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中文書
人文社科
79折$ 355
3.5 /5
1位讀者評分
5
0%
4
10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3.5
|
2019/12/05
這是一本談貧富差距的書,作者終生的研究就是貧富差距這個主題,並指出貧富差距帶來的壞處與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如讓階級流動性更差、社會凝聚力下降、暴力問題、藥物成癮、精神疾病、學童學習力下降等等,除了這些外帶條件的惡化外,最重要的是階級差距引起了社交焦慮,對人們的心理狀態帶來持久性的傷害,進一步產生各種副作用。鑒於這些大量的壞處,作者大聲疾呼,是時候採取積極的作為來降低、甚至完全消除貧富差距。作者的學術工作做得相當紮實,本書引用的研究之多,幾乎每一種主張背後就是一道研究的支持,是很具學術性的通俗讀物,然而這也使得本書可能讓某些人覺得較為枯燥,整本書充滿著一篇接一篇的研究報告。此外,引述的研究多不代表論述無懈可擊,作者引述的大量研究:貧富差距導致壞處 A,B,C,D....etc,都有相關不等於因果的問題存在。將焦點完全放在貧富差距,可能忽略了更重要的第三變項,例如,高房價與低工資的結合、尋租行為的掠劫中低層財富,這類結構性因素會同時造成貧富差距愈各種社會問題。忽略的背景因素,本書提出的解方就可能治標不治本。

為了顯示貧富差距對於大眾心理健康的危害,作者訴諸了大量心理學研究,並指出貧富差距導致「社交焦慮」的現象,但過度詮釋了這些研究結果,講得好像貧富差距可以讓絕大多數人都患有社交恐懼症似的,的確某些收入低下的人可能羞於與他人接觸,但過度推論這是普遍的現象則太過頭了。作者聲稱,這些社交威脅導致社群參與率降低,然而實際上,對於不公平的感知可能才是主因。作者過度採用社會地位、社交焦慮來解釋各種現象,甚至認為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人們為了避免被批評才要學習各種社會規則。對於個些過度詮釋我是挺不以為然的,然而,社會不平等的事實是不可辯駁的,有太多人賺取的財富與產出完全對不上,或者把納稅人口袋裡的錢搬走 (如各種尋租行為),甚至是最直接的貪污犯罪,這些不公義的現象愈來愈普遍,作者試圖矯正這些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讚賞的,只是可惜了本書過度專注在貧富差距本身,而非背後更深沉的結構性因素。也因此作者提出的解方不外乎落實累進稅率、加強社會福利、民主式企業等直接牽涉到重分配的作法。想了解貧富差距與那些社會現象「有關」的人,本書是很有閱讀價值的,不過閱讀時須謹記相關不等於因果。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