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

中文書
親子教養
9折$ 342
5 /5
25位讀者評分
5
64%
4
36%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2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7/10/27
作者無私地分享了身為特殊孩子家長的親身經歷與體會, 就算是一般家庭的親子互動與教養, 都很值得參考, 推薦給所有家長
展開
user-img
4.0
|
2017/10/23
這本書從自序即震撼了我!作者的經驗累積及碰撞的生活剪影寫出了這樣一本血淚交織的體驗,讓更多讀了這本書的大眾可以用書中所陳述的「急速凍結」來先緩反應,再回頭整理情緒,讓平靜的狀態面對孩子,這就是親子雙人舞、也是彼此如鏡投影對方。

常聽到鄰居對孩子打罵、摔鍋碗瓢盆,聽到孩子的抽慉及媽媽的怒吼;這些對象或許不是特殊兒或身心症,他也可能是一般小孩或是未能即時診斷評估的孩童,他的生活充滿著恐懼、被責罵、不被理解進而在生活中不斷地惡性循環;為人母者無一不愛孩子,但常常在怒氣當下所作出的傷害行為置入於孩子的淺意識裡桎梏心靈。

書中寫著:父母的愛無可取代;但若沒正能量又想迅速解決問題,雙方煙硝,兩敗俱傷。孩子不是故意使壞、父母亦非無名生火,但要如何跳脫彼此委屈的心態?在這本書裡談了包容與方法。書裡談教養、談情緒、談淡定、談希望,其中一句:「老天不會給你承擔不起的責任」,這樣的一句對於正泅泳在此情境的父母多麼的鏗鏘與鼓舞!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9
代課的日子裡,遇到愈來愈多「特殊」的孩子。雖然跟這些孩子或許只有一面之緣,但每每被孩子的暴走搞得灰頭土臉,著實造成不小的壓力。求助於前輩,前輩總是寬容地告訴我,這些孩子本來就很難帶,叫我不要放在心上。但觀察許多前輩,總是能將孩子收得服服貼貼,我相信一定有辦法可以突破這種困境。
於是,我開始研讀關於特殊教育的書籍。不過書上寫得明明白白,我用得卻是糊里糊塗。長此以往,開始自我懷疑:為什麼別人可以帶好,我卻不行呢?閱讀《暴走孩子,淡定父母》後,我終於知道自己的盲點:原來,我沒有先處理好自己!一直以來,我都是處於「對付」特殊孩子的心態。想的是孩子一有狀況,我要出什麼招才能「制伏」他。殊不知,這樣愈來愈會造成我和這些孩子的隔閡。
當我反過來檢視自己的時候,才發現:之前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為了這些孩子。我只是害怕別人說我不會帶小孩,所以一直想壓制他們!也許孩子們早就感應到這種壓迫感,所以才不斷用失控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吧!
當然,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本書提出對我最受用的一點是:如果做不到許多技巧,就先離開,處理自己的情緒。歷經許多僵持對立後,我非常同意作者說的,其實我們能處理的只有自己而已!但很妙的是,處理好自己之後,通常問題也不再是問題了。
表面上看來,這是一本親子教養的書籍,但我覺得實際上這是一本自我修練的秘笈。當自己是淡定的,自然會有餘力去處理問題。
展開
user-img
4.0
|
2017/10/17
看到標題,第一個反應就是小孩暴走,家長當然要表面淡定,內心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準備,與孩子共舞,舞步可要穩,不要被孩子帶著走呀!跟這些孩子過招,常常是沒有回應是最好的回應,呵呵。
作者第一章就提到親子雙人舞,父母扮演資深舞者的角色,孩子扮演資淺舞者的角色,由資深舞者來引導、保護及持續的陪伴,讓資淺的舞者以他的腳步來熟悉學習,這一段話要順利的執行,父母設定的目標要以小目標開始,且隨時要再進修再充電,才有足夠的能量來穩穩的引導與陪伴,電力不足就該休息再前進,也要有多個充電站,才能有足夠穩定的電力呀!我個人的經驗,站在孩子的高度,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看到他的困難,用他的方式來引導他,才能事半功倍。站在孩子的身邊,陪著他面對問題,就算錯也能陪著他在錯中學。
這本書感覺上就是作者陪伴著孩子,一路上學習的風風雨雨,一路跌跌撞撞,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正,為了孩子不斷的努力,期待雙贏的局面的出現。雖然這條路沒有盡頭,隨時都要修正方向繼續努力,要學習的課程也跟著孩子的成長改變,作者面對自己的狀況,尋找解決方案,面對而不是逃避,也將她的心路歷程條理化、結構化,希望能夠對其他家長有所助益。
