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495
3.5 /5
4位讀者評分
5
0%
4
50%
3
5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23/10/10
全書以介紹吳哥王國的歷史為主,書名卻以「東南亞」為名,容易讓人誤會,實際上東南亞的歷史只用其中一章草草帶過。建議再版的時候需要更正書名
展開
user-img
3.0
|
2022/11/30
全書以介紹吳哥王國的歷史為主,書名卻以「東南亞」為名,容易讓人誤會,實際上東南亞的歷史只用其中一章草草帶過。

雖然地理上台灣與東南亞的距離不遠,不過生活經驗上卻如隔層山,對東南亞的文化其實是一知半解,頂多說得出幾個國家的名字。在這樣的基礎下閱讀本書,總感覺難以進入書中的世界,光是許多拗口的名稱就讓人吃不消了。看到後來只剩眼睛機械式地移動,內容卻一點也沒有進入腦中,不知道問題是出在寫作的方式,亦或是自己的理解能力不足。不過無論原因為何,我想東南亞的歷史都不適合我。
展開
user-img
4.0
|
2021/09/28
藉由吳哥窟知曉東南亞

看似東南亞史,卻挑選整個東南亞大陸中最為知名的吳哥窟歷史資料當作代表介紹,作者石澤良昭為日本的歷史學家,上智大學校長。専門是東南亞史、柬埔寨王國的吳哥窟時代碑刻文解讀研究。重點是擔任上智大學吳哥窟遺跡國際調査團團長。本書涵蓋作者研究柬埔寨廟宇、碑文的綜合成果,故內文特重吳哥窟王朝的歷史王朝,世襲官吏,政經制度,飲食娛樂,法律裁判與賞罰,教育與醫療,社會動態,商業流通,女性與生育,印度文學影響力,經濟農產,特重水利建設,宗教信仰,藝術與文物美感,王朝興衰等各細項報導。

結尾重點在如何對待東南亞文明與人們,作者提到日本大東亞共榮圈對此的傷害。學習與自己不同背景的文明與民眾,尊重他國文化與生活,勿以物質豐富而自滿,內心充實而生活。因為整個東南亞史並非「直線進步發展」的歷史,而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新舊並陳,豐富自身內涵的歷史。

東南亞的歷史不是像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的直線性「伴隨進步和發展的歷史」,而是一部自我成長的歷史,精神文化的深化史。它並非一般認知的歷史發展模式:即隨著持續改變、克服各種困難後帶來進步、革新的過程;而是不以時間為主軸的文化史,一部與自然環境共生的長篇生活故事。

東南亞受惠於自然環境的恩澤,保持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並選擇性地接受了印度和中國的思考與技術,當作文化或制度的拼布,補強了在地既有的文化核心,開發出自身獨特的文化。這些才是作者感受到的智慧。

以曾旅遊吳哥窟整個遺跡區的旅人來說,本書增加文化深度與美感介紹,強烈建議當作深度旅遊客的參考書籍,作者特別強調幾個重點,第一個就是水利工程,人工貯水池(巴萊),除了已知的美蓬水庫,皇家水池,各個景點圍繞的護城河就是巴萊,吳哥寺,吳哥城,崩密列等都有,一班旅客都是乾季來此,難得感受到當年這些水利工程的重要,此地稻米一年四熟,如同作者所說很少天災人禍,這裡平原大必然成為大聚落,文明發展地區。

接者必須平反的是文字,高棉人看似對於歷史漫不經心,留下記錄很少,實際上作者在各個章節中談了兩次,此地無紙張,紀錄寫在一種椰葉/貝葉棕製作的貝葉書寫,在印度和中國傣族都也以貝葉書寫佛經的傳統。貝葉缺點是容易被蟲吃掉,可能因為戰爭(特別是泰國與此地戰爭之後)大量王族官吏知識分子戰死或被俘虜,日後貝葉幾乎散失一空,無力重製。其他紀錄就是作者的專長碑刻文紀錄,雕刻在寺院祠堂的石板,石柱或側壁上的石刻文字,缺點是以廟宇祭祀為主,缺乏社會狀況,歷史事件連貫性低,通常是高棉文與梵文並列。印象中在班迭斯雷、女皇宮的石柱上看到。

