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00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0/06/02
前幾天BBC又刊登了一則關於科技影響新聞業的壞消息,微軟決定解雇五十位約聘的記者,把他們的工作交由機器人取代。這些記者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微軟過濾每天的新聞,決定哪些新聞能夠登上微軟新聞的版面,並且以何種方式呈現。一位即將被解雇的記者說,他讀了好久機器人將如何取代他們的工作,這一天終於來臨了。有些人或許不相信,新聞業其實是科技取代人力的應用前緣,越來越多新聞業的職缺正在消亡,歐美的新聞從業人員數量近一二十年銳減了1/3以上,有些數據甚至高達一半,新聞業是一個正在式微的行業,這已經是勢不可擋的趨勢了。

假如你有在關注數位轉型的議題,對於新聞業的遭遇肯定不陌生,因為這在高端論壇的議程裡,已經是一個被討論到爛掉的主題。數位轉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用電腦取代人腦。] (難聽的白話文)我們人腦是個反應緩慢,錯誤百出的器官,在工作上會導致效率低落,假如能夠利用電腦快狠準的執行這些任務,就能把資源使用率極大化,生產力也能指數型增長。數位轉型是一個必然的走向,在理論上,把重複瑣碎的工作交給電腦完成,人類就能把心思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例如:有一份工作就是不斷的複製貼上,一天下來重複一萬次,難免會有貼錯的情況發生,這種無聊又容易出錯的任務,為何不交給電腦處理就好了呢? 寫一份程序,電腦0.0001秒就能完成,效率是人類的數百萬倍,這位員工就不必浪費精力重複做這些無腦的事,他能把精力專注在例如文學創作上面,替人類的精神文明增添瑰麗的文采。

這聽起來很美好吧~實際上很殘酷的。電腦越來越強大,一般人類就顯得越來越笨了,企業為了競爭生存,一定要採用最先進的數位化流程,優化流程等於減少人工的參與,等到這些工作都能被自動化以後,員工就被解雇了。微軟解雇的那批記者就是這種情況。電腦學會了他們的工作內容,人類就bye bye。現在的電腦已經強大到懂得撰寫新聞了,因為大部分的新聞其實都遵循類似的新聞報導準則、模板、風格,電腦只要學會如何把相關資訊填入,就能產出記者嘔心瀝血的新聞寫作。在一個電腦都懂得寫作的年代,還有哪些工作能置身事外呢?

為了趕上科技的日新月異,避免被遺忘在時代的後頭,適度的了解科技對各行各業的衝擊是一件蠻重要的事。我對數位化轉型的議題關注已久,如果你平時也有在追蹤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對上述的情景一定不陌生,我讀了太多相關的報導,感覺機器人末日都快要來臨了XD,經常想像自己未來一二十年的職業會不會像薩諾斯打聲響指般就灰飛煙滅了。可能天性比較悲觀吧,我真的被預言家說服了,認為將來自動化不會解放人類,而是讓更多人陷入貧窮和失業裡。私心的說,閱讀這類書籍,以前會有強烈悲天憫人的社會情懷,希望更多人能重視這些即將到來的重大議題,現在只想把自己顧好,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那我希望這些知識能賦予我生存的力量,在不可避免的時代浪潮席捲之際,做好乘風破浪的準備。

我對新聞業有一股發自內心的情感,長越大感受越強烈,若說職業是追求一個人的天性,新聞業似乎是唯一能滿足我好奇心的職業。高一時選暑期營隊,所有科系看來看去,還是覺得新聞營最有趣,後來也如願在木柵度過了一個難忘的五天四夜。在一個假資訊橫流的時候,在一個後真相的時代,記者是守護真相的最後防線,優質的媒體是觀察世界的最佳窗口。那句[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實在是胡說八道,世界上最頂尖的思想家,一定比例都是記者出身(Ian Buruma, Robert Kaplan…),因為記者是唯一能夠把廣泛的知識融合並應用在工作上的職業。

我的意思是,例如一個會計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出具審計報告時,他還是只能依據IFRS的指導原則做出無保留or保留or否定or拒絕表示意見…四種報告,廣博的知識無法直接應用在專業上。相比之下,記者是唯一能旁徵博引,綜合第一手的觀察,把讀書獲得的知識轉化為獨特觀點的職業。所以我才覺得真正的一流記者,才是那些讀了最多書的人,真正跨領域的通才,在這個分工精密+專業部落化的年代,我們更需要記者的協助,在迷霧亂竄的訊息爆炸中,指出通往真相的方向。

可惜新聞業正在遭受龐大的壓力,迫於現實無奈,有時無法貫徹新聞報導的專業倫理,等你讀完本書,或許會同情現在記者的處境,留言開酸請三思,行車紀錄器和爆料公社的新聞,也是為了滿足KPI罷了,一個人一天要生出五篇報導?!這哪吃得消? 小記者們也是在討一口飯吃,台灣媒體雖然自由,但是報導品質參差,待遇極差,掌握媒體的大佬,喜愛腥羶色的視聽人…都是原因,只能祈禱大環境能越來越好了…

21世紀以前,新聞業掌管了人類的資訊流通,社會依賴新聞業提供資訊,近一二十年網路普及以後,資訊的獲得易如反掌,你想要什麼樣的資訊google一下立刻就跑出來,社群媒體讓每個人都有了發言權,資訊不再需要透過新聞業就能廣為流傳。在這種大趨勢底下,新聞的重要性降低了,產業結構也面臨震盪。加上智慧型手機等科技發明,改變了視聽人的收視習慣,大眾拋棄了紙本閱讀,轉往線上閱覽,種種的變革都衝擊著新聞業,這本書一鼓作氣,替讀者梳理了近些年新聞業的重大轉變。我是一位新聞愛好者,對於書中提及的議題大概都有聽過,但是缺少一次系統性的認識,很開心透過本書填補了空缺,也學習了不少新鮮的知識。

最後,推薦兩個我超愛的西方新媒體,Vox and Quartz。這種新型態的解說式報導(interpretive journalism)兼具深度與感性,畫面風格俏皮絢麗,正好與傳統報導的嚴肅性互補。我目前閱覽新聞的習慣,每天一早先開紐約時報中文網看每日簡報(這個daily feed真的大推),再瞄一眼金融時報中文網的標題,BBC App看即時新聞,下班有空再看半島電視台(喜歡101 East,講述亞洲觀點的故事)或德國之聲(歐洲觀點)Youtube頻道的紀錄片,紀錄片深入的調查報導,往往能帶我到難以想像的遠方,近距離的認識全世界。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新聞永遠不會過時,只會有更多精彩的敘事未來吧。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