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刺青的人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342
5 /5
12位讀者評分
5
75%
4
25%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19/10/18
故事主軸線很有趣, 有些細節寫的很詳細但部份描寫又不夠, 埋了很多梗, 卻隐晦不揭, 不知是作者故意忽略, 或者是吊人胃口, 比如為何熱愛前夫卻又離婚的原因及與前夫哥哥有何過節, 在在都令人好奇, 到最後卻又不闡述~讓人氣結, 而且結局過於草率及卡通化...懷疑這本書的不一致性好像有2個作者.....是編輯比較厲害還是作者厲害?原可給4顆星, 所以因上述缺點只能給3.5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5/29
過去的不曾結束,陰霾不曾散去,除非親身從惡夢清醒,否則恐懼永遠都會伴你入睡。

老實說通常一本書如果讓人猜到兇手,那麼這本懸疑犯罪小說必定是失敗的,但即使如此對於作者所營造的氣氛,無論是警方、證人還是兇手,所有人內心渴望的認同和執著,那般病態的收藏和噬血,讓自己不寒而慄的前提,面對了早已猜中的失望,不免覺得即使知道誰是兇手,也無法奪走閱讀時的緊張和期待,沒有燒腦的手法,單純的殺戮拾起的是讀者們久違的感受,對於驚悚的熱忱還有面對世俗的疑惑,迷人且鬼魅的存在文字中等待閱讀。

對於社會大眾而言,刺青的存在有個根深蒂固的想法,無論何種圖案,如果近乎涵蓋了四肢,那麼先入為主的觀念便是這人絕非善類。書中也刻意強調這樣的歧見,從幾何時,人們的判斷必須頻靠他人的口舌去思考與下論,刺青或許嚇人和疼痛,但那背後的故事,又有多少人去在乎,又有多少注目的眼光試著看出那墨水下封印的往事。

兇手著迷刺青大師的傑作,於是步步的殺戮和收集,其實套路非常平凡,但成功的地方在於作者融入了社會的觀感和人們的過往,無論是階級的制度還是家庭的複雜,巧妙地在書中呈現出來,或許有人只是想要重新走向未來、有人只是想要獲得讚賞而已,但是生活從來就不容易。

收集刺青的人,等同於收集故事的收藏家,只是他的嗜好既病態又血腥,人們的故事和他們的執著,交織成一具具駭人的屍體,行兇動機單薄卻強而有力的使人可以理解,畢竟從小到大人們執著的物品各式各樣,卡片、服裝、徽章還是海報等等包羅萬象,然而慾望的深度是無法抑止的黑洞,假如無法填滿那就另尋別處,試著淡忘那幽暗的執著,因為最終有些界線還是需要去遵守。

刺龍刺虎的人中也有善者、西裝筆挺的人們也有惡者,任誰也不該用第一印象去審視一個人的品行,應該用之後的相處和行事去理解然後在用自己得到感受去評論,而不是一昧的相信外表呈現的模樣。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5/15
劇透警告
前天傍晚偕同家人外出用餐,一位一雙小腿刺滿圖騰的男士走在我們前方,我走在後方直勾勾地盯著那正走動著的蓄滿力量的小腿肌,心中忍不住想著:「如果這男士的腿被收藏刺青的人給相中,可就慘了,小命休矣!」唉!瞧我這有別於平常的脫序行徑若不是入戲太深使然還能是什麼?


刺青這產物並非現代專屬,早在古代已有記載,《墨子》、《左傳》、先秦時代的黥刑,《水滸傳》裡也有三個滿身刺青的角色。刺青在社會上的觀感也是相當極端,有人認為它是美麗的人體藝術,有人(多半是長輩)則把壞品行與刺青劃上等號,不管喜歡或厭惡,起碼都是正常的反應。然而什麼樣的人會把別人身上的刺青當成收藏品?敢問這世上真有如此駭人聽聞的事件嗎?至少在虛構的小說裡,就這麼一刀未剪血淋淋地如火如荼上演了!


