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禁止:死囚之歌

中文書
文學小說
9折$ 288
5 /5
2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2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0/02/06
閱讀《出版禁止:死囚之歌》,時間是個重點,隨著時間過去,每個曾經登場的主配角們對案件都有各自不同的反應。有人惡意不減,還繼續製造錯誤印象給報導調查者;也有人終於禁不住長期內心的愧疚,承認過去說謊,如今將事實說分明。作者長江 俊和在杜撰的幾篇調查報導中,過去與現在的原來如此,終於看出事實真相為何。

這幾篇報導中,作者十足發揮了寫作功力,將非常多的人性置入文章中,究竟是好人或壞人,究竟是故意或無心,總之,命運就像出了軌的列車,拼命往不幸的那個方向快速而去。讀著讀著,著實不忍。但卻更不明白的是,所有一切惡事的源頭都在特定一人身上,一直是有另一人可以幫忙讓壞事不再發生的,為什麼他還是沒有出手阻止呢?只因為愛太深嗎?

人性到底是善或惡,也和長江 俊和在《出版禁止:死囚之歌》書中企圖表達的那樣,雖然世界上沒有惡魔,但也許人生路上,你我都曾經不小心或故意成為短暫的惡魔。還有,當你遇見「惡魔之人」時,要選擇介入阻止或者袖手旁觀?

長江 俊和的《出版禁止:死囚之歌》,寫滿將近300頁的真實人性,精彩且令人難以想像,不讀可惜。
展開
user-img
4.5
|
2019/12/13
劇透警告
先前拜讀過作者的《刊載禁止》,相當喜愛他那極具畫面感的寫作手法,從日常生活乃至社會中去剖析人性黑暗面,自然在本作也不外乎如此。故事講述小椋一家三口發生死傷慘案,歹徒在他們的口中各自塞入「白色紙團」。在警方深入調查後,發現小椋夫婦竟是二十二年前小姊弟誘殺案的受害者家屬。為何小椋一家會二度遭受殺害?而塞入「白色紙團」此舉究竟有什麼含意?在此書中,記者藉由將採訪內容撰寫成報導文學揭開序幕,並逐步地以每條線索帶出故事,如日本作家秋吉理香子多年前的作品《暗黑女子》同樣用「文學」做為基底,在似是而非的情節中難以分辨真假,增添「說故事」時別有的趣味。

該書總共分為七個篇章,由每篇報導串連成一則故事,而其當中都各有作者欲表達的含意,不過大部分都在探討主角望月殺害姊弟的「動機」。

首先,第一篇裡所提到的「惡魔附身」,嫌犯望月認為有人(惡魔)教唆自己殺人,而這並非他的本意。於二零一四年五月,發生了轟動全台的「北捷隨機殺人事件」,犯人因「異常心理」而造成死傷人數將近三十人。儘管與望月殺害目的有所不同,但不外乎缺乏愛的滋養,轉而發展出偏差行為。在校園或職場中小至霸凌,大至復仇甚至「無差別隨機殺人」,行為本身雖然泯滅人性,而社會問題也必須透過人民集體探討才能有效改善。被斷定為精神異常的望月因此聽從不存在的「惡魔」所下達之指令,才殺害了小椋一家的姊弟倆,釀成大禍。

在第二篇報導中,望月入獄後閒來無事開始創作短歌,除了他之外,其餘獄中人所作之短歌皆為感歎犯案後的悔恨。從這兩篇來看,無疑是講述痛失愛女的望月對社會的無聲憤怒,正因自知向眾人訴苦無用,所以只好以實際行動的方式讓大眾明白自己的心意。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如此,小燈泡事件亦然。一個人若心中有愛,便不會為了渴求愛而徹底失去同理心。

而第三篇報導提到了「追隨者」,作者欲表達的是擔心有人步上嫌犯的後塵。在發生了重大社會案件後,若有人同理並自我合理化其行為,加上媒體過度傳播,容易使「模仿犯」出現。

綜合上述所指,作者都將這些社會問題寫進書中,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此作省思即使過去已經發生,並不代表未來就不會歷史重演。社會需要全民隨時謹慎維護,缺一不可,人人有責。

從第四篇開始,描述協尋失蹤人口的過程(從此篇中我得知一些有趣的知識),第五篇終於解答了前述所提到的望月犯案動機。剩餘的第六篇及第七篇報導,皆為反轉之前的劇情,在此不便爆雷,總之我對於作者處理故事節奏的能力實在讚不絕口。

雖說在第六篇報導前,我深深認為作者不斷複述同樣的事情有點乏味,到了後面才知道是鋪陳,畢竟尤其短歌的內容重複了至少十遍(其實為了解開短歌中的謎底不必屢次出現「全部」的內容),如同黑膠唱片機般反覆跳針,自己確實曾一度想棄書,不過還好挺了過來,看完並不算後悔。

但由於之前看過太多重口味的故事,所以此書在前半部不免有些難熬,隨著劇情的推進及反轉,原本想給該書四顆星也逐漸加到了四顆半。而為何沒給予剩下的半顆星,是因為此作不如之前閱讀《刊載禁止》時還來得讓人驚喜。不過我非常喜歡最後的結局。

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依舊維持很高的水平,若未來又出版新書,必然會立刻入手。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