從這本書的目錄的四個大標題,「陪伴特殊生的心理準備」,「與孩子的情緒共舞」,「家長也需要照顧」,「家長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跟它的章節,「親子的雙人舞」,「輕颱生成:當孩子發飆」,「強颱來襲:當孩子打人」,「當心裡出現放棄的聲音」,「自己情緒自己救」,「架設安全空間的防護網」,「串聯防護網」,「幫助周遭的人了解孩子,已獲得有善的環境」,「規劃孩子的生涯規劃」加上有條理的小標題,從家長發動的雙人舞、父母先做好心理建設、父母先控制脾氣、說對化孩子就會熄火、成功同理心的關鍵、理解孩子的狀況、幫孩子紓壓、先讓孩子喜歡妳、父母須先保持平穩心態、讓孩子聽到妳:用良好的溝通原則、有效的溝通、運用情緒的氣象報告、、、、、等等,這些都是我這些年來常聽到的問題,也是我常在分享的,看到作者訴諸文字,用易懂的文字來表達,希望可以讓一些家長。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6
本書作者以自身的對兒子的教養經歷,寫下如何從與兒子的情緒暴風雨中——「暴走小孩」,一路跌跌撞撞,不斷摸索學習,自我療癒,而現在成為一位「淡定」——有效能的父母,字字句句都是智慧的結晶。書中從如何幫助特殊生父母做好心理準備,到如何察覺孩子的情緒狀態,如何與孩子溝通、父母如何自我照顧心情,都有詳細具體的說明及示例做參考,尤其是書中第二篇中(與孩子情緒共舞),提到的同理心部分,這是當父母及老師都應學習的部分。而大前提是大人們要先能「淡定」,才能有效的使用同理心的方法。是一本令人感動及可學到溝通技巧的書。
個人特別喜歡穿插在書中的每篇【專欄】部分,讀來就如同看到作者與他兒子互動的畫面。從一開始兒子的無理取鬧,不斷挑釁母親,到後來兒子在母親的改變之下,也隨之越來越成熟懂事,而擁有愉快的親子時光。作者記錄著這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不畏挫敗心路歷程,令我動容。作者真的是一位勇敢又堅韌的母親。感謝作者寫了這本書,幫助了許多家長,我也從中獲益良多,我認為不管家中是否有特殊生,都是值得家長閱讀的一本好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6
吸引我想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淡定父母」四個字,思考著自己的育兒生活淡定嗎?或者是「夠」淡定嗎?
成為媽媽之後,我一再的同理每個媽媽在那個角色上的難處,卻也迷失在無法給出足夠的愛時,如何去看到每個媽媽都值得先好好對待自己、好好的愛自己。這本書雖然是以特殊學生家長的角色去撰寫,卻都帶出了每個家長在育兒角色上的難處,也給出了好建議、好方法,值得練習和嘗試。
「先安頓自己→再處理孩子→其他事最後處置」,然而,維持父母自身穩定的情緒,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書中提到幾個方法:大口吐氣、祈禱、想像他是別人的孩子、離開現場,或是你自己用過有效的方法。我特別喜歡大口吐氣的訓練,因為那是能在當下幫忙到情緒,又不會讓我怒顏面對孩子。
很喜歡書中第二篇提到的:讓孩子聽到你-運用良好的溝通原則。當雙方不在一個暢通的頻率上時,很容易就是各說各話,或是發火責怪。於是確認孩子有在聽你說話,然後有效的溝通,並善用書上的「情緒的氣象報告」,讓自己明確的知道孩子或者是自己的情緒起伏發展。不得不說,這樣的氣象報告除了認識孩子的情緒,也是看見自己的情緒樣態。從每個看見再出發,好像也能面對情緒莞爾一笑。
很推薦書上一句很重要的話:與其費心去增強孩子的弱項,還不如努力找出孩子的強項。比方說一張著色圖卡,我們的慣性去看到畫出圖格的2%線條,立即提醒:下次塗顏色要小心不要塗出去!但是,卻忘了孩子有98%的線條是有規律、並有著豐富色彩的。看見優點不難,練習說出優點更能縮短親子的距離。
「雙人親子舞」是這本書的主軸,裡頭給父母最大的功課就是「淡定」。喜歡書中每個章節總是有一些字句能進到心裡,給予育兒歷程很大的支持。已經用螢光筆畫下很多字句,在安頓自己的每個時刻─「人,生下來不是為了要受苦,是為了要體驗、學習、超越及成長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6


作者在《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的開頭寫著「獻給勇敢又堅毅的你」,而我就是那個被老天選上的特殊生家長,曾好幾次在醫生的診間紅了眼眶,因為太焦慮了,孩子給我的課題已遠遠超過我的生命經驗。醫生告訴我必須學習帶領自己的孩子,多看書才能理解孩子,於是為了我的獨子,我好長一段時間不斷參加講座,上網購買書籍,因為很多孩子的問題必須自己學習去面對和解決。記得我參加某個有名的心理師的講座,看著他唱作俱佳的表演著各式特殊兒的習慣,他的幽默感染了大家,全場歡樂的笑著,但我完全笑不出來,因為大家笑著的是我胸中隱隱的痛,而這本書讀來讓人覺得身處其中,卻有被同理的感覺。

