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52
5 /5
7位讀者評分
5
86%
4
14%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0
|
2019/12/10
費迪南.馮.席拉赫的《懲罰》中太多故事,簡潔有力的文筆,清楚而不多贅言地寫下一個又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訴說一個關於「懲罰」與否的事件。有人犯了法,很合理接受審判結果,利用服刑時間確實懺悔,當然服刑就是一種有形的「懲罰」。但書中也讀到許多故意犯對於「懲罰」的態度,故意有很多種,只要願意細分,有些好像是真的挑釁而來的故意,有些則是無可奈何下的選擇故意,在犯行或被害者出現之以後,對於自己明不明瞭行為之後應有的「懲罰」的真正意義呢?

《懲罰》一書的每篇故事的行為人,對於「懲罰」看法大大不同;有人覺得自己被冤不應該接受懲罰;有人因為罪行被揭發入獄服刑而感到「懲罰」的應該性,還有自己在接受懲罰後一切就此了結,內心不再有愧疚感;也有人認為自己應該受「懲罰」,即便沒有犯罪或犯罪行為人不是他,但故事起因於他,所以雖然沒有有形的懲罰,卻日日受著良心不安的無形的懲罰。

作者的律師生涯如此之久,看過無數個案,但人的職業生涯中總有那樣幾件,即便過了數十年,還是心頭難忘的故事。我們不因為如此而變成有故事的人,但那當下的衝擊與事後的難以釋懷或感到驚奇,藏在腦海的每一個秘密處所,猛一回頭,有人會發現,自己選擇的職業怎麼如此不平靜?那樣的不平靜又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2/02
作者冷靜理性不帶任何個人情緒敘述一篇一篇的故事,不急不徐不著痕跡將故事中主人翁的成長背景、鮮明個性、生活態度等揭露出來,在作者文字的運籌帷幄之中,讀者彷彿置身在那情境的漩渦,一步一步被捲入當下,讀到故事的結局,仍久久無法抽離跳脫出來,剎那間一道砰然重擊落在心田,人性的不堪與脆弱令人不勝唏噓。

書中的故事不外乎關於自卑、自私、貪婪、寂寞、背叛、暴力等,犯罪者沉默沉著沈重的發聲與回擊反射映照心理上的某塊殘缺,作者馮.席拉赫引領讀者以中立超然角度了解事情脈絡及面貌,透過律師、法官、當事人及關係人的視野,讀者窺見洞悉犯罪人與受害者之間如影隨形積累已久的怨懟、折磨與扭曲,最終的爆發與崩潰常令人有深層的無力感,犯罪者的動機雖可以理解,也令人同情,但於法不容,在審判過程中法律的漏洞及欠缺著力點屢見不鮮,在一樁樁的罪行中,對與錯似乎已沒明確界線,所謂的正義與公平也隨著個人解讀而有了不同以往的定義。

作者在最後一篇提到「生活從不輕鬆,沒有罪行,也沒有罪咎,但卻有懲罰」,每個人在與自然與人群的關係中,多少會有不圓融不完美造成遺憾的時候,即使沒有犯下罪行,內心也會因掙扎矛盾糾結而遭受“懲罰”,如何釐清思緒解開纏繞的心結則有待個人的智慧。

作者精練俐落不拖泥帶水的敘事口吻,蘊藏深刻悲憫的情懷,讓讀者不禁直視挖掘自己內心的懦弱與虛空,從中有所體悟,而後調整導正自己,並獲得一股正面振奮的力量,這本書很適合迷惘的芸芸眾生細細思索慢慢咀嚼。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1/28
《懲罰》以冷靜的口吻,說了十二篇逼近人心的故事。這樣的閱讀體驗是特別的:讀者以不遠不近的距離,冷冷地凝視惡的成形,感受無以名狀的巨大壓迫,然後心驚於故事裡的暴力——那暴力不一定是物理上有瘀血的暴力,有時侯,是心靈上疼到不行的擠壓。

世間的一切彷彿一個環環相扣的圓,那些開始註定造就這些結尾。因為擁有,所以失去;因為寒冷,所以燃燒。每篇故事的「因為所以」,都讓人傷心。

寂寞淹沒了一切。

費迪南·馮·席拉赫筆下的人物,平凡的像路人,但都很寂寞。每個人都眼眶含淚,卻沒有落淚。那滴沒有落下的眼淚如鮮血般鮮豔,卻無人理會,他們只能在遺棄的邊緣舔拭自己,最終跌落深不見底的黑暗。

