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讀懂明治維新:十九 世紀日本,翻轉國家命運的重生傳奇

中文書
人文社科
9折$ 324
4.5 /5
1位讀者評分
5
100%
4
0%
3
0%
2
0%
1
0%

全部書評 | 共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1/10/19
劇透警告
明治維新為翻轉日本國家命運的關鍵,在明治時代之前,日本受到德川幕府掌權達持續264年,天皇雖然是萬世一系,從第一代神武天皇起,以血緣世襲,代代相傳,不過第一至第十四任天皇是虛構的,只有第十五任應神天皇才是信史中第一任天皇。當時天皇握有實權,但之後經歷外戚干政(攝關政治)、上法皇專權、武家政治(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織豐政權及江戶幕府),因此天皇真正實際掌權只有500年,天皇的存在只是為了賦予將軍統治日本的合法性。

在1853年是中、日重要的一年,中國有太平天國興起,而日本是培里率美國軍艦開進江戶外海,過去日本鎖國200多年,外國僅開放長崎作為與外國人經貿港口。在歐美工業革命,快速發展下,開始向外擴張尋求海外市場,美國選定日本為理想的補給站(捕鯨及進軍中國),要求日本開放市場,幕府有鑑於中國被列強吞食及美國軍火強盛,只好接受對方的要求,因此簽署日美親善條約,之後英、俄、荷也來簽署。幕府也開始意會應當充實海防,開始建造船隻,向荷蘭購買蒸汽船,創立洋式海軍及海軍學校。而底下的藩,如薩摩長州,也偷偷派人留學歐洲,欲學習國外的技術。當然歐美不會就此滿足,美國哈里斯前來要求更多的市場,當時的孝明天皇(明治天皇的爸爸)從小生長在保守的皇宮內,不斷灌輸攘夷思想,而且大部分公卿也是排外主義。江戶幕府一直都是德川家在做決定,但外敵強勢且將軍無能,使得天皇權威一天天上升讓原本就是與德川家不親的藩州把握好機會,外樣大名開始取得政治發言權。

當時家定將軍身體微恙,針對承繼問題衍生出兩派人士:一橋派(慶喜及外樣大名)及南記派(家茂),表面上是將軍繼嗣問題,檯面下是權力重新劃分。最後南記派拿到權力,由井伊直弼擔任輔佐將軍的大老,井伊認為應當適度開放國家,展開肅清的安政大獄,捕捉異己人士,引起攘夷之士不滿,最後發動暗殺將井伊斬首殺害(櫻田門外之變)。氣氛緊張情勢,開始有了「公武合體」的體制以緩和攘夷人士對幕府的不滿,但是社會依舊存在對立的情緒,時不時就有暗殺事件發生,讓幕府決定把尊攘派趕出京都(八一八政變),並且設立新選組殺尊攘派人士,讓兩方對立衝突更加升溫。薩摩藩原先支持公武合體,但之後傾向倒幕開國;長州藩(以木孝戶允為首)支持尊王攘夷,常以武力攻擊外國船隻,留美伊藤博文建議應當吸取國外高階技術而非一味阻擋,透過坂本龍馬居間協調,薩長結合同盟。

不想要讓夷的心思不見得不如尊攘派,只是一旦發動攘夷,第一個被攻擊的,肯定是幕府,但幕府怎麼肯吃這個虧,因此在幕府這個舊時代統治之下,日本很難汰舊換新,成為真正的現代國家。唯有推翻幕府,樹立一個較具改革企圖心的新政府,才有可能擺脫就文明的束縛。而尊黨派的舉動在出發點是違反歷史潮流(攘夷),結果卻是推動歷史潮流(倒幕)。雖然這飛針朗義的本意但他們的本意是攘夷,只要誰反對,他們就攻擊誰。

幕府欲提振自己勢力展開長州征討,第一次獲得大勝,第二次希望能派出將軍家茂親自征討來宣示主權,但無強力的藩加入,第二次長州慘敗而家茂因腳氣病過世。之後原先一橋派擁立的德川慶喜承繼將軍職位,而後孝明天皇過世(疑毒殺),由明治天皇繼承。第二次長洲戰爭亦可證明幕府完全失去統治日本的能力,此時的幕府空有中央政府之名,卻無中央政府之實。大家意識到若日本不儘早進行改革,將會成為各藩割據、各自獨立國家。當時主要有兩派主張,一種為大政奉還(和平移轉政權),另一種是討幕派(武力移轉政權)。大政奉還首倡者為坂本龍馬,逼迫德川慶喜辭官納地,但慶喜派軍與新政府宣戰,雖然幕府軍人數是新政府軍三倍,但新政府軍使用新式步槍,幕府軍潰敗,結果德川慶喜接受恭順派意見,離開江戶城,住進上野寬永寺。明治天皇率領百官宣示五條誓文,也因為有求知識於世界的覺悟與謙虛,日本才可在短時間內成為能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的東方國家。文明開化的旋風下,日本人改變了他們的風俗習慣,也改變了他們人生觀與價值觀,是一場文化大革命。
展開