這本書相較於之前購買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是特殊生家長,所以她是從教養者的觀點來書寫,可以理解家長的困境、需求和挑戰,閱讀過程中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受,書中有不少作者的自我揭露,讓人心疼和佩服,可以理解一個母親因為愛孩子而不斷地調整自己、重新學習,讓我感受到一種全然純粹的愛。書中又有很多的看法對於新手家長來說是當頭棒喝,提點了教養上的盲點和優先順序。對於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有很多策略和方法,並透過一些實例說明讓人更容易了解。此外還有一個章節「家長也需要被照顧」,提醒家長減壓、安頓自己,遇到教養瓶頸時如何調整自我、重返平靜,另外也提醒家長可以運用的資源有哪些?並思考孩子的生涯計畫。

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有新的難題出現,而其中最大的考驗便是情緒問題,特殊兒表達情緒的強度高於普通的孩子,彈性和調控能力往往不足,又無法清楚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就陷入情緒的風暴,有時連父母也被捲入風暴之中,無法抽離情境。最近衛福部公布的台灣兒少心智調查,發現有近1/3的孩子有行為情緒障礙的問題,3%曾有自殺的念頭。主導這份調查研究的台大兒童醫院精神科醫師高淑芬指出,「這個數字告訴我們,孩子沒有想像中健康,情緒心理出現很大的問題。」高淑芬指出,家庭環境、父母的管教以及天生的體質等,都和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管是普通生或是特殊孩子的情緒問題都值得關注,而這書中所提供的策略是一體適用的,唯有情緒穩定了,才有可能處理行為問題,但情緒如何處理呢?我們成長經驗並沒有被教導如何處理,而這本書正滿足了有這樣需求的人,也推薦給對情緒議題有興趣的人閱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6
我的兒子正在貓狗嫌的3歲,面對兒子失控舉動的時候,如何保持冷靜的母親,一向是我的難題,講話的語氣總是難免會透露出,一絲絲的不悅,記得有一次,我正努力試圖跟兒子溝通一件事情,兒子用可愛的嗓音,甜甜地說:「媽媽~不要生氣麻~」,我只能用略為高亢的聲音,死不承認講「沒有~媽媽是在跟你講事情」,事後想想,覺得既好笑又不好意思。
當我看到<暴走小孩,淡定父母>書名的時候,我感到好奇,作者要如何保持淡定,教養他的暴走小孩,看到本書介紹的時候,我卻是渴望想閱讀這本書,我不單想跟我家鬧脾氣的孩子溝通,更是想要看看其他家有特殊狀況孩子的家長,該如何跟他們的孩子相處,因為我們家也有位這樣特殊的手足。
書中沒有太多艱澀學術的觀點,而是非常生活化,藉由故事情境人物對白,告訴我們要如何溝通才正確,最重要的事,身為特殊孩子的家長要如何做好心理建設,教育特殊孩子的時候,是必須以「年」來看,而不是幾遍就可以的,就讓我想到我的手足,她特殊狀況是很輕微,生活上很多東西他都可以自理,只有在接觸新事物時,才會發現她會有所抗拒,甚至給我的感覺是講不聽,原來是我太急了,我太單純的認為就算多笨(請容許我這樣形容),多講幾次,多做幾遍,就可以了,但我沒想到的事,也許這跟她本身的缺陷有關,適時要把自己的情緒抽離,別讓自己跟著特殊孩子(孩子)情緒起伏,我們不是在跟他們爭是非對錯,而是希望帶領他們,走向更好的可能。
而父母也不是一昧的犧牲奉獻,事實上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會有能力繼續照顧孩子,如果一個愁眉苦臉的長輩,一直對我們說:「我怎樣如何的犧牲,都是為了你~」這樣帶著指責的愛,我想我們都承受不起了,何況是孩子呢?
如果,家中有個讓你煩惱的孩子,這本書建議可以借來看,如果,家中有個特殊的孩子,正徬徨該怎麼辦的父母,這本書建議要買回家看,如果,你知道身旁有這樣因為特殊孩子,努力教養孩子的朋友,這本書建議要送給他們看,因為我正打算,送給我最親愛的母親…讓她看。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6
身為一位雙寶媽學習如何處理孩子們之間與孩子們跟父母之間的種種衝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每一件事的處理、安排、情緒反應都牽動家裡每位成員,為了讓自己保持「淡定」而非「忍耐」除了看書精研、參加講座、請教專家外還進行諮商課程,卻仍不時有力不從心、筋疲力竭的時候。初見書名及作者簡介為自己近日陰暗的心情投入一盞明燈,坊間非常多教養書許多門派但沒有一個教養是適合每個孩子的,而作者既為專業心理諮商師又是特殊兒家長,在親身經歷及專業加持下不管理論、所舉例子、親身經歷屢屢直擊要點。