生命中的缺失,成為了罪惡的種子。法律觸摸不到他們的傷口,也無法治癒,有時甚至無法發現。惡的背後,是曾經的愛、無法遺忘的擁抱,或不被接納的心傷。這些當然無法遮掩惡的模樣,畢竟惡就是惡,加害人的可憐無法彌補被害人受到的傷害,尤其故事裡大部分的被害人,都失去了生命。但《懲罰》讓我們看見人性扭曲的過程,有時淺淡、宛轉的如日常。

日積月累的寂寞爆發力驚人,像烈焰,起源於沒有人關心的火苗。

我們可能都曾有過無人凝視的火苗、有過被放逐至幾乎自毀的時刻;差別在於,有人(或我們自己)挽救了我們,而故事裡這些上了法庭的人們,沒有人救贖。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1/28
劇透警告
有時候,沒有罪行,也沒有罪咎,但卻有懲罰。
這是《罪行》系列三部曲的最終章,相較於讓人深陷囹圄的實質「罪行」,虛幻的「罪咎」與「懲罰」才真正會將人禁錮、綑綁到窒息。
 
女人為了一家人可以繼續相守,而為了殺嬰的丈夫頂罪,卻等不到任何的探望,出獄後甚至淪為空氣般的存在,於是親手讓他從高樓墜下;愛上人型玩偶的男子,因為這個「妻子」遭到鄰居破壞凌辱,而將對方毆成重傷;摯愛癌逝的年邁鰥夫,遇見了一位與妻子十分神似的女人,因而出手讓她的丈夫慘遭車輛壓死……。
 
十二個主角迥異的故事,卻兜旋著近似的主題──寂寞,寂寞驅動他們失控,誘使他們犯錯,而最後給予他們最沉重的懲罰,卻依舊還是寂寞。
 
除了深層的人性糾葛,制度的荒謬也同樣沉痾難解。一個持有毒品的男子為了逃逸而酒駕,但因為「一事不二罰」的制度,已被酒駕定罪的他,便不用再因持有毒品被論罪;慘遭人口販子強迫賣淫的女孩出庭作證,因為她極端害怕被告,審判長讓被告離席,直到證人離開後才出庭,卻因為這樣「剝奪」了被告參與審判程序的權利,導致判決撤銷……。
 
某些罪行究竟懲罰了誰?某些應有的懲罰是否獲得了相應的罪行?抑或只能在媒體的喧囂起舞,與輿論的攸攸之口中討價還價?正義的落實如此艱難,而世人對於善惡與對錯的定論又往往操之過急,馮‧席拉赫用他一貫的冷靜筆觸,用旁觀的敘事句號,勾勒了一個又一個叩問司法與真相的問號。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27
傷痕:肉眼可見的傷容易治療,但心裡所受的傷,往往更難痊癒。

各國的法院幾乎都會有一個彷彿天秤一樣的圖示,象徵法律代表正義,讓失衡的兩端,透過法律的判決,恢復人與人間應有的秩序與公平。但法律真能這麼神奇,讓「正義得以伸張」、「惡人受到制裁」嗎?支持嚴刑重罰的人們,一定支持這樣的論點,甚至深信不疑。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趣的是,不少法律人甚至執法人員,並不相信法律能達到這種功效。

在費迪南‧馮‧席拉赫的最新著作《懲罰》裡收錄了12個故事,故事裡的各主人翁從不同角度出發,有從加害人、被害人甚至參審員都有(德國公民義務之一,家世及背景清白者,被國家選定後,與法官於法庭一同參與審判及量刑的一種榮譽職)。然而被害者就真的是無辜的一方嗎?加害者又真的就是罪孽深重的一方嗎?而參審員因其看似風光的經歷,就真的可以無私、不偏頗好好參與審判嗎?我們又真的都能看清事情的所有全貌嗎?又或者,其實人性本就有一種傾向,只展露自己希望人看到的一面,這時我們看到“事實”,就真的是“事實”嗎?然後我們自己又能對自己內心有多少了解,還是更常是當發生了大事後,才發現自己久未察覺的內心深處的傷痕。

《懲罰》裡的這12個故事(與其稱之為“故事”,我認為更貼切的說法是“事件”),就是在這種不知道誰才是被害人、每個人似乎都是被害人的情況下、與無奈命運交錯時,爆發出的令人難以置信卻驚悚無比的悲劇慘案。事件讓人哀傷,卻又莫可奈何;令人惋惜,卻讓人更感淒涼。故事的結尾令人戰慄,但事實上事件中的這些人物們,卻又跟我們日常生活如此貼近,倘若認真的將過程審視一遍,事件中不論是加害者抑或被害者,他們的人生與大部分人其實差異並不會很大,如果將這些人撒在人群中,你我都很難分辨他們與我們又有什麼不同?

