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精準提問術:1秒思考,突破盲點,直搗問題核心!

中文書
商業理財
9折$ 315
4.5 /5
2位讀者評分
5
50%
4
5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23/04/25
書評:麥肯錫精準提問術:1秒思考,突破盲點,直搗問題核心!
すべての仕事は「問い」からはじまる

整體評價: ★★★★☆
本書主述:提問與主動思考的重要性,避免慣性因循舊規不思考。除商務外亦適用於生活。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內容,包含例如:QBQ, Question Behind Question,豐田的(本書中為亞馬遜)問5次為什麼、存疑/零基預算等領域的類似概念。

所述觀念核心其實不是「要去問」;而是「要去想」*。

* 這邊有一些翻譯上無可奈何的部份。原日文的「問い」語意不完全與中文的「提問(質問、發問)」日常意義相同。在本書所用語意包含「設題、存疑、檢視、省思、探究」等。繁中版讀者應避免過度被「提」問這個字帶著跑。

所進行的思考,不一定要以「問題、提問」的方式呈現或進行,不要執著於所謂提問的形式。唯書中確實也混雜了具體的對話技巧問句例的部份。語言用詞會引導人的思考。

反面定義:避免如下狀況:幾年幾十年都作同樣的事,除年資年紀變大與知道交易歷史典故外沒有任何長進;前人怎麼說就怎麼作;有人說過要作哪些報表記錄就算沒人會去看也繼續堆(未究原因)…等等的慣性作業與惰性的不思考。

一般來說:對東方教育體系下的讀者與社會,不時有一些這種提示是不錯的。特別是在日本有很重的前輩與權威式文化。台灣這狀況比日本輕些,但有些提點還是好的。相對的是一般認知的歐美(西歐)國家,自學生時代開始舉手提問發言就會較東方的多。包含企業研討會講座等也持續有這種傾向,在台灣積極舉手發言的是少數(但也是種生存策略)。

本書缺點:雖然有實質有效的內容,但論述語調有點心靈雞湯類。就主體來講無可厚非,但採長篇淡淡的語調重複述說一件事,可能難以產生Shock衝擊,讓讀者改變既往的(慣性惰性)思考與行為模式。


【實用價值】
屬基本思考檢視,適用於工作與生活等各方面。

萬事總有開始。雖就本書主旨及內容來說,「要問/要探究什麼」最後應該是要「自己想」。但本書內容可作為一開始的引子,收集初步資料並建立對話。如果中間有東西,後面應該可Inspired by產生各種觸發與自然對話下去。

另外必然需要的是:除了會主動想問題之外,當然也要有能力並主動去找/想出答案;或至少要有辨別出所找到的各種答案/回覆/資料可信度的能力。

對本書所述提問:宜作為無其他提示時「思考或對話的引子例」,而不宜當作「範本」。重點仍在於要去想要去思考,而非順著話一路問下去定會得到正確答案。不要「只會照著書作」。需要自己在能避開閉門造車的同時、也能迴避團體迷思或三人成虎。


【其他】
本書雖以「商務解決問題」為主要訴求,但也適用於一些一般聊天對話的運用。

商務上與一般聊天時,都可能在原來沒有預期會發生議題的地方,發現議題。如果只往預想的方向問問題,有時會變成Data Mining,強迫要在預想方向找出一個回答,但主要原因卻可能是存在於別處。

本書中所述「提問一句就好」的本意應也僅在此。開場的問句為一句,採一些開放式的架構與心態,發掘可能存在的事實。避免引導式提問,發問前就預想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在哪邊的誰,它或那件事有什麼問題/議題/話題。


【翻譯與排版】
翻譯:閱讀順暢。且內容本身就沒有需要太咬文嚼字、或要求專業術語精確定義的部份。
排版:原日文書於2016年出版,繁中版於2019年出版。譯本速度普普至略慢。


----
最後拉回一下主題,避免結尾方向變得奇怪:
本書主述:提問與主動思考的重要性,避免慣性因循舊規不思考。除商務外亦適用於生活。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8/10
書本以很多例子跟你說提問的重要性,還有給你很多提供問公式,針對不同的場合的提問方式,甚至是有一種驅動他人的提問,就是透過提問,引導對方的思路,讓整個問題與框架更明確,漸進式的解決問題。甚至跟你說,一個人是否優秀,從提問的方式就可以得知。

不過個人還是蠻認同一些觀念,還有也想辦法把提問的方式內化成為自己的工具之一。

作者有提出子彈式的提問筆記:
1. when
2. where
3. who
4. what
5. why
6. next step

遵循這樣的思路來解決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借閱或購買來看看喔,個人覺得還算推薦 :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