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判官

中文書
文學小說
79折$ 237
4 /5
4位讀者評分
5
25%
4
50%
3
25%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19/06/03
  翻開【螢幕判官】看到貼近現實的劇情在眼前上演,各種不同人性、貧富之間的差距、人的好奇心、媒體的力量、生活中的無奈,都在書裡呈現出來。真相,真的就如人們所了解的那樣嗎?又或者,我們都被媒體誤導,間接成為螢幕判官。

  有話說:眼見為憑。但,眼睛看到的真的就是真相嗎?或許連事件當事者也被蒙騙。在書本的最後我們終將看見所有的真相,但,現實中,真相早已被埋藏,無人知曉。

  近日新聞也在探討關於“輿論殺人”。網路發達的時代,訊息流傳太容易,真假辨識更增添難度,未審先判的情況時有所聞。讀完【螢幕判官】讓我深思,小心“先入為主”,必免自己也隨波逐流。
展開
user-img
3.5
|
2019/02/24
劇透警告
孤陋寡聞的筆者,咸少接觸手遊,更遑論知悉「螢幕判官」這款電玩遊戲。儘管不帶任何立場進入,對故事情節並不陌生;書中關於「校園霸凌」、「媒體輿論」、「社會價值」等議題,在台灣仍屢見不鮮,值得不同年齡層的讀者探討。

《螢幕判官》主角-王裕明,出身單親的貧窮家庭,父親偷情於幼稚園老師,酗酒成性,中年失業;裕明卻成績優異、文筆奇佳,始終相信離家的母親會回來接他。然而,正因為出自於不正常的家庭,師長、同學不免對他貼上標籤,認為他就是一顆未爆彈或是即將犯下大錯的壞人。

與王裕明對比的另一主角-高雲生,出身富有家庭,父親的立委身分,讓他在學校享有不少特權與差別待遇。一次高中作文比賽,高雲生得了第一,讓王裕明忿忿不平,認為他是靠關係的,自此倆人結下樑子,也造成悲劇的發生……。故事裡的主角,處處受到打壓與不公平對待,一次次的挫折與失敗,使得他的個性愈來愈偏激,行為也愈來愈乖張,就這樣王裕明的自卑與冷淡,失志與沉淪,終於釀回無法回的憾事。

《螢幕判官》以一則駭人聽聞的弒父凶殺案作為開場,接著以倒敘手法介紹悲劇發生的主角背景及家庭,然而乍看理所當然的情節設定,都是真實的嗎?不是當事人,你無法斷定究竟是何原因讓主角鑄成大錯,那怕是現場目擊者,所見都不一定是事實。因此透過傳播媒體的渲染,記者的天馬行空,又是一樁人神共憤的人倫悲劇,而這樣的社會事件不正每天在你我的生活周遭上演,我們都成了嫻熟法律的律師與法官抑或是那七嘴八舌的八卦傳播者?

或許不看書名,光是閱讀主角的遭遇,讓讀者都不免掬起一把同情之淚。每每社會發生重大刑案,媒體與觀眾都議論紛紛,殊不知透過電視媒體、網路平台、報章雜誌的渲染報導,事件本身又還有多少真實性,真真假假當然得由最後的司法單位判決,偏偏台灣不缺恐龍法官,更讓人對那些社會事件新聞的虛假,抱持更多的疑問……。是非對錯每個人都可以各自表述,但千萬別「道聽塗說」、「以訛傳訛」,甚至妄下判斷,牽連無辜的人。

讀者閱讀《螢幕判官》不免有那熟悉感,不陌生的「校園霸凌」,校園裡的小團體,走後門的特權,師長的偏袒溺愛,在在都在你我身邊隨時上演,更讓人感同身受。誰不希望故事有一個完美的結局,誰不樂見主角未來有美好的發展,但故事的基調一開始便告知讀者走向,而我們只能一步步替主角擔心、難過與打抱不平,卻無能為力……。我們不妨多關心身邊周遭的弱勢與邊緣人,或許可以避免一些悲劇的發生。

《螢幕判官》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讓人自翻開第一頁起就欲罷不能,耐人尋味的主題、栩栩如生的場景,加上作者那細膩卻不流於俗氣的人物描寫,鮮活的主角個性、角色糾葛的心理,氣氛的鋪陳掌握相當緊湊,流暢精彩的情節,本書信手捻來都是值得省思之處,能充分享受閱讀小說所帶來的娛樂性,又能有所省思,是一本不同凡響的小說。