故事開始便是一劑猛藥:描寫得無比詳細有如實境秀的剝皮秀過程,衝擊內心也衝擊了腸胃。作者細膩刻劃兇手「我」的內心,尤其享受作案過程的變態心理,讓人越讀越顫慄,駭人之處不僅於此,檯面上的兇手只是執行者,那麼誰是檯面下的神祕主使者?是某個一直在讀者面前出現的角色或是讀者根本不會放在心上的某路人甲?不論是誰,可以確定的是這藏鏡人肯定也是個心理變態,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兇手這條線,尚有警探與第一具屍體目擊者這兩線,故事架構由此三線交叉敘述而成,警探的辦案壓力、目擊者的危險處境、潛伏在暗處的兇手,作者營造出極度懸疑、極度恐怖、極度緊張、極度刺激的氛圍令讀者腎上腺素激升,雖然被駭人的情節嚇得透體通涼,仍心心念念著推理,迫切地想從故事裡的枝微末節嗅出一點兒兇手的蛛絲馬跡或者關於破案的線索,也很想了解這類犯罪者的心理側寫,不知作者在這方面有無著墨,頗教人期待。


這本書有股致命的吸引力,在閱讀過程中明明被強烈的文字視覺效果弄得人心惶惶的,卻還是忍不住一頁頁讀下去,真是不得了且要命的魔力啊!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5/15
情節發展的主軸,毫無疑問是那一連串、駭人聽聞的兇殺案件,也因為一案未破、一案又起,查找線索及證據,盡早將兇手繩之以法刻不容緩,步調自然緊湊,佐以一具具血肉模糊、被活生生剝皮的屍體,已經夠讓人毛骨悚然,偏偏作者還運用兇手自白式的剖析,對犯案過程做更細節的陳述,不僅畫面更加血淋淋而寫實,也使讀者更迫切想知道,究竟是誰如此泯滅人性。

但比起犯案畫面更讓人感到驚悚的,是兇手透露出他從殺人取皮、收藏刺青這樣的過程,得到怎樣的療癒、獲得什麼樣的成就感,在感到不寒而慄的同時,讀者也不難察覺出他的心靈有所匱乏,其人格的異常,似乎和父子、兄弟關係的缺憾脫不了干係,但就算他有值得令人同情之處,心靈空虛有待填補,Julin還是覺得他沒有奪走他人性命的權利,不應該打著復仇的旗幟,大行殺戮之實。

由收藏刺青這樣一個觀點出發,儘管涉及的是血腥犯罪,但作者試圖想呼籲社會大眾的,似乎是摒除異樣的眼光,學習從藝術與美學的角度,來欣賞接納刺青,同時試著去了解存在案件背後的原由和特殊性,如果可以,在憾事發生前就幫助那些,因為挫折而生氣或對生活感到無助的人,別讓其因為一時的衝動,而造下難以彌補的過錯,盡早拆解存在社會中的隱形不定時炸彈。
展開
user-img
4.5
|
2019/05/15
有時候,我們對於美的事物總是難以抗拒,喜愛到想要據為己有,縱使那令人著迷的事物早已如胎記般的刺青,深植在他人的皮膚之上,也要不擇手段拿到手,才能證明我們對美的執著乃貨真價實的。

刺青師瑪妮在工作的空檔,為了舒緩幾乎發作的幽閉恐懼症而離開會場去買咖啡,卻意外在垃圾桶裡發現一起命案。新任的年輕督察法蘭西斯上任的第一件案子,即是瑪妮所發現的這具已被老鼠啃噬過的屍體,而在法醫的相驗下,發現死者在尚有氣息的時候,活生生地被割下身上的刺青!

為了弄清楚被害者是誰、何以被割下刺青,警方循線找到瑪妮,卻沒得到什麼有用的線索。不久後又發生了一起殺人案,而這次死者居然失去了頭顱!這一連串駭人聽聞的獵奇事件,那個專門在「收藏刺青的人」,不僅講究著步驟與程序,也看似樂在其中。究竟他為何要收藏刺青?而法蘭西斯又如何在眾人都不看好、也都想拉他下馬的環境中,與瑪妮一同找到這些案件的答案?

愛莉森‧貝爾珊在《收藏刺青的人》中,一方面讓讀者看見收藏家如何處理受害者那別具特色的皮膚──而且謹慎地對待那可能不小心就破裂的人體器官,另一方面則從解謎者的角度,抽絲剝繭地尋找兇手,兩方面的鬥智,似乎在看要出現多少犧牲者之後,才能看見破案的曙光?

前幾年看過最讓人毛骨悚然的「收藏家」,大概是專門收藏小女孩的屍體、以擺放在自家的某俄國學者,只因他對女童的遺體有著迷戀而四處挖掘墳墓,並精心為這些女孩們打扮、辦派對。再以此對照本書《收藏刺青的人》,雖然前者血腥度遠不如後者,但卻也讓讀者更容易發現,現實有時真的比小說還離奇。

而這類的獵奇小說,其實也都凸顯了某種層面的人性:想要滿足慾望。電影【藍色大門】中有個女孩,專門收藏心中暗戀著男孩所使用過的各種物品、日本某些大叔對於原汁原味的女學生制服情有獨鍾、乃至小說或漫畫中的怪盜,都可以看到慾望如何驅使人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各種事物。

