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委託指南

中文書
藝術設計
95折$ 475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9/03/10
今天是台北雙年展閉幕的日子,很可惜女朋友不太喜歡去逛美術館,她是那種熱衷去戶外爬山曬太陽的人。這兩天去台北玩,偏偏又剛好遇到今年的梅雨季,已經連續下了一個禮拜的雨了,待在室內都快要發霉了,想說趁機慫恿一下:[不然去北美館吧~]。她:[我們去信義威秀看驚奇隊長吧!] 她最愛看超級英雄了。果然下雨天大家都擠到電影院了,微風南山還有一個男人西裝的活動,個個風度翩翩梳油頭,我好像也快變成其中一員了哈哈XD。話說驚奇隊長也挺不錯的,而且終於跟復仇者聯盟銜接上了~另外那隻"貓"佛萊肯也太萌狂了!! 2019年四月我們也太忙,冰與火最終季+復仇者聯盟Endgame,太興奮了~

(把話題拉回本書)

這本書讀起來很像在讀一本說明書,就像你買了一台PS4要閱讀一下說明書,幫助你盡快熟悉操作一樣。聽起來很無聊吧? 如果你喜歡藝術,本書兩位作者厲害之處就是把無聊的主題,用平易近人的筆調介紹給讀者。以一本工具書來說,本書其實滿有樂子的。此外,藝術專業人士也能從中統整與檢視工作內容,而對單純對藝術領域好奇的讀者,也能從中一窺當代藝術重要的一環: 藝術創作委託。

"藝術創作委託"不是當代藝術才有的行為。它從人類開始從事藝術創作之初即存在,而且20世紀以前的藝術創作在某種程度上都算它的範疇,過往的藝術家常常必須依賴有權有勢的人"賞臉",才有資源揮灑創意,例如古代皇帝委託藝術家設計宮殿;文藝復興三傑,教宗委託(加上一些恐嚇)米開朗基羅努力完成西斯汀禮拜堂的壁畫,達文西受雇於米蘭公爵、法國國王的委託畫畫。在極端的條件下,藝術家甚至還是皇室的財產,可以"外借"給其他貴族為他們創作。

19世紀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呼籲藝術必須與大眾互動,走入人民的生活裡。不該再孤芳自賞,陽春白雪。這股潮流持續至今,儘管藝術在大眾眼裡依然是高冷的象徵,21世紀的藝術市場相比過去,提供了較大的彈性和流動性。現在的藝術家擁有較高的獨立性,自行創作完成的藝術品可以放在藝術市場上買賣,不用再那麼依賴"委託人"了。

因此所謂的藝術創作委託也產生了些微的質變,擁有了更多元的可能性。這本書出版於2012年,探討了這個概念如何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詮釋。內容分為四個部分(你也能在博客來看到完整的細項): 為什麼要委託? 誰委託? 過程為何? 結束之後呢?

為什麼要委託? 理由五花八門,例如: 純粹個人喜愛某個藝術家,想要請他為自己量身打造某件作品,比起直接購買藝術家的完成品,藏家更希望透過委託的過程與藝術家建立連結,進而創造出一件獨一無二的成品;有可能某個機構(企業、私人基金會)希望提高聲望,委託國際級的大師以機構的理念與環境為靈感進行設計;一種常見的形式為公部門的委託,政府希望利用藝術在城市空間裡注入新的血液...不勝枚舉。釐清委託動機,才能確立後續理念的落實。

誰委託? 私人藏家、藝術機構、舉辦活動、NGO、基金會、政府...不再詳述。通常每個委託者都會有獨特的委託動機,理念與要求也不盡相同。行事風格也大相逕庭,或許私人藏家非常開放性,政府則非常官僚~當然這也可能顛倒。

過程為何? 書的這部分變得比較技術性了。本書有一位作者本身就是律師,因此熟悉整個委託的流程。這邊提供了一個大方向: 選擇藝術家、計畫發想、規劃預算、擬定合約、製作和裝設、公關活動...環環相扣。

完成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永久展示,另一種具有期效性。不管是展覽期間,或是結束以後,如何處理藝術品也需要仔細考量。例如: 誰負責維護? 所有權歸誰? 衍生品收益屬於誰? 總而言之,所有人最好都別大意失荊州,事先詳盡的擬定一份合約才是上策。

這本書非常的實務,我覺得獲益良多,對於當代藝術的世界有了更廣泛的認識,書中也顧及了各方的立場(藝術家、藏家、策展人、藝術顧問...),大量的引述專家的看法,此外也提及了許多有名的委託案例,例如芝加哥地標"雲門"(全面啟動裡那個裝置藝術),如何從發想,卻遭遇預算的大幅膨脹,各方人馬最終排除萬難,完成了一個藝術委託的典範。

一本優質的工具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