、港澳、大陸的讀本,我的華語系的座標原點還是在台灣。所以不管再如何大量閱讀,偶爾總得留心台灣文學的一些動態。

所以我看到這本書就買回家拜讀一下了,話說下班會經過三民書局實在太方便了。所有動人的故事,都像一則則讓人按讚的貼文。雖然本書的副標題為「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 Reader’s Critiques」,書中60篇短文幾乎全部聚焦於台灣文學的作品。共四卷,卷一評古典文學,卷二評現代小說,卷三評新詩,卷四評現代散文。作者陳義芝先生是一位涵養深厚的文學家,專長是現代文學,但博通古今,以文學家讀者的視角評論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雖然沒有學術專著那麼艱深,但一般讀者讀起來應該還是會覺得有點吃力吧,假如平時沒有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應該無法領會作者的巧思和感動;反之,如果是文學愛好者,這是一本很讚的書,讀完會大大加深往後欣賞文學作品的感知力。

其實閱讀本書另一個比較私人的原因,是想順便瞭解一下專家怎麼”欣賞”一本書。而且正如一開始提過的,陳先生是《新世紀散文家》的編者,我也很好奇編者取材的思維,一位作家有那麼多作品,編者怎麼選擇代表性的作品? 編者自己寫作的功力又如何呢? 文學評論很有趣的地方在於讀者可以從他人的視角去觀看這個世界,每個人的觀點都是獨一無二的,因人生經驗而異,評論家在分享自己的看法時,多少都會揉合一些自己的人生故事,這種暫時置身於別人腦袋看世界的角度很有趣,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裡五種擬人化情緒的冒險故事,樂樂和憂憂最終和解,在讀者心裡,就能產生情感更豐滿的個性化島嶼。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