看看收藏家這麼形容他的工作:

這個工作需要多重工序。剝皮,防腐處理,浸水,浸灰,削肉,起灰皮,脫灰,酵解,浸酸,脫脂,鞣製,中和,加脂,絞水,伸展,染色。想製作出非常柔軟又富韌性的皮,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

如果我們光看到這裡,會覺得這個收藏家不僅是職人,也很講究成果的品質。但如果繼續看下一段,也許我們只會無限地起雞毛疙瘩:

一般人不把人皮當皮革,但你必須明白,人皮做出來的作品最討人喜歡,尤其是有刺青的人皮。我總是覺得很奇怪,屠殺動物做成皮革前,為什麼不先給牠們刺青呢?那樣的成品會是獨特而美麗的。

我們總會覺得,做出某些泯滅人性行為的犯罪者,即因其缺乏人性與道德感,但這其間的界線其實是很模糊難辨的,畢竟人性與道德感有時不僅主觀,也很容易跨越。

而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有盡可能降低慾望,才能不讓自己墜入深淵吧。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5/13

故事一開始就讓人很明白這是一部關於變態殺手的驚悚故事,而且還是動作和計劃都非常細膩的連環殺手 - 也對,不有點本事還有辦法做到連環殺人凶手嗎?

男主角法蘭西斯是一位剛被升遷的督察,擁有著剛坐上這個位置的迷茫,卻也很努力的保持鎮定不讓別人看笑話的面子問題。我覺得他這過程的迷茫和慌亂真的敘述得非常真切,當自己很努力達到期望的時候,身邊總會有一些人是用著懷疑的心態故意找茬或者故意找機會表達“你不行”的。總會有這樣的一些人。而法蘭西斯的第一單任務就遇見了這一位收藏刺青的凶手。讓人希望他真的有辦法好好的利用這一案件證明自己。

這作品除了集合警察和變態凶手之外,也多了一群警察所需要的一些擁有專業刺青知識的社會分子。這些人對警察這種那麽正義的人來説應該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吧?對他們來說就像是流氓般的存在。可是瑪妮這位刺青師卻强烈的表達出了他們引以爲傲的個人技能,而這一項技能甚至是擁有了自己固定的圈子和社區,我覺得當一群擁有同樣目標/嗜好的人聚在一起表達著自己的專業的時候,就非常的有霸氣😏

作者把殺人凶手的視野以第一人稱來敘述,表達著自己收集刺青是一個多麽神聖的殺人目的。計劃、想法、和那一刀一劃的每一個目標都很輕易的就傳達了給讀者。製造了凶手那種緊張卻又期待的氛圍,讓人感覺到這家夥實在很變態。偏偏,在凶手眼裏,這是一個最重要的人生任務。然後作者卻又利用章節變換的時候把讀者拉回到理智的警察偵察過程中,所以我們也不至於跟著凶手陷進變態思維裏😨 而且作者也利用了第三人稱把周遭所發生的人事物和偵察方向拼圖了在一起,讓讀者們瞭解這黑白兩面的世界究竟正在如何一步一步的交匯。

當凶手完美收藏了自己的目標刺青,當督察足夠綫索抓拿了凶手,就會發現他們只是站在各自的崗位去完成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
展開
user-img
4.0
|
2019/05/13
  因為一杯咖啡,發現一具屍體!翻開【收藏刺青的人】有許多疑問待解答。究竟,怎樣的人會選擇刺青?又是怎樣的人會選擇剝下刺青?他剝下的刺青的目的是什麼?發現屍體的刺青師瑪妮及他的前夫和案件有什麼關連?警方能否抽絲剝繭找到真正的兇手?

  瑪妮只是想丟掉咖啡紙杯,卻在垃圾桶裡發現了屍體,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打電話報警!沒錯,這正是瑪妮的下一步。

  讓我們跟著督察法蘭西斯來到驗屍室,屍體的某部被刀子切劃,整齊而俐落的刀法切下了皮膚中的一塊。根據失血量,被害人被剝皮的時候,極有可能還活著。
  為什麼?為麼要在人活著的時候切下皮膚?

  瑪妮在一開始報案時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這讓警方開始起疑。
  屍體上有不少刺青,其中一個圖案是瑪妮熟悉的,那正是前夫的作品。瑪妮不想向警方提及這件事,但,這有可能嗎?是的,不可能!經過調查,這的確是前夫的作品,沒想到更慘的是,死者在刺青後欠錢未還,這下,不但瑪妮的嫌疑洗不清,瑪妮的前夫也成了嫌疑犯。

  在這重要的時刻,電話響起,碼頭附近發現另一具無頭屍體。屍體同樣有著大量的刺青。究竟,事情的真相為何?還會繼續有屍體出現嗎?


