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全新審訂版)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63
5 /5
4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7/17
作者以說故事的口吻帶領讀者回到1661年春末的一場歐亞大戰:鄭成功率大軍進攻台灣。看似老生常談,卻從史料考證中揭露許多不為人知的史實,打破很多傳統看法。首先,十七世紀的西方科技並非決定戰場勝敗的關鍵。雖然文藝復興城堡與側舷火砲在戰場上具優勢地位;但軍隊紀律、戰術與天意仍佔有決勝負的作用。事實上,主帥的性格及人際關係是整個戰局中的靈魂。以往,在講述台灣史往往忽略了地形對熱蘭遮城之役的關鍵作用,也省略了糧食補給對兩方的重要性。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原住民似乎抽離了戰局,成為近乎獨立的第三勢力,讓我隱約找到從原住民觀點觀看歷史的一個起點。最後,讓我體悟的是:影響歷史的因素是相當複雜的,後人往往從結果回溯歷史,自以為找到所謂的史源或脈絡,然後發展成一家之言,這可能是作者在花費無窮心力,盡可能描述的攻台之役後,所能粉碎的歷史命定論。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0/07
內容摘錄 300字(摘錄自封底)
這場戰役,改寫了中西歷史百年的命運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復明事業受挫,從南京撒退回廈門,準備攻打台灣。他寫信給駐台的荷屬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表明希望收回父親鄭芝龍「租借」給東印度公司的土地。時值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三十年,台灣成為荷蘭海外最大殖民地,作為台灣長官的揆一當然不願拱手相讓。雙方衝突一觸及發,展開長達一年的鄭荷之戰。

富時,荷蘭在與英國的競爭中勝出,並擊政西班牙與葡萄牙,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然而受過嚴格軍事訓練,駕駛技術優良、船艦配備大砲的荷蘭精兵,卻輸給他們眼中有海盜與海商組成的鄭軍。原因究竟為何?

(聲名鵲起的漢學家歐陽泰,在挑戰全球史領域的重大議題:「為何西方主宰了近代世界的形成?而非中國?」 之中,發現了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戰的重要性。歐陽泰以此為主軸,詳細地描述了 十七世紀中最具世界史意義的戰爭細節,以及鄭荷雙方在軍事科技及戰略上的差異,如何 讓鄭成功翻轉本來可能失敗的結局。

透過這場影響東西未来百年布局戰,我們得以一窺火藥科技發展的堂奧,以及科技對戰爭成王败寇之影響,並打破過往十五世紀後西方突飛猛進之推論,驗證了十七世紀中西實力尚在勢均力敵的年代。)

心得 超過一千字
本書可以當做故事書閱讀完畢,只是這一本故事書涉獵很廣,時間不長卻是影響臺灣命運的重要事件。鄭成功只是主角之一,這個日本成長的儒生秀才,燒掉儒服後學習孫子兵法,以戰養戰帶兵嚴厲著稱的名將,背叛父親投降清廷之決定,繼續支持晚明的皇朝。曾經帶兵沿長江到達南京,差點奪下中國東南半壁江山,遭受清朝軍隊突擊後回返廈門。轉念之間派大軍渡海,聲勢浩大一舉打下現在的台灣島大部分區域,只留下一個堅持多月的堡壘就是現代的安平古堡。進入雙方對峙。這段時間中遭遇荷蘭援軍之來到,鄭成功也多次意圖進攻,同樣的荷蘭城堡內部守軍也有出城反擊,卻是損失慘重。最後時節在一個荷蘭叛將導引下,先打下附近山頭架設巨砲,這就通往勝利之路。如連續劇的場景變化。正反兩方的對話與記錄,加入清廷與荷蘭印尼總督等地的文史記錄。全程記錄極具戲劇張力,依照時間變遷,敘述真實戰爭,個體的對話加上全球史的架構說明,值得研究閱讀。

眾多的偶然構成一個必然,作者最後講說一個天候的變化卻導致雙方的勝敗,是否如此?書中敘述東西方接近勢均力敵的武力與兵器,使用之武器相差無幾,以火藥系統的巨砲與步槍為主。主帥的意志主導大軍的前進與戰果,一次的失敗攻城無法阻擋國姓爺的決心。長期抗戰包圍需要補給,這一點荷蘭就差別很大,雖然向外求援,援軍卻視而不見的離開待援的守軍。

五年前的一場颱風影響雙方的初期戰事,如果不是軍隊補給與持續的火力支援使得雙方戰力相當。小小的天氣應該不足以影響大局。作者也說這一場戰役也證明那個時代東西方是勢均力敵。身為修正主義派的作者更進一步證明日後西歐的工業革命並非世界歷史主流,西方的經濟與科技並非絕對超越東方,在明末東方也曾經強盛過。

書的整體架構分別有前言,一二三章與結語,注釋將近八十頁。

原則上看完前言就談到比較深遠的歷史觀,究竟是因為歐洲的科技發達或是中國的古老科技在那個時代依然有一定的威力。雙方主將是歷史的主角或是科技才是決定因素?軍事科技升級是中國開始或是西方開始?荷蘭是否可能戰勝攻擊的一方?西方主導的歷史觀與作者的修正歷史觀那一個才是接近事實,作者依據眾多資料鋪陳故事並解釋他的看法。

第一章談主角國姓爺的身世家庭背景與成長,忠誠與榮譽的養成,前述事件所說對抗滿清,奪回台灣之基礎。兼具介紹當時世界的情勢介紹。在大航海時代其父鄭芝龍其實是海盜兼海商,東南海的巨王,所有貿易航商必須遵守規定繳交規費,方能無憂無慮與台灣日本東南亞海域經商,不願服從者如荷蘭海軍給予迎頭痛擊,實際戰役上是偷襲,如此確保東南海王地位。俱有財富與軍隊。重視貿易與武力。這是此次大戰前夕的背景介紹。

第二、三章才是本書重點,國姓爺率多餘守方十倍人力攻打千餘人駐守的熱蘭遮城。作者認為武器科技相差不遠,國姓爺的火砲快速準確,軍紀上更勝荷蘭人。荷蘭人的優勢則在於船舷砲戰艦以及文藝復興式的堅強棱堡。特別是後者,火力可以相互交叉支援,毫無防守死角,終能以千餘之眾,守城九個多月。直到最後,國姓爺採用荷蘭降軍的建議,方迫使荷蘭人投降。

最後一節講到國姓爺因病發瘋過世後,荷蘭守將揆一逃過死刑,著書”被遺誤的台灣”,將戰爭的過失歸於其他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高層對台灣的忽視,將自己塑造為戰爭英雄。最後一句問話是這個人真的可以守住台灣?

結語是作者認為這一場戰爭荷蘭主帥揆一偽造歷史,突顯自己能力,實則領導統御無能,過分自信。出城反擊攻擊鄭成功失利。援軍來時,不理會他人建議封鎖而決定海軍攻擊,結果是擅長於深水逆風作戰的荷蘭船艦進入淺水區域,擱淺後成為鄭軍的箭靶。作者給了雙方較為平衡的敘述。如前所述,雙方武力相當時,單靠科技不足以贏得戰爭,領導的優劣才是關鍵。

歷史不能重來,如果當初荷蘭守住台灣,後來中國依然有機會再度統治台灣?或是日本直接由荷蘭手中接管台灣?歷史的變化如何?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