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中的理性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229
4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1/07/17
這本書讀得有點辛苦,譯文上不確定的地方,想找原文對照卻找不到原文。第三章單在理性,讀來比較像講者想發展一個新的理論,但是還在思考中。
大致上仍可以理解作者的問題意識,並且能看到見解獨到的地方。
作者想點出,民主是動態的過程,是衝突與團結的矛盾混合,如果我們忽略的兩者的平衡,民主就有可能衰退。「比起專制或威權,自由社會需要的決心與投入程度都更高。可以說,以往統治者負責的部分,現在得靠公民自己努力了。」
這樣的政治認同與凝聚力,需要有一套公民哲學為核心,(取代過往的政治神學或大民族神話)。在西方這個脈絡發展是從「世俗主義」對比於宗教政治開始,讓政治與宗教分離,發展到後來甚至變成反宗教,作者認為這樣的發展矯枉過正,失去多元主義的包容性,因而需要重新思考世俗主義所標榜的理性是什麼。
第三章單在理性,我能讀懂的部分內容是,我們之所以需要以理性的態度處理公共領域的事務,並不是因為理性是全能的。如果以為理性是全能的,則會陷入啟蒙的迷思。然而我們接受理性的局限,並承認這是某程度化約、折衷的方式,甚至也可說是一種幻象,但只要能讓我們符合原則的處理公共事務,在最小預設的情況下,這是可接受的。
讀完之後比較好奇的是,
(1) 作者個人的宗教觀是什麼,作者是否基於鼓勵多元主義的立場,而鼓勵他人的宗教仍保留在公共領域,但他個人的宗教卻進了私人領域?
(2) 書中對於宗教多所敘述,但若考量到台灣的情況與西方的不同,把宗教置換成其他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也是可以的。那麼,思考的是,有什麼核心是可以超越又包容這些意識形態的?
(3) 理性與幻覺,我覺得這個主題會隨著科學發展(尤其是腦神經科學),而對所謂的理性有新的詮釋,我覺得作者的問題意識是有道理的,我們對世界的運作是基於化約之後的理解,化約成各種隱喻,重點是能否合用,以及是否會限制、僵化我們的理解,以為真理是從一而終。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