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恨意殺人法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87
5 /5
4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4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3/01/31
這本書真的滿值得一看的,雖然探討方面很廣,知識範圍也涵蓋,法學,犯罪心理,精神醫學,大眾傳播等等,但並不會讓你覺得太過難以閱讀,再加上情節緊湊,而且取用的又是真實事件的改編,讓人不斷在人性邊緣之間遊走,頗有當初看長洱犯罪心理的感覺,兩者一樣很黑暗,也都將結局寫成開放式,或許我們都理解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惡意早已滿溢而出,這是個連短訊都能殺人的世代,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充斥在我們身邊無端的惡意。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1/01
劇透警告
我認為這是小說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內容與面相非常廣,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

同時也給人一種恐怖傳說的味道,結局絕對讓人意想不到。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8/12
情節緊湊,故事發人深省⋯⋯更難得的是作者對專有名詞有嚴謹的註釋。在娛樂的過程中,也拓展了對法律、心理學,與倫理議題的認識。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3/15
這是一本以隨機殺人為主題的社會推理小說。
「隨機殺人」真正恐怖的地方不是殺人,而是「隨機」,那個詞意味著,你和我,每個人的機率都一樣。
平常只要出現殺人事件,動機不外乎情、仇、財、性,新聞報導出來之後,閱聽者總是可以找到自己和受害人的不同處,拉開心理距離、得以控制住恐懼,說幾句「還好我沒有受害者那種……」「還好我不像受害者那樣……」之類的自我安撫的話,然後繼續以自己覺得不會招惹上麻煩的方式來生活。但是隨機殺人不同,我們每個人和受害者之間的差異突然間找不到了,無法再安撫自己不要像受害者一樣幹嘛幹嘛就可以沒事,找不到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就可以安然無事的依靠,恐懼自然飆升,而恐懼飆升至表面,常以憤怒表現,所以隨機殺人案總是可以挑起大眾的敏感神經。然而,為了獲得控制感,人還是會盡力找尋自己和受害者之間的差異,像是年紀、性別、外貌……之類的,這也難怪台灣史上最讓人憤怒(或說是恐懼)的隨機殺人事件,要屬2014年5月21日在台北捷運發生的鄭捷隨機殺人事件,受害者數量眾多,各自特質不一,形成一種模糊的眾生相,讓看到新聞的觀眾更難找到差異,更難拉開心理距離。
在這部小說中,作者以2012年的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事件為範本,做了廣泛且深入的田調,然後撰寫出這部精采的作品。我在閱讀過程中也反覆查詢網路的相關資料,在實際範本與虛構創作之間來回研讀,這400頁的小說讀起來很過癮,但絕不輕鬆。
小說主角余雲智是律師,他的未婚妻在五年前因一樁隨機殺人案而過世,一屍兩命;兇手後來在獄中自殺身亡,從此沒人知道他的動機是什麼。五年後,蹦蹦龍遊樂場發生隨機殺童案,余雲智在一番轉折之下,接下替兇手辯護的工作,於是讀者可以跟著他,漸漸地對隨機殺人有更多一點瞭解……
在接觸這本小說之前,自己也看過一些隨機殺人案的報導和文章,我一直有一種感覺,而在這部小說中,這種感覺再次得到了印證與深化。
隨機殺人是社會共業之一,絕對是。只要我們仍因恐懼、憤怒等各種因素而只想將這些人除之而後快,那麼未來只會繼續發生這樣的事;因為,在你我的身邊,就在此時此刻,正有許多未爆彈在四處行走,或是孕育那種恐怖的不良土壤依然在持續運作著。
這本書試圖讓讀者了解到,在走上隨機殺人的路途上會遇到的風景,其實並不特別奇異,甚至看起來是相當「日常」的,而那些日常的歪斜會如何積累到臨界點,然後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劇,誰也無法預料。
隨機殺人的每個受害者機率都一樣,要阻止這種悲劇發生,每個人也都有一樣的機會,那便是整個社會得張開一張夠強韌的保護網,接住、撐起每一個在這社會中不停下墜的傷心人。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