  【收藏刺青的人】用各種角色的不同角度來記錄事情的發生。在瑪妮、前夫、法蘭西斯、警察的發言中穿插著兇手的言行與想法。我們無法全盤了解事情的全貌,但可以透過作者的文字間接了解某些事情發生的原因。有話說:事出必有因。瑪妮為什麼不願意和警方有過多的接觸?兇手為什麼要切下一個又一個人的刺青?在看完整本書後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線索了解這些事情背後的真相,這也是看推理書籍的樂趣。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5/12
原本刺青的永恆意象隨著人們逝去的肉體而消失,愛莉森・貝爾珊(Alison Belsham)卻在《收藏刺青的人》創造一個「收藏家」,專門切割人體刺青,以縝密的手法繼續封存永恆。重點是,收藏刺青必須在受害者仍有一絲氣息時,才不至於因為「身體冷了,皮膚就硬了,肌肉也僵了」(第4頁),因此整個過程充滿血腥又美麗。

犯罪小說迷人之處就在於警匪間的鬥智。收藏刺青的罪犯就像《香水》裡的葛奴乙,戀著人體最完美的呈現;同時在暗處享受媒體的渲染與警方的焦急。偏偏主導案件調查的主管是個剛上任的年輕督察,背負著上司的期待與下屬的忌妒,上任前一天就有民眾在垃圾箱裡面發現屍體。當法蘭西斯在教堂領完聖餐後得到這樣的挑戰,或許這樣的兇殺案還帶點莊嚴的感覺呢!

《收藏刺青的人》的每個小節都以收藏家冷靜處理屍體的方式為起點,警方偵查動作為配料,再撒上刺青師的專業知識。讀著愛莉森的小說也像是看著作者完成一幅刺青,從顏色、圖案、手法等一應俱全。從第一個被害者削掉左肩一塊,到第二位失去首級的死者,不僅考驗著警方的調查速度,也讓兇手沉浸在更大的滿足快感之中。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5/06
......我個人極愛愛莉森卓.貝爾珊 的《收藏刺青的人》每章節第一個出現的關於殺人者的描寫,每讀過一章節,感覺就會對他認識更多一些,漸漸升起一種認識新朋友之感,透過作者細膩的描述,讓人好像置身犯罪現場,也正屏氣凝神地注視著殺人者的剝皮過程。

當然蒐集刺青之人,一定有什麼有意思的想法,才會走上這條漫長而怪奇的收藏路。然我以為單純收藏者的心態還可以想像,只不過想尋得一張「好皮」欣賞或復仇,又因為不想讓手沾血或者行動能力不快,所以付錢請殺手而已。更吸引我目光的是,願意擔任這樣工作的人,想必並非一般殺手,他一邊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找到正確的被害對象,一邊欣賞自己費心剝割下來的特殊圖紋刺青皮膚,想想這畫面,真有一種無與倫比般驚悚的美麗。

故事與結局究竟為何?敬請收看愛莉森卓.貝爾珊 的《收藏刺青的人》。
展開
閱讀這些殘暴的犯案情節時讓我想到【香水】這部為了少女身上香氣而殺人的作品
同樣是基於收藏的理由而奪取他人性命
【收藏刺青的人】這位犯罪者的理由似乎還跟原生家庭有些關係
其扭曲的人格在收藏帶有刺青人皮的過程中傳遞出企圖獲得他人對自我認同的表白
但那自述的冷漠口吻卻讓人不寒而慄
看著文字不自覺冒起了雞皮疙瘩
在即使炎熱的天氣裡也突然感到涼風陣陣
翻頁的手指也隨之打了個寒顫
當藝術和死亡劃上等號
便形成了一種令人驚恐的美麗
而一部讓讀者揪心卻又無法釋手的驚悚犯罪小說同樣擁有這種特質
那些明明是很暴力殘酷又喋血的畫面
卻矛盾的產生一種帶點神聖的莊嚴感
企圖扭曲人的大腦運轉
而當畫面切換至理性的辦案過程
又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挑戰我們的邏輯推理
於是讀者忙著在崩潰邊緣與條理清晰當中來回掙扎
而【收藏刺青的人】看起來無疑就是本擅長創造出這種衝突的驚悚小說
又豈能不吊足人胃口
讓人一頁頁往下翻呢?
展開
user-img
4.0
|
2019/05/03
說到收藏,從小到大你我一定有類似的經驗,舉凡郵票硬幣、公仔小物、書籍畫冊,甚至到昂貴的精品、藝術品都可以是目標物,所有你能想到的,甚至想像不到的,例如-刺青!因為這本小說書名中的“人”可不是指以烙印這項身體藝術各種圖騰為樂的愛好者,書籍英文原名《The Tattoo Thief》用的更直接了當了,就是“偷”!怎麼偷?出其不意讓你瞬間失去意識,硬生生將刺青一刀刀剝下,再將收集到的人皮改造成美麗的藝術品。