這本書讓我最受益的地方是提到很多細節,細節常常被忽略使親子間常劍拔弩張,雖然各家建議與作者所提意思相似但特意提出舉例更有當頭棒喝之效。例如書中提到「嗅覺敏感問題,聞到討厭的味道時,往往會反射性地直白表達感受,造成別人困擾。」「掌管『知與行』區塊的聯繫不太順、速度慢,需要較長的時間理解,因此在下達指令後,一定要給孩子約5~15秒左右反應時間,盡可能不要觸怒他。」「地表最強的情緒感應器,只要一覺察到父母的情緒,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以吵鬧來表達不安。」這三個行為每天不斷的發生,面對他人誤解、異樣眼光甚至指責,除了感到困窘外只能不斷提醒孩子不能這麼沒禮貌,注意時間,引導說出為什麼吵鬧的原因,但劇情還是每日上演。作者提供許多有效的建議如:接納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接受其特質與能力。以服務的精神對待孩子,因為服務是無期待的付出,焦點在「孩子」身上而非自己或他人,所有的服務行動都是以讓對方感到舒適為目標。這樣親子雙方也能比較容易保持冷靜,進行有效溝通,和樂生活。

這是一本適合所有人看的教養工具書,不管是否面對特殊兒,在教養上勢必遇見親子對立的問題,家長唯有先讓自己維持淡定不隨孩子的情緒起伏,才能讓辛苦學得的知識和教養技巧發揮功能。這也是一本自我療癒的書,作者身為心理諮商師以專業有效的方法牽引我們自我覺察、自我療傷、自我接受的技巧,書中提到特殊孩子家長中,十個有九個曾經罹患憂鬱症,家長如何安撫自己的情緒也非常重要,如果吳蕙名老師早點出書我就可以省掉諮商的費用與時間了。

如作者所言「上帝不會給我們承擔不起的責任。」與其逃避、擔憂、被壓力淹沒,不如鼓起勇氣正面迎戰正向地化危機為轉機,將特殊孩子帶來的衝擊力道轉化成自我提升的動力,不但可以拓展自己的能耐,也能更有力量的支持孩子面對未知的挑戰。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6
在閱讀《暴走小孩,淡定父母》一書時,欣見「情緒的自我照顧」,以及「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此兩大主題是Amanda貫穿全書不斷強調的重點。身為獨力教養情障自閉兒的單親媽媽,Amanda自與獨子從「共武」到「共舞」的教養歷程中,不僅細心爬梳出了具體實用的特殊兒教養策略,更在多次淚水混雜著羞愧的親子衝突當中,更勇於重新看見了、認回了自己的脆弱。當Amanda懇切地書寫下,「是孩子的行為引發出我過往的傷痛,讓自己陷入沒被治癒的痛苦之中。」時,我彷彿看到一個人從受害者的位子中,堅忍地挺身站起,認回了自己的傷與陰影,也認回了自身生命的責任。在覺察責任的那一刻,成人的力量於焉開展,諸多的情緒自我照護策略如數家珍,也為讀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探索方向。誠如Amanda所言,「如果沒有傷口,撒再多鹽也不會痛。」關係的衝突與張力,時常源自於情緒界線不清與過度承擔的糾葛。或許是過去某段關係中的傷痕甚深,以至於許多時候,我們總無意識地在不同的關係中,重演著類似的、防衛性的負向人際互動卻無有覺察。而負向情緒正是最誠實而直接的訊號,提醒我們在此議題上尚有舊傷未癒,才會當外境一變動,便勾起諸多未盡的情緒風暴。因此,每當我們面對屢勸不聽的孩子而感到著急、不耐、憤怒時,或許可以依循著書中所提示的方向,先暫停下來,回過頭好好看看自己,在跟孩子發生摩擦的歷程中,到底都在生氣些什麼呢?生氣的底下,又是哪些地方受傷了呢?花些時間好好陪陪這些傷,練習著感恩與心疼如此努力的自己,先將內在那個受傷耍賴的小孩安頓好了,方能有足夠安穩的心念,得以對孩子的暴走、迷茫、不安,淡定以對。
誠摯邀請您閱讀本書,一同先做自己的父母,再做孩子的父母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6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現場遇見許多的小孩,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除了教導孩子外,自己同時也在學習如何更好的陪伴各式各樣的孩子。現在自己除了教育工作者外也多了媽媽的角色,也讓我對教育孩子這一塊更下功夫。暴走小孩,淡定父母是作者吳蕙名以陪伴有注意力缺失 妥瑞症 疑似亞斯伯格及強迫症四種障礙的兒子成長的過程的經歷寫下,但這本書不像自傳更像一本工具書,書中分成九個章節,重心放在親子雙方的情緒掌控,結合親身經驗 多種心理學派 特教理論 身心條法以及靈修法門,設計出專門給特殊生家庭使用的情緒急救帖。我想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除了孩子外,家長也需要被照顧到,這本書也同時兼顧家長與孩子的需求。當家長面對孩子時,可以怎麼調節自己的情緒。其實孩子不是我們的成績單,我很喜歡作者提到:在陪伴孩子的旅程中,他學到孩子和自己都是獨立個體,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天生樣貌,但我們可以接受並尊重所有生命都有其獨特價值,如何把孩子的強項放在正確的地方,讓他能發揮最大能力。雖然在作者序上寫著本書是獻給被老天挑選得既勇敢又堅韌的特殊孩子家長。但在閱讀完後,我覺得這本書其實適合所有為人父母及教育工作者閱讀。記得修習特殊教育學時教授曾說過:沒有問題學生,只有學生的問題。我想不管面對的是正常的孩子還是特殊的孩子都一併適用。推薦給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及為人父母的大家。
展開
user-img
4.0
|
2017/10/16
淡定父母的修煉心法
如果你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想法,那麼你應該也會同意,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只是特殊的面向與程度各有其異。那麼《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這本書就適合推薦給所有的父母。本書作者有特殊兒童父母以及中國諮商師的雙重身分,此書可說是她在特殊兒童的領域中,從父母與諮商師的角度(主觀又客觀)的經驗分享。
說是經驗分享,好像說得太輕。因為作者有很大的企圖心,全書包括父母的心理建設、面對孩子的情緒處理、家長的自我照顧與可運用的資源這幾個部分,提供家長各個面向的支與建議。同時,這牙很像是一本武功秘笈,作者針對每個主題(情境)提供對策、做法,以及「小太陽悄悄話」的溫暖鼓勵小語。「對策」和「做法」的部分,除了使用精簡的關鍵詞與清楚的描述使讀者易於掌握使用外,也提供了許多心理諮商的方法。可說是一本既有實用的招數,還有學理依據的策略以及心法(觀念)介紹的大補帖。
例如:「面對孩子發飆」的議題,作者在策略上的建議是「安全至上」,要達到「安全」的目標,父母要做的就是「停格」和「慢動作」。作者接著提供了幾個曾奏效的做法:「大口吐氣」、「祈禱」、「想像他是別人的孩子」、「離開現場」。父母「熄火」之後,接著作者建議使用「同理心」運用積極聆聽和消極聆聽的方式來幫忙孩子「熄火」。然而,同一個情境,一個孩子的反應常常會因為許多複雜的因素而有不同反應;或者即使看起來的反應貌似相同,但孩子內在運作的心理機制也不見得完全一樣。因此,書中針對「積極聆聽」和「消極聆聽」的舉例,不容易套招使用。我自己曾經對因計畫被打亂而生氣的孩子說:「我覺得你現在很失望。是嗎?」孩子回應:「你這樣說只會讓人更生氣,可以請你停止嗎?」因此,我認為「同理心」需要的是掌握原則,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慢慢磨出一個適合彼此的溝通方式。
這本《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看似是一本特殊兒童父母的教養大補帖,實際上適合所有的父母的操作手冊,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擁有更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另一個事實是,大人往往比小孩更容易暴走,所以,也推薦這本書給容易暴走的人好好來照顧自己。
展開
user-img
4.0
|
2017/10/16
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驗,可謂用心良苦、字字辛酸,但也因此讀來格外感人。書中例證豐富,譬喻淺白,情境描述精準,文字曉暢,不著痕跡地融入心理諮商理論,讓讀者容易領略,應用於實際生活中。