每個牽扯進來的相關人事物,作者用心鋪排主角的每一段背景與心路歷程,對於王裕明內心世界的轉折與掙扎,都有深刻的描繪,彷彿看到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縮影,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螢幕判官》裡的故事,是一個悲劇,值得社會大眾的反思,背後事件秘密的存在,作者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徒留些許唏噓。這本小說真精彩,十分過癮的閱讀體驗,千萬別錯過!推薦給各位同好。
展開
user-img
5.0
|
2018/10/06
幕判官一書改變自光穹遊戲出品的同名電腦遊戲,筆者其實從未閱讀過由遊戲改編小說的相關作品,而在閱讀完畢後,讓我不得不佩服台灣製作遊戲劇情的能力,以及作者改編故事後所產生出的張力,並未因改編成文字而壓縮了劇情。
故事一開始由談話性節目介紹台灣世上重大弒父案開始,而由此不難看出這就是台灣原創作品的特色「談話性節目」,也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親切感。
而在拉開序幕後,故事的背景被拉回主角小學畢業當天,年僅12歲的男主角發現了父親的外遇,母親的離開,而這些事情是否造成了主角內心的傷害,我們在此時皆不得而知。
而後劇情越過了主角的國中生活,直接進入的高中,在主角的高中生活中,有名議員之子,在於學校所產生的「階級制度」使主角無法接受,擅長寫文章的他不只一次次的挑戰、反諷學校師長對於議員之子特殊的待遇,也為他自己帶來了那所謂的校園霸凌。
天天於新聞中看見,原以為這非存在於我們的世界,但卻不得不相信這確確實在存在,而且天天在發生,不管事情大或小,主角裕明不願屈服,但卻不得不。
故事中不斷提到所謂的威權制度,不管是身為學生的裕明,抑或是議長兒子的高雲生,無論再怎麼欺騙自己一視同仁,但那標籤始終還是貼在了大家的身上,依舊還是認定他是某某議員的兒子,不管是學校的師長抑或是身旁的同學,或許這就是人的本性,總是想靠近那些有權勢的人,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而故事本身的背景落於70年代,正是台灣正處於戒嚴至解嚴的歷史轉變期,而在資訊量稀少的年代,所有的人幾乎都是從單一媒體獲取資訊,那些片面的報導、所謂的刻板印象,皆是由此而來。
隨著故事的推進,裕明是無法抵擋這樣的威權體制,無法抵抗這樣的階級制度,最後直至畢業,而我想在裕明這樣的人生中,照進他生命的光是沈光儀,畢業後的意外相遇,是裕明願意振作,但光儀父親對裕明的刻板印象,父親失業無工作、外遇、沒考上大學,等等的標籤全貼在了裕明身上,而壓垮裕明最後的一根稻草,應該是和高雲生的重新相遇,不願意被貼上議員兒子標籤的高雲生,以及被貼上酒鬼兒子的裕明,兩人的互相傷害,而其實他們兩人都一樣,都只是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只是因為高雲生的一席話,裕明憤而找上父親,最後父親意外的死亡也令人不勝唏噓。
而在父親死亡之前也向裕明道明白事情的一切真相,其實從閱讀的過程中並不難看出裕明父親對裕明的愛,而這點也期待閱讀者自行體會。
故事的最後,並未玩過遊戲的我在看完整個故事後,深刻的體會到本書的書名為何取名「螢幕判官」,在那個時代過度的渲染事情,被人們所深信,不!我想就連現在也是一樣,每個人首先看的都是事情的表面,而未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我想這本書就是想帶給各位讀者這樣的體悟。
作者很清楚的點出了現代社會明顯存在的問題,並血淋淋地展現在大家眼前,但能帶給大家的影響能多大我並不知道,但仍希望能為這樣的社會帶來影響。
「當世間之人皆手握法槌,真相為何已不再重要。」
展開
user-img
3.0
|
2018/10/01

就算平時不玩遊戲的人,開啟手機頁面似乎也很難不注意到《螢幕判官》這款國產手遊,遊戲之所以引起熱議,除了自我風格強烈,個人以為更重要在於其中有許多改編自台灣的真實故事,貼近社會現象與新聞議題的方式相當容易激起共鳴,這也是遊戲小說化之所以讓人期待的原因。

故事的開始就讓人觸目驚心,宛如煉獄的血腥場景裡有滂沱大雨、染血菜刀、趴臥屍體,還有數名團團圍繞、荷槍實彈的警察!緊接著是電視新聞以特別節目的方式回顧這起當年震驚全台子弒父的重大刑案,小說以倒敘手法進行,帶我們深入主角內心世界的探討,內容涵蓋了家庭、學校與社會等範疇,在貫穿主角王裕明一生的遭遇中曾經有過許多轉捩點,然而究竟是什麼樣因素導致他悲劇的命運?本書結構簡單卻暗藏尖銳,以文字帶領讀者不斷地梳理亂象、撥開迷霧,是一部帶有對現實環境映射與穿透力的作品。

書名的「螢幕判官」取得巧妙,電視談話性節目時下當紅,所謂的媒體人、記者、網路觀察家正口沫橫飛地大肆爆料,熟悉的景象相信你我並不陌生,故事透過這樣的日常穿插、對照事件的真實過往,在劇情反轉的震驚中揭示出書籍的議題主軸-台灣媒體亂象,然而媒體展現的是社會縮影,在收視率掛帥、新聞破碎化的背後,假的議題經由炒作傳播成了現實裡的真相,批判輿論煽動、媒體公審的過程,我們更要警惕的是多少人也被那僅隔一層螢幕,誇大造假、斷章取義的資訊所影響,成了助長媒體怪獸、撕裂社會的蒙昧判官?!

除了媒體識讀的重要,《螢幕判官》更帶出諸如刻板印象、校園霸凌、威權教育等問題,小說中善用人物的對比,透過家世背景截然不同卻都在父親陰影下成長的兩位主要角色,呈現出親情愛恨糾葛中滿是心疼不捨的家庭悲歌,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言道「令她反感的,遠不是世界的醜陋,而是這個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階層社會的宰制霸權、媒體亂象的光怪陸離,都讓人想起了柏拉圖的洞穴寓言,關於對於真實的解讀,何嘗不是這部小說在充滿震撼力的劇情之外,我們都所必須具備的更多質疑與挑戰。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