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難者

中文書
童書/青少年文學
79折$ 284
4.5 /5
5位讀者評分
5
80%
4
2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5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0/03/08
本書由三個不同年代的故事穿插而成,原先看似不相干的情節,在接近書的尾聲時,竟然巧妙地串在一起了,原來,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令人不禁感嘆,在這世界上發生的事,沒有人可以是局外人阿!
 
書中動盪的局面——或者應該說現實生活中(故事情節取自真實歷史事件),逼迫人們離鄉遠去,他們拋下了原有的、習慣的一切,只求能過上一個安穩的日子,為什麼卻這麼地難?周圍的人們為什麼如此冷漠、如此殘忍、如此輕易地對弱者視而不見?除去了國籍、人種等外在條件,我們不同樣是留著熱血的人嗎?
 
因為曾經,誰都以為自己只是個局外人,無需蹚渾水、更別提要做些什麼來改變局面,冷眼旁觀即可。直到世代交替、場景對換、局外人終於成了局內人的那刻,那個曾經,再也不復存在!
 
讀這三個故事的時候,我的腦海中不斷地浮現電影《戰地琴人》中的殘破的街景與建築物、紀錄片《安妮的集中營》中成堆幾乎只剩骨架的屍體,和前陣子讀完的書《我只想活著:七歲女孩的敘利亞烽火日常》中的戰爭日常的照片,心底也有和主角們相同的疑問、相同的害怕,對於這個世界。
展開
user-img
4.5
|
2019/11/04
「他們只會坐在自己的電視機前,一邊喊著這真恐怖,然後一面安然地吃著他們自己的晚餐……」闔上書本後,電影《盧安達大飯店》裡的台詞在腦海中響起。 

方才搜尋了香港的新聞,底下的留言充滿著謾罵與仇恨,看來許多人面對受難者,還是像看著囚犯的眼光。 

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坦然踏實地說「我了解你」,但期許我們不要再做落井下石的人,在屏幕前一邊吃著晚餐,一邊批評,內心想著甘我屁事的人。

扯遠了。 

或許是因為書中的主角都是十二、三歲的青少年,這本書被歸類在青少年文學,但誠摯推薦給所有想要了解難民議題的讀者,跟主角們一同經歷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祝福你對生活更多點感激,並更加努力活著。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8/10
出生在安全時代的我們 似乎難以想像逃難的生活 習慣自由存在的理所當然 卻不知道自由是多麼難能可貴 故事裡的人 為了追求不被迫害的生活 把命當作賭注 才換了自由 但是成功獲得自由的人寥寥無幾 多少人死於逃難的過程 看完這本書 會覺得人類何苦為難人類 明明是同樣的生物 卻要互相迫害 甚至強迫其做出困難的抉擇 願我們這些生來就伴隨自由的人 能學會珍惜 不要失去了才後悔
展開
user-img
5.0
|
2018/09/23
被迫逃離熟悉的去處、被迫成為討厭的模樣、被迫放下喜愛的事物,甚至是被迫到一個陌生的境地從新開始,這樣的逼從難以見得、難以想像,卻不代表並不存在,只是發生遙遠的國度或是未知的未來。

三個不同的時代、三位不同的難民,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同樣身處這世上,汲汲營營的尋找一處可以接納、無須整天提心吊膽生活的歸屬,只是誰能預料所謂的安全是那麼的珍貴且罕見。

因為生活在島嶼之中,或許沒有迫在眉睫的危機,因此始終對於第三國家的逃難居民、遠方國度的收容政策沒有多大的感觸,多人心中知曉充其量只是個遠在天邊的國際新聞,事實卻也是諷刺。

成千上萬的流離失所的難民們,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曾有豐衣足食、飽讀詩書的時刻,但因為政治、戰爭或經濟成了世界遺忘的區塊,應該說假裝忘記的部分,但是否認不代表問題就會消失。三段逃離的故事,之間的聯繫薄弱卻強而有力的訴說每項決定、每個以為決定不只是當下,還有後來遭遇的可能。