書中所提及照顧特殊孩子的方法,其實都可以應用在我們一般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成長上。尤其是有高齡失智失能父母要照顧的讀者,讀來會更加心有戚戚。失智失能父母的需求,有時無異於特殊孩子的需求,無法控制情緒、固著、躁動,需要照顧者自我調整與耐心陪伴。

這本書是一本照顧者自我成長的記錄。成長很辛苦,年歲增加了,心靈方面卻凍齡如故。我們往往是被外界壓力逼到了,才會開始省視內心。有些人被婚姻逼著成長,有些人被特殊孩子逼著成長,有些人則是被失去健康的父母逼著成長。

這本書是一本愛的旅程。無論是照顧孩子或父母,愛是最大的動力,儘管有一天我們都要放手,過程中,兩雙手緊緊相握的溫暖,會給我們走下去的力量。但要走得久、走得遠,卻得靠不間斷的努力,《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作者讓我們看到她的努力,我們,是否也該開始以不同的視角看待我們的摯愛?
展開
user-img
4.0
|
2017/10/16
  教養孩子過程中,一直思考能用什麼方式減少大人負面情緒,特別在遇到孩子鬧脾氣或執著某事情上時,我怎麼樣做才可以減少「高壓」或「命令」方式來達到身為「父母」想要的「目的」呢?

