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55
5 /5
6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6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3/05/06
劇透警告
在ReThinking podcast聽到作者訪談,於是找了這本書來讀。讀的時候想起《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以及《隱谷路》,這幾本都是以宗教家庭為場景,談其中的躁鬱症。也可說是揭露了宗教的另一個面向。宗教不是只有勸人為善這個陽光面向,還有少被提及的陰影面向,那就是人格中狂熱、偏執、排他等個性,可能在宗教的場域中強化到極致。

雖然多數教友都不會這麼偏激(例如作者的其他親戚看起來都只是平常的教友),但少數人會混淆了現實與想像,並且以此教養子女。作者呈現出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小孩,要建立自己的現實觀,是多麼艱難(其中探討了家暴問題,寫得很精彩,明明是受虐者,卻可能合理化受虐的行為,而不願離開)。(村上春樹的《1Q84》也是處理類似的主題,女主角青豆是在極端的宗教家庭長大)

後來她掙扎於究竟是親情可貴?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見世界可貴?她選擇了後者。當爸爸去她學校要帶她悔改認罪回家,跟她說受教育就是被魔鬼洗腦,她心中說,用自己的眼睛看見世界是多麽可貴的事。

換句話說,她表達出受教育(如英文書名,Educated)就是從被動的現實觀,轉為主動的現實觀。

讀完之後倒是想問作者幾個問題,
(1) 作者是自學完成高中以前的學業,她是否覺得自學者的主動性較強?以及如何看待學校教育的被動性?(大部分的學校教育都只是按表操課,而不是為了喚起主動學習的動機)

(2) 作者會如何建構自己的家庭觀?以及如何教養自己的小孩呢?

(3) 作者覺得宗教是什麼?會給自己的小孩接受怎樣的信仰?
展開
user-img
5.0
|
2022/05/25
這本書完全不是在跟你講怎麼自學,當初買來時,因為只看書名以為這是本自學的勵志故事,殊不知,完全不是這樣,這是本自傳,自學在裡面完全不是重點,我看到的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我看到的是父母的洗腦對於孩子的影響,這會讓我反思這在華人社會不也很常見嗎? 父母總是會說,因為我活得比你們久,我知道的才是真理,你們小孩子就是給我乖乖聽訓,等你們長大後就會知道父母講的是對的,結果等我長大後,開始慢慢去思考,我才發覺父母親的話,不完全都是正確的。近年來,偶爾看到學生因課業壓力而自殺或是因著父母的期盼去選擇自己不愛的科系,每每看到都是令人心碎,我能理解有時父母的想法就是那樣古板,很難去改變,更甭說讓還在就學的孩子去改變他們的父母,我能期望的就是改變從我們這代開始,不要強加我們自己達不到或是想要完成的事在孩子上,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更應該作為一個嚮導,他們或多或少在旅途中會迷失,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不要讓他們走向歪路。


我要先謝謝翻譯作家,你把這本書真的翻譯得真的太好,完全看不出來這是本翻譯書,最後,我對這本書有點小遺憾就是它的標題,我查看了原文的書名是Educated,這本書標題會讓我感覺很像媒體新聞為了吸引觀眾去閱讀他們的文章,然後下了一些很動人或是誘餌式的標題,這本書著墨在自學的地方不多,而且自學也根本不是重點,家庭教育才是這本書的核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是我目前見過最難念的。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04
內容非常精彩,作者誤打誤撞進了教育體系陶冶,轉變了自己往後的人生,但全文最後一句才是最震撼我,彷彿作者存在體內兩個人格看待“教育”這件事!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5/19
劇透警告
我必須要認同其他讀者的說法, 這不是一本告訴你如何自學可以上劍橋大學, 教你如何讀書的書,
但是她的人生告訴了你, 教育對你有多重要,
我們一般說到教育時, 很容易連接到的就是成就和薪水,
但是事實上教育也改變了我們的思想, 讓我們可以反思, 抵抗原本你認為那些是合理的事情,
作者只大我一歲, 她在她人生中所遭受到的事情,
太多是我人生中覺得: 這太誇張了, 這怎麼不出事,
但在作者父親封閉整個家庭之下, 一切都被合理化, 沒有人覺得異常,
作者的眾多兄姐中, 有人終於發現了不對以後離開了父親的影響,
但有些人卻仍舊屈服下去, 生活在父親建立的秩序中,
裡面慢慢的是作者內心價值觀念的掙扎, 那些我們認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她眼中可能都是不合道矩,
直到她上大學吸收到的價值觀, 在她腦中與她父親給她的價值觀和交戰,
轉化為她脫離與追求正常生活的動力,
父母親所給予的教育, 真的是再重要不過了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5/05
這不是一本勵志的書。重點也不再拿到劍橋博士學位。書名有些誤導。會讓讀者想像抱著參考書課本苦讀的景象。以為這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故事。原名 Education 含義在說人生是個教育過程。作者的人生曲折艱難,但是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價值。這些教育還包括了對親情的捨離,跟創傷的艱難療癒。作者在學術領域中表現出色後依舊要孤獨的體驗早期生活留下帶的創痛,抑鬱,酗酒,翹課,無法自理生活。幾乎要毀了自己的學業。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5/04
劇透警告
那天拿到書,回家翻開書頁:

「往事之所以美好,乃是因為我們在當下無法體悟內心的感受。

總要等到日後,
情緒才能一一攤陳,

所以我們無法完整地品味此時此刻,
只能細細感受過去。
... 吳爾芙」

「這本書不是摩門教的故事,也不講述任何宗教信仰。書裡提到各式各樣的人,有些是信徒、有些不是;有些很善良,有些不善良。作者不認為二者之間有任何正相關或負相關。」

這是故事之前的理性鋪陳,而這段鋪陳已打動了我。

接下來的開場有如電影畫面,泰拉(作者)引領我站在那穀倉旁的廢棄紅色火車廂上,
風滿滿的灌進衣袖寒意直竄毛細孔,巨大的山岳呼吸著,松樹與山艾樹的氣息緩動搖擺,
轉身抬頭便可看見山脈有如印第安公主的黝黑輪廓。

泰拉讓我看見了她。

她出身於愛荷達州一個偏僻農村,基本主義摩門教家庭,
深信末世論,永遠在儲存食物和武器,並認為女性的天職是相夫教子,不鼓勵女性實踐夢想。
泰拉的父親不相信一切跟政府有關的東西,包括學校、醫院、現代醫學,
這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邪惡、與對上帝的背叛。

也因此,泰拉沒有出生證明、沒上過學。

直到十五歲那年,她唯一逃家自學考上大學的哥哥泰勒返家,
目睹泰拉被另一位哥哥翔恩毒打,告訴她:「這(家裡)是最不適合妳(人生發展)的地方」
鼓勵她違背父親離家上學。

於是她白天在垃圾場撿破爛,晚上偷偷的自學數學和文法,考了兩次終於成功錄取楊百翰大學;
爾後一路念到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成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但就算如此,泰拉始終無法改變自己的父母,也改變不了她暴戾、精神失常的二哥。
甚至面臨周遭親人遮蓋事實、鋪陳扭曲觀點,對事實視而不見。
她最終在絕望中離開原生家庭,不僅是距離上的離開,而是心靈上的告別。

在泰拉的這段歷程中,我看見唯有建立自我,才能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
尤其當面對權威、同儕至親、或是被標籤化、或「社會」定義下的教條,
以泰拉家庭為例:身為女性不被允許有欲望、愛美、或者有野心;
一絲絲的念頭都會被定義為「你是妓女」!
甚至把暴力進行正當化的解釋。

有多少女性有能力從這樣的環境翻轉?
去抵抗壓迫,並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與自我價值塑造!

在這段「自學」過程中,真正困難的是作者如何脫離她從小「被定義」的一切,
透過外界和教育去建立一個重新思考、具批判力的「自我」。

另外,泰拉也平實的表達雖然父母沒有提供她教育機會,
但在成長過程中從他們身上她理解到:「不上學並不代表不能學」。

這本書的文字十分流暢,很好讀。
除了很感動泰拉的抉擇與勇氣,也羨慕她的文筆如此生動,
可以把這麼困難的故事,表達得如此易懂。

... 如果有時間,我會再看第三遍。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