文字中作者喜歡用石造伽藍來說明這些廟宇寺廟,字面意義也是如此,只是少用,受教於作者又一件。一班旅遊書卻喜歡用須彌山(Meru當做尖塔式的主體結構。在其他佛教國家如泰國與緬甸少見的五頭或七頭的蛇神那珈(nāga),也只有這裡有蛇神保護的佛像,又一個受印度文化影響,卻又高度在地化的文化特性。這些都是旅遊時可能看到卻沒有深思的宗教意義。

相信很多人對於吳哥窟大大小小的各種廟宇究竟是佛教或印度教大感迷惑,很多簡單說法是寺就是佛教,廟就是印度教。作者告訴我們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有時候有所謂廟宇改建的事發生,就是改朝換代,不想大興土木蓋新城,就改建舊城,可以看到有些浮雕是淺雕就是改建的成果。更多人迷惑於如此多的遺跡,號稱九十九座,作者推論是農業時代,資訊流通不易的年代,統治者需要託附神權增加統治合法性,農閒時候賦稅勞役等工程,如同埃及金字塔,此地發展出「修都城、修王宮、修國寺」三位一體的政治建設概念。

歷史推論是皇位傳承並非長子制度乃有權利有勢力爭奪勝出,這也是為何有如此眾多的遺跡在此出現的原因,繼承者往往另找他地建設,也多虧此地的肥沃,當時無外敵等先天條件,才創造這龐大眾多且精美的輝煌建築伽藍,給後世讚歎與省思。作者特別強調在地性,以世界知名的吳哥的微笑為例,明朗的表情又帶有神秘的微笑又增添莊嚴感。同樣是使用印度教三大主神卻拋棄了恐怖的表情,完成此地特有的三者並重的雕刻特色。

本書以眾多章節,說明吳哥王朝各項條列式重點,前後有重複的論點與敘述,但是文字上十分簡潔易懂,加上譯者很努力的將前後文條理分明。不失為一個具有參考價值之歷史專書,當然是以佛教以及印度教在柬埔寨這個社會所產生的在地化影響力,前後章節的其他區域概述就太過簡略。其中一章帶過十六十七世界因為基督教徒逃難,貿易等機會曾經來參訪此地之日本。祇園精舍紀錄交流史。

東南亞是亞洲的一個地區,受中國與印度兩大文化影響極深,地理由中國以南、印度以東、新畿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多個國家及地區組成,二戰後才出現的地區名稱。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砂拉越、沙巴、汶萊、東帝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前者越南曾被中國統治,泰緬寮柬四大地區,受吳哥王朝影響極深,四國征戰統治期間很長。海域以馬來的三佛齊與蘇門答臘與爪哇較為有名,原受印度佛教文化影響,在東西貿易早期,阿拉伯商人來此經商順便傳教,而使海洋島嶼部落漸漸伊斯蘭化。菲律賓原為也是馬來文化一支,南邊伊斯蘭教徒多,北邊受西班牙與美國影響成為天主教地區。

這些地方的歷史均在元明之後才慢慢浮上世界歷史台面。相對來說文獻不足,輔佐以中國各朝各代的資料不少,本書欠缺東南亞建構課題,特別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傳佈與在地化的脈絡。其實各地有各地問題。如同作者所說東南亞地區存在著多樣的文化、人種、語言、宗教、社會組織,甚至政治體制,這是它多元文明的外在表現。不過在氣候風土、生活型態與文化的核心精神上仍具有一致性。東南亞型的歷史是以「森林、水田及海」為基礎,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長篇生活故事,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豐富自身傳統,不以時間為主軸的文化史。

本書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2卷。以日本人關點尋找更大跨距的歷史,及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日本脫亞入歐的觀點限制,受限與歐洲史觀,對於非洲與美洲曾有的成就都未介紹,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6/05
花了大部分的篇幅在描述吳哥王朝的歷史,對於其政治、社會文化都有有趣的描寫,不過最後關於近代東南亞的發展只有草草幾筆帶過,有頭重腳輕之感,最後一章甚至專門在檢討日本人,不知道意義在哪裡。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