「因為你還小所以要聽我的」,其實在教養過程,身為父母的我都隱約透露出這樣子的訊息,這樣不是完全不好,而是我們能不能不使用父母權威忽略孩子情緒這樣子傳統教育方式,去開啟正真的快樂親子生活。

  情緒,在親子關係中有很大的影響,在書中作者分享了許多她自己的故事,讓我覺得最受用就是那同理心五大原則和情緒曲線,書中很多的分享不只是特供特殊生的父母,其他的父母、師長也都能透過這書,對於"與孩子情緒共舞"這件事情有不同的認識和感受,看原這書讓我在與孩子互動上有了不一樣的。

  就如今天,孩子在音樂課上笑了一個沒有拿到鼓勵貼子而傷心哭泣的女生。我當下告知他多次不要這樣子做,雖然他後來忍下來,但回家之後我還是再與他溝通,我運用作著說的"同理心五大原則"來跟孩子溝通,我發現我們母子沒吵架了,而我也懂他為什麼很堅持他自己的做法的情緒,他也了解媽媽跟他說為什麼別這樣子的作的理由,我們不在他說他的,我說我的,最後四歲的孩子跟我說:「媽咪,妳每次都說這樣子的話,我不要聽了。」

  雖然這本書主要是在協助特殊生的家人,但小比看完後很受用,很推薦給身為父母的您們看,而也透過這本書讓我更了解特殊生遇到的困境,我們可以怎麼給他們友善的環境,我們可以怎麼引導我們的孩子,當他的班上有特別的同學時,孩子可以怎麼與他們相處。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5
這本書的作者序裡寫著:本書獻給被老天挑選的「既勇敢又堅韌」的特殊孩子家長,但閱讀完這本作品,身為教師身分的我,也收穫良多。吳蕙名Amanda身兼兩種身份-心理諮詢師與特殊孩子的家長,以她過去十來年、與兒子互動的經驗,加上求助、學習、轉變方法,進而將一切心得化作本書《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
我本身為特教系出身,明白不同類別的孩子各有各的障礙或症狀,但都有一個讓家長傷透腦筋的共同點:情緒問題。這幾年的職涯生活,更明顯感受到常常花最多時間在處理的並不是孩子們的學業,而是情緒,班上有著刺蝟小孩、玻璃心小孩、高自尊小孩、玫瑰少年...等,也不僅僅是孩子的情緒,還有老師自己本身的情緒、來自家長的情緒。
  家長們忙於生計、幾乎天天加班、週末都不得閒,自顧不暇,抱怨著跟孩子的關係總是劍拔弩張,亦或是急驚風遇上慢郎中,抱怨著小孩多麼不受教,怎麼罵都沒用;反之,師生互動也遇上衝突時,即使專業理性的一面提醒自己此時該如何處理,但當情緒高漲到臨界線,什麼輔導原則、同理孩子也都能拋掉,就像我的家長一樣,在「愛之深,責之切」的氛圍下,讓親子/師生互動就像在打壁球,用多少力出去,球就會以相對的力量彈回。
Amanda用了個生動的比喻:「開啟幸福的關鍵性方法就是「雙人舞」-安全感、信任與愛」,是啊!陪伴孩子就像跳舞一樣,父母老師都是資深舞者(主動者),舞跳不好,問題不一定是在孩子(被動者)的身上,而是主動引導的人。做不到淡定,就不用談後續的行為糾正和能力提升。Amanda的經驗分享,也提醒我接納孩子情緒不是贊同他的行為,只要能說中他的情緒或想法,情緒強度會下降,當雙方都平穩後,才能討論變通的方式。
  最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及「說對話」,孩子常常一發脾氣或是苦惱著來求救,大人們容易會自動導向問題解決的步驟,沒有意識到也許孩子需要的是被傾聽。不免反省自己,在倉促忙碌的情形下,有時的確會下意識的先給建議,例如對著找不到自己東西的暴躁小孩說:「記得用完要立刻收好啊」,但我忘了第一步應要先緩下來,同理:你找不到筆很著急。先傾聽他的感受+幫他簡述他的心情想法+再以「可是…」來表達我們的想法及溫柔堅持。將這個心得分享給一位跟我很熟識多年的家長時,她也是恍然大悟,驚訝的說著:「真的!我每次這樣念完他問題也是沒有解決,反而母子兩人都生氣」。我們忽略了有時候孩子發飆只是表達他當下不舒服的情緒,並不需要你幫他解決問題,也許關心的眼神、適時的點頭、體諒接納他的沮喪,就能消減情緒的強度,才能談下一步。
  寫到這裡,想起班上的刺蝟小孩,在高學歷、高成就及高標準的爸爸面前,因為有太多被責罵的經驗,故傾向用負面角度來解讀眼前的人事物,用尖銳的言語、氣勢回應任何有一點點讓他感受到挫折的人事物,藉此掩飾自己內心的焦慮不安,導致不理解他內心小劇場的同學,也被激起對方的情緒。這位爸爸遺忘孩子需要被傾聽、正向的支持與鼓勵,即使有萬般缺點,但一定也有值得稱讚之處,Amanda的對話示範,讓我有好多靈感,期待著如何與家長、孩子有新的激盪。
  Amanda在書中分享了許多豐富的例子,說明如何讀懂特殊孩子的情緒,並提供許多參考技巧,讓家長、老師參考,練習如何應用,讓我們一起努力跳一場精采的雙人舞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5