在閱讀《懲罰》這本試讀本時,國際新聞正好報導一則發生在俄羅斯的新聞,一個男子被女友砍傷13刀差點沒命,法庭上法官準備對他女友做出判決,但男友極其反常的不但沒有支持法官的為女友判刑,相反卻不僅為其求情,甚至當庭跟女友求婚請法官為之證婚。這樣的事件不要說是閱讀新聞短短描述的我們無法接受,甚至閱卷的法官也要男子“冷靜一下,回去再想想”,但是當看過《懲罰》一書之後,你將有很高機率跟我一樣,對於這位俄羅斯男子的行為不再這麼驚訝外,會能夠用更寬敞的心胸及更有深度及廣度的思維方式,憐憫及疼惜這位男子甚至他的“野蠻女友”。

肉眼可見的傷容易治療,但心裡所受的傷,往往更難痊癒。被害人要的真的就是重罰加害人嗎?還是其實被害人需要我們更多其他的協助才能走出人生陰霾?加害人真的就是加害而非受害的一方嗎?如果希望加害者停止罪行,還有更多什麼是我們可以介入協助的,好讓加害者不再重蹈覆轍呢?如果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這些社會案件就會彷彿像找不到原因的疫情一樣,突然沒來由的大為肆虐,造成無辜或無知不知情的人們受害,然後因為沒有深究跟對症下藥,即使幾條生命或幾個案子結案後沉寂一陣子,它又會再次的捲土重來。這就彷彿像地獄的魔鬼來到人世間一樣,牠張牙舞爪蹂躪肆虐著更多可憐孤獨的心靈,魔鬼訕笑著,而人們繼續不知所措,又再看著幾個人的人生甚至幾個家庭再次破碎。

我在此強烈推薦大家,如果你跟我一樣重視每個靈魂,希望人可以在這即使人生大部分的時候並不容易、卻仍舊可以懷著開心積極、充滿理想、快樂的心境經營自己的人生的人更多更多時,閱讀《懲罰》一書,甚至如果再多花一點兒時間,連同費迪南‧馮‧席拉赫的其他一系列著作也一起閱讀,將有助於你我更理解其他無助的靈魂,讓這些靈魂獲得慰藉、獲得安舒,進而更有力量,在破碎的人生幽谷裡重新得力,走向陽光。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24
全球最多人閱讀其作品的德國律師作家馮.席拉赫繼《罪行》和《罪咎》後,又以述說故事的說書人角度推出新作《懲罰》,全書共十二篇故事組成,依舊抱持對人類的罪行、尊嚴、正義提出超越時代的思辨與詰問,而這次他在《懲罰》提出的新思維,就是「犯罪者因寂寞直接/間接犯罪」,而這也是已開發國家面臨的棘手問題:寂寞。
如此觀點在村上龍著作《寂寞國殺人》也提到,當國家朝向現代化,人民富裕了,卻成了找不到個人生存的價值觀遊魂,所有人失去終極奮鬥的目標,女高中生要賣淫,因為寂寞。中年男子買春,因為寂寞。少年殺人,因為寂寞。
《懲罰》書中幾乎犯罪者都因「寂寞」直接/間接犯罪:已婚男子因家暴伴侶,妻子疏遠冷淡的態度最終選擇用鐵鎚殺害妻子;已婚妻子幫殺嬰又有多項前科的丈夫頂罪入獄,可丈夫疏遠冷淡,最終殘忍殺夫;離婚的男人因寂寞訂作性愛娃娃充當伴侶,卻遭他人白眼拆毀娃娃,他憤而動手;喪偶的老年男人因新鄰居長得像過世妻子,他不願繼續一人寂寞度日,寧可製造意外剷除新鄰居配偶。
「寂寞」導致這些犯罪者直接/間接犯罪,他們無不想擺脫「寂寞」,不願意當透明人,想從他人的眼光中得到自己存在意義的驅力,卻無可奈何導致悲劇和荒唐憾事,我們很有可能某天會成為「這些人」,成為社會向前發展的祭品。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1/22
劇透警告
精神崩潰的參審員、
酗酒的賭徒律師、
替丈夫頂罪的女囚、
愛上性愛娃娃的離婚男子、
謀殺鄰居丈夫的老人、
販毒的小個子、
窒息式性愛成癮的潛水伕、
被污名的盲眼老人、
臉上有胎記的獨居老人、
逃離伊斯蘭傳統的少女、
重拾網球的攝影師、
用毒品麻醉自己的鰥夫。

如果寂寞是種罪,每個人都是無期徒刑,無法假釋。
如果寂寞是個洞,每個人都是無底洞,無法填滿。
即使沒有罪行,也沒有罪咎,但卻有懲罰。
那懲罰就是無處不在、也無人能逃的寂寞。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