因為故事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才震撼人心。或許改變世界並不容易,老實說可以是天方夜譚,除非自己具有身分地位或是家財萬貫,但大多人就和約瑟、依莎貝爾和馬默一樣,不過是浩瀚地球的渺小過客,難以使全世界做出驚天動地的變更,然而至少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

有時候,做對的事情不代表就會有好的結果,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停止去做正確的事情。每個人都會遭逢脆弱的時刻、每個人都有伸出援手的機會,只是當下能否做出適當的作為又是艱難的挑戰。

所以懂得知足,對於現況的安穩懷抱著感激,然後試著用不同的眼光去看看世界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試著反思原來改變就在瞬息之間,或許意識到那些問題不算什麼,或許對於世界而言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慢慢累積也能聚沙成塔。
展開
user-img
4.0
|
2018/08/27
一九三八年,納粹襲擊了德國全境的猶太人,一九九四年,古巴哈瓦那街頭發生抗議暴動與警民衝突,二O一五年,導彈和炸彈的爆破聲遍及了敘利亞的阿勒坡,《逃難者》的三段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充滿了暴力、攻擊與殺戮等行為,小說描述了三個生長在不同時代、迥異國家的孩子和家庭,因為種族、政治,或宗教、內亂、經濟等因素,被迫離開早已面目全非的家園,尋求自己的容身之處,尋找更好、更安全的生活。

乍看這些歷史似乎有點年代,關於對全歐洲猶太人有組織迫害和集體屠殺開始的「碎玻璃之夜」、或者在蘇聯改革和解體打擊下,古巴全國產生的物資短缺、飢荒蔓延,然而對於近幾年幾張像是小小身軀伏屍海灘、空襲倖存滿臉血污呆滯的男童照片,你一定不陌生,因為七年了,「阿拉伯之春」之後引爆的敘利亞內戰還在持續!全球矚目的歐洲難民潮,如果不是透過新聞上的相關報導和驚人影像,對於身處世界彼端在台灣的我們而言,這樣的議題似乎顯得遙遠,然而面對環環相扣的全球化浪潮、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卻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

小說很巧妙的是透過三段真實的存在事件作為相互對照的平行敘述,聚焦起難民悲歌這個極其複雜而又敏感的問題,如果對國際政治或西方歷史有興趣,務必閱讀書籍末尾的作者後記,詳盡紀載了背景環境與人物發想,雖然是虛構的故事與角色卻都是有真實對應之人事,而面對這樣的史料題材也不用過於擔心是否不熟稔或太僵硬,因為小說的重心並非放在批判歷史事件的是非對錯,而在於喚起更多人對當今難民困境的關注重視,看完三段彷若紀實的人生故事,訝異諷刺的是會發現驚人的相似,間隔八十年,但我們像是沒有從漫長的時間中吸取教訓,失落流亡的場景還一直在反覆惡性重演!

而且根據統計,在不斷攀升的數字裡,其中有半數以上是未成年的孩子,《逃難者》三位主要人物就是設定在十一、十二歲間的青少年,介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尷尬年紀,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敏銳地意識到周遭世界的改變,卻也遮掩不住家園劇變內心的惶恐不安,如果不是這樣的主題,光看逃難的旅程真的像極了驚險的冒險小說,你怎麼想得到導彈轟炸、槍擊搶劫、暴風雨襲擊、鯊魚啃噬等畫面,然而這些流離顛沛及悲慘際遇卻是真實存在過,並且讓人感概的是在這樣的歷程中,還是看得見落井下石的人性與現實。

當然,要慶幸的是故事中還是保有的信念和希望,尤其是那些展現無比勇氣的小大人,他們承擔、接受並成長,讓如此沉重的議題下,文字依舊充滿了視覺力度與生命韌性,還有部分人們願意伸出的援手、釋出的善意,讓他們想望的一個家、所謂的明天,在虛構的小說之中還是有實現的可能,但回到現實裡的國際難民問題,要知道,我們都仍然有許多瞭解省思與努力的空間。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