《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情緒共舞》的作者在書的一開頭寫著「獻給勇敢又堅毅的你」,而我就是那個被老天選上的特殊生家長,曾好幾次在醫生的診間紅了眼眶,因為太焦慮了,孩子給我的課題已遠遠超過我的生命經驗。醫生告訴我必須學習帶領自己的孩子,多看書才能理解孩子,於是為了我的獨子,我好長一段時間不斷參加講座,上網購買書籍,因為很多孩子的問題必須自己學習去面對和解決。記得我參加某個有名的心理師的講座,看著他唱作俱佳的表演著各式特殊兒的習慣,他的幽默感染了大家,全場歡樂的笑著,但我完全笑不出來,因為大家笑著的是我胸中隱隱的痛,而這本書讀來讓人覺得身處其中,卻有被同理的感覺。

這本書相較於之前購買的書籍,不同之處在於作者是特殊生家長,所以她是從教養者的觀點來書寫,可以理解家長的困境、需求和挑戰,閱讀過程中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受,書中有不少作者的自我揭露,讓人心疼和佩服,可以理解一個母親因為愛孩子而不斷地調整自己、重新學習,讓我感受到一種全然純粹的愛。書中又有很多的看法對於新手家長來說是一頭棒喝,提點了教養上的盲點和優先順序。對於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有很多策略和方法,並透過一些實例說明讓人更容易了解。此外還有一個章節「家長也需要被照顧」,提醒家長減壓、安頓自己,遇到教養瓶頸時如何調整自我、重返平靜,另外也提醒家長可以運用的資源有哪些?並思考孩子的生涯計畫。

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有新的難題出現,而其中最大的考驗便是情緒問題,特殊兒表達情緒的強度高於普通的孩子,彈性和調控能力往往不足,又無法清楚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就陷入情緒的風暴,有時連父母也被捲入風暴之中,無法抽離情境。最近衛福部公布的台灣兒少心智調查,發現有近1/3的孩子有行為情緒障礙的問題,3%曾有自殺的念頭。主導這份調查研究的台大兒童醫院精神科醫師高淑芬指出,「這個數字告訴我們,孩子沒有想像中健康,情緒心理出現很大的問題。」高淑芬指出,家庭環境、父母的管教以及天生的體質等,都和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不管是普通生或是特殊孩子的情緒問題都值得關注,而這書中所提供的策略是一體適用的,唯有情緒穩定了,才有可能處理行為問題,但情緒如何處理呢?我們成長經驗並沒有被教導如何處理,而這本書正滿足了有這樣需求的人,也推薦給對情緒議題有興趣的人閱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4
在長期陪伴特殊孩子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孩子情緒起伏的情況,更多時候甚至是陪伴者本身的情緒起伏不定。近來有感,教導孩子的學習策略可能很容易可以嘗試,練習,並成功習得策略,但雙方平穩的情緒、平穩的一起生活,反而是不易的,只因為情緒很複雜、很多樣貌、很抽象、也很個人。

作者以情緒為主軸,針對不同議題,同時提供家長們策略與作法,大方向且完整的策略,再加上生活化的作法,讓讀者能更快速的將所讀思考至自身狀況,甚至能有更多的想法或作法。
在教室內,有認知能力弱,也有認知能力佳的孩子,在閱讀過後,我也嘗試用書中的同理心(積極聆聽、消極聆聽)的策略來和特殊孩子的情緒風暴作互動,在當下不過多的事實、責罵、自身的想法,而是告訴孩子他本身的感受,孩子真的情緒強度會慢慢減緩。相似的作法在這幾年與特殊孩子互動中,多少有些心得與嘗試,但作者完整的把孩子的認知程度、具體的說話方式、不恰當的回應內容,都一併整理並做例句示範,真的是很棒的互動結晶,很值得大家參考。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雙人舞的概念,而是作者不厭其煩的在各章各議題中提到愛的重要,面對既抽象又真實存在的愛,又面對情緒爆炸的小孩(無論是否為特殊生),大人也常因此衍伸更多負面情緒,交疊複雜到可能常常難解,作者以自身經驗邀請大家要做自我療癒(情緒解套),療癒過後,才可能在混亂中找到適合的路,也可以試著以書中溫柔堅定又帶有同理的句型與孩子們互動。如此,便不至於雙方常常要在瀕臨崩潰的情境中毫無頭緒,因為之中有愛,同理的互動自然可以慢慢累積愛的存款。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4
行過荊棘, 更懂愛………

作者在遭遇先生外遇離婚後, 除了得面臨事業壓力還得獨力撫養兒子, 而且還是個四種障礙的特殊生, 在這麼嚴峻的考驗下, 她活了過來, 更難得的是她陪伴著孩子走過最辛苦的十年, 展現為母則強的天性, 更進一步把她自己珍貴的經驗集結成冊, 分享給有需要的父母。

看了她的書 “暴走小孩 淡定父母”, 我眼中充滿淚水, 心中滿是佩服, 從否認到接受孩子的障礙, 她不斷地詢問特教專業, 自己努力學習, 擬定策略, 面對特殊兒的狀況百出, 暴走的情緒, 她崩潰後仍得擦乾眼淚, 重新面對, 鍥而不捨地嘗試, 無盡的挫敗和傷痕, 無數個失眠的夜, 正是這本書出版的沃土, 行在荊棘之上的人, 最深刻的體會, 原來經歷苦難的人, 才更懂愛!