小說裡的兇手就曾愛不釋手的讚嘆過它是最討人喜愛的皮革來源,講到人皮,總讓人興起諸多聯想,從古代歐洲真實存在的人皮書、近代的前衛服飾技術研發,到總是出現在大小書籍影視成為血腥驚悚的犯罪素材,著名的像是經典港片《人皮燈籠》、傑佛瑞.迪佛的《人皮拼圖》或麗莎.嘉德納的《人皮盜獵者》等,換句話說關於「人皮XX」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部代表作,《收藏刺青的人》說起膽顫心驚程度絕對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在其中又多了幾分迷人。

像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述,故事開章就交代了被害人、手法和目的,卻還是吊足讀者胃口的兇手真面目!這個犯罪者對於刺青人皮已經不是單純的著迷,而是更接近戀物癖所產生的心理疾病,由此獲得快感與滿足,所以從肩頭柔軟的皮膚到鋸下腦袋剝頭皮,關鍵還要活體處理保留最佳鮮度,1、2……被兇手大推療癒的數數任務將會持續下去,沒錯!他/她的可怕更在於是連環殺人魔!不過相較於行蹤詭秘、手法病態,讓個人更感興趣的卻是「我」的沉著優雅,如同創作藝術品般的死亡美學,還有其背後即將娓娓道來的家族故事與犯罪心理。

你不能不佩服作者愛莉森.貝爾珊對於人物表徵多層次的塑造功力,除了兇手令人不寒而慄的聲音,情節裡還包含了:瑪妮-單身母親、刺青藝術家,還是發現第一具屍體的匿名報案者,法蘭西斯-剛升職上任的最年輕警督,背負著無法贏得認同就準備去坐冷板凳的壓力,羅利-年資經驗更為豐富,以看笑話心態等著隨時篡位的警佐副手!他們三人間因為這起命案產生相互關聯,亮點除了在於各有特色的性格形象、隱晦的過往秘密,還在於彼此間帶點惡趣味的角力內心戲。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刺青這個犯罪元素主軸,書籍以此帶出不少關於紋身藝術的專業知識,像是圖騰樣式、象徵意義、工具手法,甚至點出社會大眾普遍存在的負面刻板印象,作者創作的發想動機源自於五十歲時首度嘗試刺青,隔年這本小說就誕生了,吸引人的除了詭譎精彩的犯罪情節,藉由角色發聲間接平反的意味頗為濃厚,相較於批判,那些以身體寫下的故事或許更值得我們去了解與尊重。
展開
user-img
5.0
|
2019/05/02
犯罪小說之所以好看在於描述犯罪、偵查、動機與嫌疑犯,是西方小說中一個廣為流行的類型,以其懸疑的情節鋪陳、嚴密的邏輯設計,贏得無數擁戴。讀者享受解謎的樂趣,從中窺探邊緣心理和人性黑暗,這類小說包羅廣泛,適合不同人的口味,難怪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種類是犯罪小說。如今《收藏刺青的人》邀讀者一同解謎,一處風光明媚的小鎮正被連續殺人案的陰影籠罩著,而遇害者的共同特徵便是身上都有刺青,而且全被剝了皮。
偉大的偵探小說家 Dorothy L. Sayers 曾說:「比起任何其他題材,死亡是為英國人的大腦製造樂趣的最主要來源。」(Death seems to provide the minds of the Anglo-Saxon race with a greater fund of amusement than any other single subject.)《收藏刺青的人》開頭以女刺青師發現垃圾桶內的男屍,尤其他身上有一處被刀割過,那處剛好有刺青,隨著警方介入辦案,死者身分逐漸清晰,然而第二位剝皮死者也不幸遇害,警方苦於證據不足,遲遲逮不到兇手,媒體又成了幫兇,英國倫敦小說家愛莉森・貝爾珊 Alison Belsham以自身迷上刺青的體驗,以刺青為題材寫下了《收藏刺青的人》,情節宛如「沉默的羔羊」加上「龍紋身的女孩」,讀者必須在現有證據中,試圖釐清案情,為大腦製造樂趣,究竟誰是冷血兇手,其犯罪動機為何,女刺青師是否跟兇手有關聯,一切就等著翻頁進一步推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