書中提供父母, 在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時, 如何淡定自己的情緒外, 還列出各種情境提供有效的語句, 實際的對話, 化解孩子的情緒, 維護良好的親子關係, 穩住孩子的學習, 一步步地向前行, 是一本有效的工具書, 身為國中教師的我受益良多, 未來在面臨失控的學生, 我更懂得同理他、 安撫他、 傾聽他, 說對的話, 表達關愛, 累積愛的存款, 給他安全感, 陪伴孩子度過狂飆的青春期。

愛是需要學習的, 如何愛, 如何表達, 如何愛的恰當, 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頭, 這是一個永遠學不完的課題, 我相信愛是最佳良藥, 可以融化任何人………、……………
願意付出愛的 一定是最有福的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3
長照領域裡面已經注意到「提供照顧的家庭照顧者,常常也是最需要被照顧的人」;如果家庭/家族中出現了一個總是情緒暴走的孩子,不論原因是可被標籤成疾病患者,或是孩子本身的人格氣質所造成,父母常常被遺忘掉也需要被照顧。本書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戰略手冊,建議已經處在風暴當中身心俱疲的家長優先翻開第三篇「家長也需要照顧」進行閱讀,先安頓好自己、療癒自己的內在、與親友建立適當的「心理界線」,保持最佳親子距離,才有可能達到Amanda所說的-維持淡定、與孩子情緒共舞的境界。
沒有人希望孩子生命的旅程不幸福,但是我們的焦慮往往集中在如何增強孩子的認知功能、提升專業技能……Amanda提醒我們,訓練孩子學會社會可接受的情緒表達方式,這可能才是決定他將來人生是彩色還是黑白的關鍵!
當孩子進入校園,開始適應群體生活時,本書第四篇第八章具體的提供融入團體的方法,雖然這章節很短,卻是非常非常非常有效。在戶部敬子著名的漫畫『與光同行』裡面,每次到新環境或遇見新老師,光的媽媽都是不厭其煩地使用這個方法協助周遭的人了解孩子,儘可能讓孩子在相對友善的環境中被理解。我覺得在改變孩子達到「社會可接受程度」之前務必參考。
相對於太多心靈雞湯類型的圖書,Amanda這本教戰守策跳脫了以愛為名可以克服萬般艱難的教養神話,鉅細靡遺地在「案發現場」提供怎麼因應、怎麼對孩子說話、怎麼脫離暴風圈。厭惡了太多指責父母不夠優秀、不會正確對待孩子的專家說法,總算有人降臨到人間一步一腳印地指導我們該怎麼做,在這些小小的舞步中一點一點的練習,挫敗的家長們終有一天也有機會內化到無招勝有招的神領域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7/10/13
很高興自己翻開了《暴走小孩,淡定父母:與特殊孩子的情緒共舞》,雖然目前看來家裡剛滿兩歲的寶貝並未出現特殊徵狀,依然因為過去的諮商輔導背景,以及正好面臨兒子「兩三歲豬狗嫌」令人忍不住發火的階段,希望能從書中找到當個「淡定媽咪」的好辦法;而拜讀後的心得,也真的是獲益良多。

作者吳蕙名女士以這些年來自己帶混合著妥瑞、過動、強迫症與疑似亞斯伯格的特殊兒經歷,為家有特殊孩童的爸媽提出能夠循序漸進、逐步調整的建議,從心理建設、與孩子的情緒共舞、照顧自己,到提醒家長們尋求社會資源,並且在行文間坦誠地分享了過去與兒子互動的深深無助與絕望,不啻是頻頻在提醒著面對特殊孩子感到惶然的爸媽們:你們都不是孤單的!別害怕去認清自己的能力有限,先察覺了這一點,自我照顧、調適壓力,唯有把自己調整到良好狀態,練習淡定從容,方能不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而以穩健的步伐引導著寶貝跟上你的舞步。

書中有許多陪伴孩子或者尋找資源的篇章,可以讓迫切需要協助的父母當成教科書或指南使用,非常實用,而全書強調最重要的教養原則──「先安頓自己→再處理孩子→其他事最後處置」,我想對所有父母都很適用的。無論寶貝是否特殊兒,教養過程中難免會有抓狂或失落的情緒,〈家長也需要照顧〉篇章提供了許多疏導、轉換情緒的方法,特別喜歡這句:「把孩子的人生還給他以降低責無旁貸的自我苛求」,或許是很多父母都需要覺察的一點吧。相信不管家中是否有特殊兒,父母們讀過本書,都能與自己相處得更好,進而對「如何愛孩子」這門課題又學習得更深入不少!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